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地区
涟源地区是湖南在20世纪70、80年代存在的一个地级行政区,197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邵阳地区析置涟源、邵阳两个地区。包含今娄底市和邵阳市的邵东县、新邵县。
涟源地区辖新化、新邵、邵东、双峰、涟源5县和冷水江市1县级市,地区机关驻娄底镇。1977年11月,成立涟源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改称涟源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市,将涟源县的娄底镇和杉山公社的东风、民福大队及西阳公社的方石、水洋大队、百亩公社的思塘大队划入该市行政区域。1982年12月,涟源地区更名为娄底地区。
1983年7月,湖南省调整行政区划,将娄底地区的邵东、新邵2县划给邵阳市管辖,是年,娄底地区辖3县2市。1987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所辖行政区域不变。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娄底地区,成立地级娄底市,原县级娄底市改为娄星区,从此,娄底崛起湘中,辐射三湘,开始了新的历史纪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涟源地区
- 设立时间:1977年
- 驻地:驻涟源县娄底镇
- 原属:邵阳地区
简要介绍
1977年设涟源地区,地区驻涟源县(今涟源市)。原属邵阳地区的冷水江市和新化、新邵(驻酿溪镇)、邵东(驻两市镇)、双峰(驻永丰镇)、涟源(驻蓝田镇)6县划入涟源地区。
1978年涟源地区行政公署由涟源县城(蓝田镇)迁驻涟源县娄底镇。辖1市(县级市)、5县。
涟源
历史沿革
1937年湖南省,(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进入全面的抗日卫国战争,湖南成为大后方提供重要物资来源),当时湖南省划分为:直辖的长沙市和第一到第九行政督察区。
第六行政督察区:邵阳县(督察区驻地)、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湘乡县、安化县。
民国29年(1940),湖南省府以原9个行政督察区辖境过广和督察不便,将之调整为10个。同年4月,划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组成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湖南省,1949年4~5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南昌等地。8月4日解放长沙,10月8号,解放衡阳。国民政府在这半年的存续期内的湖南区划:省直辖:长沙市(1937年设)、衡阳市(1943年设),加第一至第十区。
第六区:邵阳县、隆回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
1949年全境解放后的湖南省,新中国建国后,湖南的区划调整为:省辖长沙市,长沙专区、衡阳专区、郴县专区、常德专区、益阳专区、邵阳专区、零陵专区、永顺专区、沅陵专区、会同专区。总计:1个市,10个专区。
邵阳专区:邵阳县、隆回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
1952年2月16日,自邵阳县、新化县二县析置新邵县;自邵阳县析置邵东县;自武冈县析置洞口县;自安化县、邵阳县、湘乡县、新化县四县析置蓝田县,7月15日蓝田县更名涟源县。11月13日,益阳专区撤销,原益阳专区所属湘乡县、双峰县、涟源县划入邵阳专区。
1962年的湖南省,大跃进结束,中央召开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当时的湖南区划为:长沙市,株洲市(1956年升地级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潭专区,常德专区,邵阳专区,衡阳专区,郴州专区,黔阳专区。总计:辖2个地级市,7个专区。
邵阳专区:邵阳市、冷江市、娄底市、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隆回县、新邵县、邵东县、洞口县、双峰县、涟源县、绥宁县、湘乡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年内撤销冷江市、娄底市)。
1965年7月10日,湘乡县划至湘潭专区;邵阳专区辖1市、11县、1自治县。
1969年湖南省(此时正经历着文化大革命时期),可以看出湖南省的区划有进一步调整更加细化。湖南区划为:长沙市,株洲市2个地级市,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湘潭专区,岳阳专区,常德专区,岳阳专区,常德专区,邵阳专区,衡阳专区,益阳专区,郴州专区,黔阳专区,零陵地区。总计2个地级市,12个专区,州地区。
邵阳专区:邵阳市、冷水江市、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隆回县、新邵县、邵东县、洞口县、双峰县、涟源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
197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邵阳地区析置涟源、邵阳两个地区。涟源地区包含今娄底市全部和邵阳市的邵东县、新邵县。
1980年湖南省,(1976年打到四人帮后,全面拨乱反正。1978年邓公提出改革开发。1979年确立了农村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祖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此时的湖南区划为: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1980年),岳阳市(1975年),邵阳市(1977年),衡阳市(1980年)6个省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潭地区、岳阳地区、常德地区,邵阳地区,衡阳地区、益阳地区,郴州地区,零陵地区、黔阳地区、涟源地区11个地区。
涟源地区:娄底市(县级市)、邵东县、新邵县、双峰县、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