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都改制
五都改制:指2010年12月25日起,台湾地区“地方”行政层级呈现“五都”(台北市、高雄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及桃园县、基隆市等十七县市的全新风貌。俗称五都改制、五都升格、或逕称为县市合併,是将原台湾省政府辖部份县市改制、合併改制或与原有“直辖市”改制为新“直辖市”的措施,于2010年12月25日实施。这也是台湾战后以来,继1950年设定5市16县后首次大规模的行政区域调整。“五都”改制后,原台北县、台中县、台南县及高雄县的乡镇市民代表会走入历史;随乡镇市改为区,区长由行政首长派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五都改制
- 别名:县市改制“直辖市”
- 行政区类别:台湾
- 所属地区:中华台北
背景
台湾现今之行政区划成型于日据中期的1920年代,当时日本当局针对全台湾划分为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等五州以及花莲港厅、台东厅、澎湖厅等三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华民国政府沿用既有之行政区划範围,将州、厅重新切分为数县,县之下的乡、镇则直接承袭日据时期之庄、街,边界无大幅调整。
然而,在政府迁台后一波调整中,将州辖市脱离县,改为与县同级的省辖市,埋下后来调整行政区的远因。在台湾光复初期,台湾人口最多的台北市人口也仅30万余(详见台湾城市历史人口),市的行政区比起市区大上许多。但随着半世纪的发展,至2010年人口超过百万的都会区就有五处,当年的行政区就显的过度狭小。期间虽有部份县的乡镇併入市,但仍有造成市区连绵至邻近县份但分属不同县市管辖之窘境。又由于省辖市与县所能获得之补助款不同,往往导致县市界两侧无论在基础建设、教育、交通有显着不同的情况,于是陆续有行政区大幅改制的呼声。
改制争议
五都合併改制案确定后,各地仍有许多争议存在。其中最广泛讨论的是:五个“直辖市”的总人口将占全国60%以上,其他县市的资源会因大都市升格而被稀释并造成边缘化,城乡发展可能将有更大的落差。在“直辖市”内部方面,某些区域更不在都市化範围内,有五都总面积过大的质疑。
除此之外,地方性的争论也是不断。首先,遵照马英九先前提出之三都十五县政策,台北市、原台北县以及基隆市将进行合併改制为“直辖市”。然实际上仅台北县独立升格为新北市,“市中有市”的规划令人质疑为何要分治而不直接合併,而基隆市则有遭边缘化的争论。虽有建议于2014年进行三市合併,但至今仍未定案。另外根据最新中华民国《地方制度法》,省辖县市人口突破200万即有成为“直辖市”资格。然桃园县人口数已在2010年6月7日(五都改制正式生效前)突破200万人,因此有升格之呼声。最后中央以“準直辖市”之规定,準用该县相当于“直辖市”的编制与财税。但辖内仍有为何无法正式升格之质疑。
南部地区方面,台南一度提议将合併后市名改为“台南府”、“台南府市”或“新南市” 的构想,但行政院核定名称为“台南市”不变。另外由于改製造成既有自治乡镇市公所,改为不具法人身分、市政府派出机关区公所,在行政院于2009年6月通过后的一年余内,各县市部分民代据此而提出撤销案,但因法令无退场机制而未成,并随着2010年底的正式实施而消声灭迹。而屏东县则有併入高雄市的构想,但中央目前并无此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