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马来粽

马来粽

马来粽

马来粽(马来语:Ketupat)是一种东南亚传统食物,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马来族居多处欢庆伊斯兰开斋节常见这种食物,并且当成开斋节主要象徵之一。

马来粽由于製法与形状类似华人所扎的粽子,所以当地华人习惯上把它称作“马来粽”。通常所见的马来粽大抵可分两种:一种是採用羽状棕榈叶(daun tupat)包裹的,另一种却是用椰叶扎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马来粽
  • 外文名:Ketupat
  • 地区: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
  • 材料:棕榈叶、槟榔叶

製作材料

棕榈叶、槟榔叶、糯米、椰浆

做法

用来包扎马来粽的棕榈叶子与槟榔叶子大同而小异,长约二尺,每根羽叶拥有骨干三四支,张起来可有约三四寸的阔度,所以一粒粽子只须一根羽叶便足;绝不像华人所用的箬叶那麽累赘。
其次,由于棕榈叶子骨干细幼而韧,因而事先无须削去骨支也可如意包扎。按照一般的包扎方法,首先是将叶子摊开,打成活结样子的三角形粽囊,然后从空隙中塞入糯米。不过,这糯米并不是生米,而是事先调合适量椰浆煮过的半熟米。
当空囊被塞满后,活结便加以缩紧,俾使叶子坚牢包扎住米粒;为了免得在烹煮时脱落起见,末端更须打上上个小结。扎妥后的粽子固是三角形,惟不似华人粽子的立方三角,而是略扁的等边三角形。(现代也常见方形马来粽。)
在下锅之前,所有的粽子也分作三五只绑成一束,以便提携和计算,不过从头至尾无须任何绳子绑扎,因为那细长的叶子不但足以包扎,而且还有余叶可供绑束,这比起华人的粽子,无疑省却了不少功夫。
专用来配食“沙嗲”的四角形粽子,也叫“都拔”,只用白米製成。包扎法是以椰子树的嫩叶,用编织草蓆的方法织成一只只四方形而略扁的小粽囊,仅留着上端开口,从中塞入洗净的米粒。编织多余叶子则用以绑扎成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