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汉(中国汉字)

汉(中国汉字)

汉(中国汉字)

汉,han,从水、难省声。

(1) 见于《诗经》,指银河。也称云汉 、银汉、天汉。也泛指浩瀚星空或宇宙。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经·大雅·荡之什·云汉》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诗经·小雅·谷风之什》

(2) (形声。从水难(省去隹)声。音熯。本义:水名。即汉水)

(3) 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the Hanshui River]

汉水名称来历: 因为汉水与银河夏季走向一致,所以也叫地上的银河,故得名汉水(即汉江)。在古人的认知中,横亘天空的银河与横卧黄河长江之间的汉水,形成天地对应关係。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

汉, 汉水也。上流曰漾。——《说文》

(4)汉最早指汉水(今汉江),后刘邦发迹于汉水边的汉中,建国后称汉(历史上的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公元8年外戚王莽一度称帝,国号新。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汉朝因强盛且统治长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了今天的汉族、汉字、汉人等文化概念。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汉
  • 笔画:5画(繁体16画)
  • 拼音:hàn
  • 部首:氵部
  • 繁体字:汉
  • 结构:左右结构
  • 造字法:会意,从水难(省去隹)声
  • 词性:名词
  • 五笔86/98:icy
  • 笔顺编号:44154
  • 郑码:vxs
  • 仓颉:ee
  •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C49
  • 四角号码:37140
  • 笔顺读写:点 点 提 横撇 捺

释义

读音

hàn
汉
汉

解析

  1. 银河也称云汉、银汉、天汉。
    古时指银河。也泛指浩瀚星空或宇宙。
    汉沂(银河边)。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经·大雅·云汉》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诗经·小雅·谷风之什》
    成语:气沖霄汉、天河银汉。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 碣石篇》
  2. 汉族的简称。
    汉民族(即汉族)。汉礼(汉族礼仪)。
  3. 华夏民族的现代称谓。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体人民族群,人口占世界六分之一。汉室威隆,因之以族名着称。
  4. 汉族人。
    汉天子(皇帝)。汉子(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
    (1)银河。也称云汉、银汉、天汉 [the Milky Way; the Galaxy]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经·大雅·荡之什·云汉》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诗经·小雅·谷风之什》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步出夏门行》之《观沧海 / 碣石篇》
    (2)会意。从水难(省去隹)声。音熯。本义:水名。即汉水。
    (3)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the Hanshui River]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诗经·大雅·荡之什·常武》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诗经·小雅·四月》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汉,汉水也。上流曰漾。——《说文》
    徐偃王处 汉东。——《韩非子·五蠹》
    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汉之阴。
    收众汉南。——《资治通鉴》
    (4)又如:汉女(传说中的汉水女神);汉津(汉水);汉阴(汉水南岸。水南岸背太阳叫阴,水北岸面太阳叫阳);汉渚(汉水水边;汉水)。
    (5)又如:汉沂(银河边);汉清(即清汉,天河)。
    (6)朝代名,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共历24帝,统治406年[the Han Dynasty]
    匈奴留 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不知有汉。——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实汉贼。——《资治通鉴》 废汉自立。
    (7)又如:汉宇(汉室。指汉朝。也称汉家);汉军(汉朝的军队;元、清时称以汉人编成的军队);汉风(汉代的威风或诗风);汉唐(汉代和唐代。因两代的文治武功都很盛,故常常并称)。
    (8)民族名。汉族的简称 [the Han nationality]。如:汉民族(即汉族);汉礼(汉族礼仪)。
    (9)汉族人[the Han people;the Hans]。如:汉军旗(汉族依照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的人);汉旅(汉人军队)。
    (10)男子的俗称[man]。如:醉汉(喝醉了的男子);单身汉(没有妻子的人);莽汉(粗鲁冒失的男子);老汉;壮汉。
    (11)国名[Han state]
    (12)(公元221—263)三国之一。史称季汉,又称蜀汉。刘备所建
    (13)(公元304—329)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刘渊称汉,后改为赵,史称前赵
    (14)(公元311—347)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李雄称帝,国号成,至李寿时,改号为汉,史称成汉,也称后蜀
    (15)(公元947—951)五代之一。史称后汉,刘知远建立。
    (16)(公元951—979)五代十国之一,史称北汉,刘崇所建。
    (17)(公元917—971)五代十国之一。刘岩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
  5. 姓氏
    在我国山东日照、甘肃榆中等地有“汉”这一姓氏。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四、通志 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 以国为氏)中专门记载:“汉氏姓苑---云东莞有此姓,云汉高帝之后。初,项羽封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今兴元府汉中郡也。自高帝至光武,终于献帝,通王莽十八年,刘圣公二年,计四百二十五年,传汉祚。汉亡,子孙或以国为氏。
  6. 中国朝代名。
    (1)汉朝:公元前202年刘邦所建,汉朝又分为西汉、东汉,合称两汉,中间有王莽新朝(8年--23年)。
    (2)蜀汉:公元221—263年,三国之一。也称季汉、蜀国。刘备所建。
    (3)赵汉:一指王莽新朝末年河北王郎在邯郸建立的政权;二指东晋十六国之一的赵汉,公元 304—329年,西晋时刘渊称汉,后改为赵,也称前赵、汉赵。
    (4)成汉(公元311—347),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李雄称帝,国号成,至李寿时,改号为汉,史称成汉,也称后蜀。
    (5)后汉(公元947—951),五代之一,刘知远所建。
    (6)北汉(公元951—979),五代十国之一,刘崇所建。
    (7)南汉(公元917—971),五代十国之一。刘龑(yǎn)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
    (8)玄汉:23—25年,更始帝刘玄所建。
    (9)赤眉汉:25—27年,建世帝刘盆子所建。
    (10)匈奴汉:西晋时,匈奴左贤王刘渊(刘豹之子)称帝建“汉”,史称“匈奴汉国”或“匈奴汉”,刘曜称帝时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赵汉或汉赵。在唐朝所编的《晋书》中,称之为“伪汉”。
    (11)邢汉:北魏末期,邢杲所建的政权。
    (12)侯汉:南北朝时,侯景篡夺南梁所建。
    (13)朱汉:唐朝中期,朱泚所建的政权,公元783年称“秦”,公元784年改称“汉”。
    (14)郝汉:金朝末年,郝定所建的政权。
    (15)陈汉:元朝末年,陈友谅所建的政权。
  7. 会意字。从水,从难(省去隹),难省声。“难(省隹)”意为“哀鸣声”。“水”与“难(省隹)”联合起来表示“哀鸣之水(本义)”。
  8. 汉水。又叫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汉,汉水也。上流曰漾。——东汉·许慎《说文》
    徐偃王处汉东。——《韩非子·五蠹》
    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收众汉南。——《资治通鉴》
  9. 男子的俗称。
    醉汉(喝醉了的男子)。单身汉(没有妻子的人)。莽汉(粗鲁冒失的男子)。老汉。壮汉。
  10. 汉口武汉)的简称.。
  11. 汉中的简称。
    陕西南部汉中郡一带,古时属于梁州地区。

常用词组

  • 汉服(hànfu):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传说为黄帝製作,传承4000余年,是汉文化的历史载体。
  • 汉白玉(hànbáiyù):一种白色大理石,可以做建筑和雕刻的材料。
  • 汉赋(hànfù):赋是汉代流行的主要文学体裁,从《诗经》发展而来,并吸收了荀况《赋篇》的体制和纵横家及《楚辞》的夸张手法,形成一种兼有诗歌与散文特徵的文学形式。有大赋与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廷生活,小赋富于抒情。
  • 汉家(Hànjiā):
    ①汉朝
    ②汉族
    汉家山东二百州。——唐·杜甫《兵车行》
    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
  • 汉奸(hànjiān):原指汉族的投敌者,后泛指卖国求荣、效忠外敌的叛逆者。
  • 汉剧(hànjù):主要流传于湖北的一种地方戏剧,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对京剧形成影响巨大,也称“汉调”
  • 汉口(Hànkǒu):地名。湖北省武汉市,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岸的京广铁路线上,古称夏口。原属江夏县,地处水路交通枢纽,1949年与武昌、汉阳合併为武汉市。
  • 汉民(Hànmín):指汉族人。
  • 汉人(Hànrén):
    ①汉族。
    ②汉族人。
  • 汉室(Hànshì):即汉朝。
    汉室之隆。——诸葛亮《出师表》
    汉室倾颓。——《三国志·诸葛亮传》
  • 汉书(Hànshū):书名,东汉班固撰。父班彪继《史传》而作《后传》,六十五篇,固以其父所续不详,又缀集史料,撰成本书。上起前206年高祖元年,下迄公元24年刘主更始二年,包括王莽的新朝在内,共二百三十年,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一百篇,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完稿,由其妹班昭续成,成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 汉水(HànShuǐ):也称汉江(hanjiang)中国中部的一条河,长江最长支流,发源于陕西南部米仓山,流经陕西南部及湖北,在武汉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
  • 汉学(Hànxué):
    ①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名物、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
    ②对中国的研究,尤指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
  • 汉语(Hànyǔ):汉族的语言。构成汉藏语族的一个分支,其口语形式差别很大,但有共同的以形象符号直接体现词意而与发音不相联繫的书面体系。主要方言分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闽南话和粤语等。
  • 汉语拼音方案(HànyǔPīnyīnFāng’àn):给汉字注音和拼写国语语音的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这方案採用拉丁字母,并用附加符号表示声调,是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国语的工具。
  • 汉藏语系(Hàn-Zàngyǔxì):包括藏语和汉语有时还包括泰语的一个语系。
  • 汉中(Hànzhōng):
    ①古郡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东);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留坝、勉县以东,乾祐河流域以西及湖北部分地区。
    ②陕西省县级市及专区政府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水北岸阳安铁路线上。人口40万。为陕南最大城市和物产品集散地。
  • 汉主(hànzhǔ):汉朝君主。
    汉主不以为疑。——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 汉字(hànzì):记录汉语的文字。现用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徵,複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朝鲜、越南、日本曾使用汉字千余年。
  • 汉子(hànzi):
    ①男人
    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西游记》
    ②丈夫
    偏你会那等轻狂百势,大清早晨,刁蹬着汉子,请太医看。——《金瓶梅》
  • 汉族(Hànzú):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汉
〔古文〕㵄𣶔《唐韵》呼旰切《集韵》虚旰切《韵会》《正韵》虚汗切,音熯。水名。《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又天河也。《尔雅·释天》箕斗之闲,汉津也。《史记·天官书》汉者,亦金之散气。《扬泉·物理论》汉,水之精也。《诗·大雅》倬彼云汉。
又汉中,郡名,秦惠王置。《广舆记》今为汉中府。
又汉口,地名。《广舆记》汉阳府,本春秋郧国地,汉属江夏,唐曰沔州,亦曰汉阳。
又州名,属成都府。《韵会》汉属广汉郡,唐置州。
又半汉,形容之辞。《张衡·南都赋》天马半汉。
又《辍耕录》今人谓贱丈夫为汉子。
又高丽方言谓白曰汉。见《孙穆·鸡林类事》。
又《集韵》他乾切,音摊。太岁在申曰汭汉。亦作涒滩。
又《韵补》叶诗建切,音扇。《繁钦赋》长唐虎圈,回望曼衍。槃旋岹峣,上刺云汉。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
漾也。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㵄,古文。呼旰切〖注〗臣铉等曰:从难省,当作堇。而前作相承去土从大,疑兼从古文省。

说文解字注

(汉) 漾也。尙书某氏传曰。泉始出山为漾。按漾言?微汉言其盛也。萧何曰。语曰天汉。其名甚美。东为沧浪水。禹贡文。水经曰。沔水又东过郧县南。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注曰。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水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譌。音与字变矣。地记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余按禹贡言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葢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尔。缠络鄢郢。地连纪鄀。鹹楚都矣。渔父歌之。不违水地。玉裁按郑注尙书沧浪之水、言今谓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本未尝谓他水决入。若地记云出荆山。是他水决入矣。从水。难省声。按𪄿难暵字从𡏳声。则𤁉下亦云𡏳声是矣。难省声葢浅人所改。不知文殷元寒合韵之理也。呼旰切。十四部。
(㵄) 古文汉如此。按古文从或、从大。或者、今之国字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