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都城水绿喜游处
《木兰花令·都城水绿喜游处》是北宋词人贾昌朝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春光的绚丽多彩和词人春游的自在欢畅,下片通过欣赏雨后复斜阳和游人归去的光景表达伤春之情。全词运用的是浓彩重笔,使整个词色彩鲜艳,景物生动,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木兰花令·都城水绿喜游处
- 创作年代:北宋
- 作品体裁:词
- 作者:贾昌朝
- 作品出处:《全宋词》
作品原文
木兰花令1
都城水绿嬉游处。仙棹2往来人笑语。红随远浪泛桃花,雪散平堤飞柳絮。
东君3欲共春归去。一阵狂风如骤雨。碧油4红旆5锦障泥6,斜日画桥芳草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木兰花令: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小令。全词共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
- 仙棹(zhào):形容妆饰华丽的画船。棹,划船的桨,指代船。
- 东君:指春神。
- 碧油:指油壁车,古代妇女所乘的车子。
- 旆(pèi):泛指旌旗。
- 障泥:马鞯,因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背两旁以挡泥土,故称“障泥”。
白话译文
京都的园林池沼呈现出一派嬉游景象。装饰华丽的游船在水面上不时穿梭往来,欢声笑语四处洋溢。飘落的桃花涨起满湖红浪,飞坠的柳絮铺成一堤白雪。
春神想要携带着春天一同归去。此时一阵狂风吹来,夹杂着细密的雨点。油壁车上是红色的旌旗和锦制的马鞯,斜日的辉映中是画桥和遍路的碧草。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就内容来看,此词应是词人为描绘汴京都民士女春日泛舟游园的情景而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春光的绚丽多彩和词人春游的自在欢畅。开头的“都城水绿喜游处,仙棹往来人笑语。”两句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游人泛舟水上的欢乐情景。接着的 “红随远浪泛桃花,雪散平堤飞柳絮”两句频用叠词,描绘了春深时的景象:落红成阵,片片飞落水上,随着浪花漂向远处,远远看去好像泛着红色的波浪:两岸的杨柳,柔枝摇青,白色的柳絮,如雪花般满天飞舞,撒满堤岸。虽着意刻画人美、景美、风情美,给人以美好的意象,但其中的落红与飞絮仍隐隐透出一种春将归去的惋惜心情。
下片“东君欲共春归去。一阵狂风和骤雨”两句径直点出时令已至暮春,春将归去,虽不言伤春,但惜春之间隐约可感,惋惜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情,但词人接着并没有用伤感的词来表达伤春的情调,而是将“狂风骤雨”一笔带过,转而来欣赏雨后复斜阳和游人归去的光景。“碧油红旆锦障泥,斜日画桥芳草路”两句用对仗句式,以景收尾,统束全篇,进一步明确了为暮春写意的主旨。
全词很有风致,用词生动,色彩明丽,词中有画,虽未正面刻画人物活动,但通过景物描绘,渲染出一派欢乐的气氛和繁华的景象,展现出一幅承平岁月的行乐图,亦是一幅春日河上赏春图。
名家点评
南宋黄昇:文元公平生惟赋此一词,极有风味。(《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吴琳:贾昌期的《木兰花令》以及许多休闲词为我们详细描述了春日划船游园的风情。(《词中城市:品读宋词中的人文景观》)
作者简介
贾昌朝(998年—1065年),字子明,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县)人。天禧元年(1017年),召试,赐同进士出身,除晋陵簿。庆曆三年(1043年),拜参知政事,以工部侍郎充枢密使,寻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判大名府兼河北安抚使。宋英宗即位,加左僕射,进封魏国公。治平二年(1065年)卒,年六十八,謚“文元”。有集,不传。着述颇富,有文集一百二十二卷,不传。存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