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中药)
黄瓜,中药材名。本品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果实。7~8月间採取果实,鲜用。功能主治为:除热,利水,解毒。治烦渴,咽喉肿痛,火眼,汤火伤。①《日用本草》:除胸中热,解烦渴,利水道。②《滇南本草》:解疮癣热毒,消烦渴。③《陆川本草》:治热病身热、口渴,烫伤;瓜乾陈久者,补脾气,止腹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黄瓜
- 汉语名称:Huang Gua
- 别名:胡瓜(《千金食治》),王瓜(《滇南本草》),刺瓜(《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果实。7~8月间採取果实,鲜用。
性味归经
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甘,寒,有毒。
②《日用本草》:味苦,平凉,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酸,寒。
①《本草求其》:入脾、胃、大肠。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
除热,利水,解毒。治烦渴,咽喉肿痛,火眼,汤火伤。
①《日用本草》:除胸中热,解烦渴,利水道。
②《滇南本草》:解疮癣热毒,消烦渴。
③《陆川本草》:治热病身热、口渴,烫伤;瓜乾陈久者,补脾气,止腹泻。
形态特徵
一年生攀援状草本,全体被粗毛。茎细长,被刺毛。具卷鬚。单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广卵形,长宽各约12~18厘米,掌状3~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锐尖,两面均有粗毛,叶缘具锯齿;叶柄粗,具粗毛。花单性,雌雄同株,有短柄;雄花1~7朵,腋生;雌花1朵单生,或数朵并生;萼5裂,裂片钻形,长8~10毫米,具长毛;花冠黄色,5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尖锐;雄蕊分离,着生于花萼筒部;花丝短,花葯长椭圆形;子房下位,花柱短,柱头3枚,胚珠多数。瓠果圆柱形,幼嫩时青绿色,老则变黄色;表面疏生短刺瘤,并有显着的突起。种子椭圆形,扁平,白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长习性
喜温暖气候。不耐高温,不耐寒冷。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宜选富含有机质、肥沃、保水保肥力强的粘质壤土栽培。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育苗移栽法,南方春播于2-3,将经浸种,催芽的种子播于保温苗床内的营养钵上,每钵下种2颗,待出苗后选留壮苗1株。1hm2地移栽的瓜苗约需种子1500-1875kg。当瓜苗长出3-4片真叶时,按行株距60cm×20cm带土移栽进大田。1hm2定植株数约为60000株。田间管理苗期施提苗肥1次、抽蔓肥1次。盛果期,一般採收2-3次追肥1次,追肥以人畜粪尿和複合肥为主。知时灌溉和排水,避免乾旱和渍水。定期鬆土、除草、培土。瓜苗抽蔓后及时插架引蔓上架和绑蔓,当主蔓满架时摘心,促使下面子蔓结瓜。病虫害防治枯萎病、疫病、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始发病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每7-10b交替喷雾或灌根。
病虫防治
枯萎病、疫病、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始发病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每7-10b交替喷雾或灌根。
用法用量
内服:煮熟或生啖。外用:浸汁、制霜或研未调敷。
药理作用
葫芦素C在动物实验中有抗肿瘤作用,毒性较低。
相关配伍
①治小儿热痢:嫩黄瓜同蜜食十余枚。(《海上名方》)
②治水病肚胀至四肢肿:胡瓜一个,破作两片不出于,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烂,空心顿服,须臾下水。(《千金髓方》)
③治咽喉肿痛:老黄瓜一枚,去子,入硝填满,阴乾为末。每以少许吹之。(《医林集要》)
④治跌打疮{肿:六月取黄瓜入瓷瓶中,水浸之。每以水扫于疮上。(《医林集要》)
⑤治火眼赤痛:五月取老黄瓜一条,上开小孔,去瓤,入芒硝令满,悬阴处,待硝透出刮下,留点眼。(《寿域神方》)
⑥治汤火伤灼:五月掐黄瓜入瓶内,封,挂檐下,取水刷之,良。(《医方摘要》)
毒理作用
毒性较低。
注意事项
《滇南本草》:动寒痰,胃冷者食之,腹痛吐泻。
化学成份
黄瓜含葡萄糖、鼠李糖、半孔糖、甘露糖、木糖、果糖以及芸香甙、异槲皮甙、精氨酸的葡萄糖甙等甙类。尚含咖啡酸、绿原酸、多种游离胺基酸、维生素g(即核黄素)和维生素C-10.3毫克%。又含挥髮油1毫克%,其中60%为2,6-壬二烯醇,10%为2,6-壬二烯醛。黄瓜头部多苦味,苦味成分为葫芦素A、B、C、D。种子含脂肪油,其中油酸58.49%、亚油酸22.29%、棕榈酸6.79%、硬脂酸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