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游宴词。上片极写元宵节的游赏欢乐,下片极写“与民同乐”的欢快宴席。全词反应了词人与百姓之间的亲密关係,体现了其爱民的品格,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
  • 创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处:《苏轼词》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苏轼  

作品原文

木兰花令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木兰花令: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⑵公庭民讼:指百姓到官府告状。
⑶春台:代指游览胜地。
⑷平原:《史记·平原君列传》载,平原君“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这里代指好客的主人。高阳:秦汉之际的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人。其人好读书,家贫落魄,县中呼为狂生。
⑸促席:座席靠近。雍容:形容主人待客有礼,态度和蔼。
⑹玉山拚(pàn)醉倒:形容客人的醉态。拚:就是豁出去,毫不顾惜自己的意思。

白话译文

元宵看来还是寻欢游乐好,何况诉讼少,公事清闲,万家百姓登上春日观赏景物之台。城市十里之内成了繁华美丽的海上仙岛,使神仙也为之迷惑。
平原君敬待宾客,不像高阳酒徒无礼傲慢,坐在客人一起,宽和从容地陪伴客人谈笑。 客人中有个最富于感情,为了珍惜主人待客的殷勤拚着醉倒在地而尽兴喝酒。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的具体时间不详,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和元祐九年(1094年)的编年存在争议。但知这首词是作于元月十五日元宵节当地长官的举办酒席上的,而词人当时是一位客人。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极写元宵节的游赏欢乐,及公庭讼少的愉悦心情。“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似是”,正说明词人原本并没有主动出游元宵佳节的打算,只是由于他的公务闲暇,“公庭民讼少”了,内心愉悦才使他引起了赏游元宵夜景的乐趣。如今“公庭民讼少”,词人从心底发出惬意的快感,所以,当他看到“万家游赏上春台”时,他自己和所有游人,都像活神仙一样迷路在三神山海岛之中了。
下片极写“与民同乐”的欢快宴席。“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词人在人群中间,谦逊质朴,礼敬宾客,平等如兄弟,有如赵国平原君的贤明待宾,而毫无“高阳酒徒”的傲慢。他总是从容温和地靠近民众,和人们满面陪笑的对语谈心,尽情享受着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乐趣。“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在欢快的宴席中,顿时出现了一个“最多情”的民客形象,而把欢情霎时推到高潮。可谓笔端生花。而“拚”字尤为传神。这正是词人与民众亲密“鱼水情”关係的典型反映。
全词感情真挚,清新自然,即兴抒怀,酣畅淋漓。而且格调健朗,构思精巧,一气呵成,余音袅袅。

名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冷成金《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苏轼》:此词为游宴词。虽有应酬之作的嫌疑,倒也情感真挚,自然流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謚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苏轼七集》、《苏轼词》、《苏轼易传》、《苏轼乐府》等传世。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