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汉民族服饰

汉民族服饰

“汉服”(Hànfú),即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曾称汉衣冠、汉装、衣冠、中国衣冠、华服等,是发展、传承了五千多年(清代因剃髮易服而消亡,21世纪初开始复兴),区别于其他民族,体现汉族礼仪风俗、审美品格、思想哲学等文化内涵,并彰显中华民族认同精神的服饰体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汉民族服饰
  • 外文名:The Han ethnic costume
  • 别称:汉衣冠、汉装、衣冠、中国衣冠
  • 传承时间:五千多年

汉服的记载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并没有汉服这个辞彙,但是我们如果翻阅古书,就会发现,汉服一词并非臆造。在《辽史》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五仪卫志二国服中,就有“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后王以祀以祭以享”和“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在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的明确记载。
汉服襦裙汉服襦裙
《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服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云:“冕服采章对被髮左衽,则为有光华也,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华服”与“被髮左衽”的外族服饰的区别。而“华夏”作为族称,早可见于《尚书·周书·武成篇》:“华夏蛮貂,罔不率俾”。这说明当时的华夏人将礼仪、服饰作为华夏民族区别于周边部落的重要标誌。

汉服的变迁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徵是没有大的改变。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强制推行满族髮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髮易服”(“剃髮”也作 “薙髮”)。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明代侍女服饰明代侍女服饰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