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长笛
边棱音气鸣乐器。因笛身相对较长故名。竹製,竖吹,自由口风。东汉已有之,相传,晋代桓子野善吹长笛。汉长笛为今单管洞箫的前身。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汉长笛
- 性质:边棱音气鸣乐器
- 时代:东汉
- 发展:单管洞箫
简介
嘉屿关魏晋墓室砖画中有九节竹製长笛与四弦阮鹹的合奏图。长笛也泛指音区较低的笛。晋代合乐时,嗓音音调低的,用长笛;嗓音音调高的,用短笛。至隋唐时期,西凉伎中已明确称长笛。唐代讌乐中,明确把长笛、尺八、短笛三件发音原理相同,形制不同的笛类乐器都列入乐队中。景佑年间(1034-1038)李照改革指定一套新乐器后,长笛称呼趋于不多用。
记载
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于是四寸’。此乃今之长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马融所赋者。”
《晋书·律曆志上》:“协律中郎将列和辞:‘昔魏明帝时令和永受笛声,以作此律,欲使学者别居一坊,歌咏讲习,依此律调。至于都合乐时,但识其尺寸之名,则吹竹歌咏,皆得均合。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凡弦歌调张清浊之制,不依笛尺寸名之,则不可知也。”
《隋书·音乐志下》:“西凉乐”,“其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工二十七人。” 《新唐书·礼乐志》:“高宗即位,景云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谊,为《景云河清歌》,亦名‘讌乐’。有玉磬、方响、搊筝、筑、卧箜篌、大小箜篌、大小琵琶、大小五弦、吹叶,大小笙、大小筚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短笛皆一,毛员鼓、连鼗鼓、桴鼓、贝皆二,每器工一人。”
宋·陈旸《乐书·俗部》:“昔人有吹笛而歌曰:‘闲夜寂以清,长笛亮且鸣。’则长笛六孔,具黄钟一均,如尺八长。晋桓子野之所善,马融之所颂,伏滔之所赋,王子猷之所闻,相如之所善,蔡邕之所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