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江左(中国古代地域名称)

江左(中国古代地域名称)

江左(中国古代地域名称)

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即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準确定东西和左右。大致範围包括今苏南、皖南、浙北、赣东北。

2015年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名词随着影视剧琅琊榜热播而重回人们视线。此地域概念盛行于唐以前,尤其是魏晋时期,江左也是以金陵(今南京)为首都的六朝时代的政治与经济中心。人文昌盛,物阜民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江左
  • 外文名:JiangZuo
  • 释义:和江东通用,亦指江南地区
  • 出处:《目录杂说》
  •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 方言:吴语、徽语、江淮官话、赣语
  • 範围:苏南、浙北、皖南、赣东北
  • 代表文化:金陵文化、徽州文化、吴越文化
  • 代表古镇:西递宏村、乌镇、查济、景德镇
  • 代表城市:金陵府、太平府、宁国府、浔阳
  • 着名人物:朱熹、胡宗宪、陶谦、萧衍

史料记载

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魏禧《日录 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自江北论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
《群英会蒋乾中计》“乾曰:'丞相放心,乾到江左,必要成功。”
《逸周书·武顺篇》:“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这是古人在观测自然现象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太阳从东方升起,而隐没于西边,所以说“天道尚左”,我国的地势是西北高峻而东南低下,江河之水向东流,所以说“地道尚右”。

区域

北宋时期, 今天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南大多数土地属于江南东路,江南东路置一府(江宁府)、7州、2军、68县。
在宋代,江南东路是中国最繁荣的省份之一。
府 州 军
附郭县
江宁府
上元县江宁县
句容县溧水县溧阳县
宣州
宣城县
南陵县 宁国县 旌德县太平县泾县
徽州
歙县
休宁县祁门县婺源县绩溪县黟县
江州
德化县
湖口县 彭泽县瑞昌县德安县
池州
贵池县
青阳县铜陵县建德县石埭县东流县永丰监
饶州
鄱阳县
余乾县浮梁县 乐平县德兴县安仁县永平监
信州
上饶县
玉山县 弋阳县贵溪县铅山县永丰县 宝丰县
太平州
当涂县
芜湖县 繁昌县
南康军
星子县
建昌县都昌县
广德军
广德县
建平县

相关故事

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和刘邦各自拥有一批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文臣武将,本来刘邦实力并不比项羽强,怎奈,项羽刚愎自用,每每在关键时刻不能接受谋臣的计谋,就连被他尊为亚父的谋士范增最后都哀叹“竖子不足与谋”。他与刘邦决战于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被刘邦用四面楚歌彻底地瓦解了军心,身边的宠妾虞姬拔剑自刎,而他则带着残部一路南逃,行至今天安徽和县乌江的长江岸边,后面追兵渐近,眼前大江阻隔,只有乌江亭长驾一叶小舟欲渡他过江逃命,想起随他多年的将士到如今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在这江边拚死,真是愧对江东的家乡父老,他无论如何也不愿一个人过江,只是託付亭长把他的乌骓马渡过江,随后自刎于江边,幻灭了他的一番宏愿和本来可能成就的霸业。
江左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幺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捨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然而,千百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文化环境里,从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给予这个落败英雄以少有的宽容和崇敬,史家以王侯的规格为他立传,文人幻想他可能东山再起,老百姓则很实际地给他立祠供奉,并尊他为项王菩萨。时至今日,在乌江,每逢农曆初一和十五,霸王祠里项羽的雕像前总是香菸缭绕,四乡八镇的村民们都赶来参加一场小型庙会,人们或以物易物,或说唱游乐,在喧嚣中,伫立着的项羽似乎也多了几分欢愉,少了些许威严。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来未可知。

民风习俗

沈约着《宋书·卷三十六·志二十六·州郡二》:“晋江左胡寇强盛,豫部歼覆。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约始自谯城退还寿春。”有晋一代,鲜有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过江袭扰江东地区的记录。此处既言“胡寇强盛”,所指代的当是北方少数民族表现活跃的地区。
联繫下文分析,“刺史祖约始自谯城退还寿春”,谯大约位于今日安徽西北部的亳州一带,寿春则位于安徽中部,这一撤退路线当是受到来自北方的压力所致。此外,豫州所管辖的地区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南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东西南部和江苏一部。既然是因为“胡寇强盛”导致豫州刺史祖约不得不由西北方向的谯向东南方向的寿春撤退,那幺此句开头的“江左”二字所指代的就不可能是一般所认的江东地区,相反恰是一般所指代的江西地区。
此外,作为个人的猜测,当汉族政权的统治中心位于中原地区时,南面为君的统治者们面向南方,江东地区自然处于江左。然而晋室南渡之后,统治者的关注重点变成了面向北方的中原,视角发生了变化,江左一词的所指也随之改变。水平所限,若有谬误请指正。

相关

金陵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拥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琅琊山

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古城西南约5公里、现滁州市的西郊。主峰小丰山,海拔317米,总面积240平方公里。自宋代以来,琅琊山一直是皖东有名的历史胜境。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1月11日琅琊山森林公园成为全国首批获得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江左(中国古代地域名称)

南朝-梁

梁武帝过于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为僧,也是颇为传奇的一个皇帝。
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事,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鑒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发展至极致。然而在梁武帝后期,他喜听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捨身同泰寺。由于僧侣道士不用赋税,以致近一半的户口记名其下,国家财政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的宗室及官员贪财奢侈,沉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能自拔。[29]。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汉化运动后矛盾丛生,国力渐渐输给南朝。至503年始,北魏与梁会战于淮南地区,最后昌义之、曹景宗、韦叡在锺离之役大败北魏军。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範围不出淮南地区。于516年寿阳之役击溃北魏军后因损失过大暂停北伐,至十年后才夺下寿阳。
梁武帝喜用降将,以期不劳而获。北魏发生六镇之乱时,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返继位。当时的北魏主力尚在河北关中一带平叛,陈庆之与元颢攻至洛阳,但因孤军无援,北魏军主力又回师洛阳,最后失败。
东西魏时期,东魏将侯景受东魏及西魏逼迫投奔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东魏。但在梁军战败后,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他得知后举兵叛变,南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梁将萧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之后各地虽有勤王之师,但皆观望。侯景闻知勤王师后一度和谈,但最后叛约并攻陷台城。建康沦陷后他屠杀江南世族,为南朝政治带来毁灭性打击。梁武帝最后饿死,侯景先后立杀梁简文帝萧纲及萧栋,最后篡位,建国汉。但是侯景势力仅在江东一带,湖广、四川一带依旧由梁室掌控,只是各军互相牵制,不愿讨伐。之后由广州太守陈霸先率军与湘东王绎派遣的王僧辩合进攻灭侯景。
湘东王绎于江陵继位,为梁元帝。之后据守益州的武陵王纪称帝并攻击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武陵王纪后为西魏攻灭,益州亦被夺走。次年,萧詧引西魏军趁机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西魏立他为魁儡,史称西梁。
梁元帝被杀后,陈霸先与王僧辩立晋安萧方智为帝,即梁敬帝。而后北齐迎萧渊明南下,梁军被击败,王僧辩屈事而迎立为梁帝。陈霸先于是率军杀王僧辩,复立梁敬帝,之后陆续击溃北齐南侵及王僧辩余党,专政梁廷。最后于557年篡位,建国号为大陈改元永定,史称陈武帝,梁亡。
,琅琊国最高统治者,最早始于西汉皇族刘泽,不久被废。东汉刘京为琅琊王,三国两晋至隋唐又有多位琅琊王,最为有名的当属东晋元帝司马睿。

历代琅琊国国君

刘泽:初封营陵侯,吕后时封琅琊王。
刘京:光武帝之子,謚“孝”。
刘宇:琅琊孝王刘京之子,謚“夷”。
刘寿:琅琊夷王刘宇之子,謚“恭”。
刘尊:琅琊恭王刘寿之子,謚“贞”。
刘据:琅琊贞王刘尊之子,謚“字”。
刘容:琅琊字王刘据之子,謚“顺”。
刘熙:琅琊顺王刘容之子。
曹敏:曹操之子樊安公曹均之子,出继范阳闵王曹矩。初封范阳王,后徙封句阳王,再改封琅琊王,謚“原”。
曹焜:曹敏之子,袭琅琊王。
孙休:孙权之子。十八岁时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吴景帝。
司马伦:司马懿之子。司马炎代魏后封琅琊王。鹹宁三年改封赵王。
司马伷:司马懿之子。司马炎代魏后封东莞王。鹹宁三年改封琅琊王。謚“武”。
司马觐:司马伷之子。袭封琅琊王。謚“恭”。
司马睿:司马觐之子。袭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东晋元帝。
司马裒:司马睿之子。建武元年封琅琊王。薨。
司马安国:司马裒之子。袭 封琅琊王爵位。早夭。
司马焕:司马睿之子。封琅琊王。是日薨。
司马焕:初封显义亭侯。太兴元年进封琅琊王。
司马昱:司马睿之子。永昌元年封琅琊王,后曾改封会稽王。后即位为简文帝。
司马岳:鹹和二年由吴王改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晋康帝。
司马丕:晋成帝司马衍之子。康帝即位后封为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晋哀帝。
司马奕:即废帝海西公。晋哀帝司马丕同母弟。哀帝即位后封为琅琊王。
司马道子:简文帝之子。鹹安二年封琅琊王。后改封会稽王。
司马德文:太元十七年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恭帝。
高俨:北齐武成帝第三子。初封东平王。
高恪:嗣封琅琊王。
李沖:唐高宗的侄子,因起兵反抗武则天登基而遭到武则天的全力剿杀。
杜柯:唐惠帝,高宗李治朝太傅、安国公、江左太祖。  

琅琊王歌辞

《古今乐录》曰:“琅琊王歌八曲,或云‘阴凉’下又有二句云:‘盛冬十一月,就女觅冻浆。’最后云‘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按《晋书·载记》:“广平公,姚弼兴之子,泓之弟也。”
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樑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
长安十二门,光门最妍雅。渭水从垄来,浮游渭桥下。
琅琊复琅琊,女郎大道王。孟阳三四月,移铺逐阴凉。
客行依主人,愿得主人强。猛虎依深山,原得松柏长。
懀马高缠鬃,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
右八曲,曲四解。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