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鬆一步。追击时,跟蹤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欲擒故纵
  • 外文名:At large the better to apprehend him
  • 词类:成语
  • 来源:三十六计

计谋典故

建兴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日:‘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帅而用之。
注解: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进攻南中(平定南方蛮族的叛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听说蛮族的渠帅中有个叫孟获的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人民都佩服、尊敬他,(所以)悬赏将士生擒孟获。等到抓住孟获以后,(诸葛亮)让他观看蜀汉大军的兵营、战阵,问他说:“这样的军队怎幺样?厉不厉害?”孟获回答说:“之前不知道您军队的虚实,所以打败了。现在承蒙您恩赐让我观看(贵军的)兵营、战阵;如果您军队的实力不过是像这样子,是很容易战胜的。”诸葛亮笑了,放了孟获,让他组织军队再战。(之后将孟获)总共放了七次又活捉了七次,然而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再战。孟获不肯走了,说:“您,真是天威啊!我们绝不再造反了。”于是大军行进到滇池。南中平定了,官吏全部使用本地民族的渠帅担任。

原文译文

【原典】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
【注释】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拚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
②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徵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按语】
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随之,故蹑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作品出处

《欲擒故纵》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着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採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係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闢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樑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历史套用

汉朝初年,北方的东胡国听到匈奴「冒顿」杀父自立为王,想试探冒顿的为人态度,便派使臣向冒顿要一匹千里马,匈奴国的臣子听到后纷纷表示,国家只有这一匹先王遗留的千里马,怎幺可以给人呢?冒顿笑笑后说:「东胡国是邻居,怎幺可以为了一匹马,失掉可贵的情谊呢?」于是把马交给使者。后来东胡国又派人来向冒顿讨匈奴国的皇后,臣子们更是生气的反对,没想到冒顿又笑着说:「我不能为了一个女人,失去与邻国的交情。」就把皇后交给使者了。
三个月后,得寸进尺的东胡竟然大胆到想要两国交界的空地,这次,冒顿却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生气的说:「土地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怎幺可以给人呢?」便下令把使臣等人绑起来,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出兵攻打东胡国,由于先前的无理要求都得到匈奴的应允,东胡国没想到这次匈奴竟然有这幺大的反弹,所以在军事上完全没有任何防备;加上东胡国前几次无理的要求已经惹怒了匈奴全国上下,匈奴军队因想要报复东胡,所以士气很盛,所以很快地整个东胡国就被冒顿带兵给消灭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