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错错:一直被误读的经典古诗词
《错错错:一直被误读的经典古诗词》所选诗词来自中学课本,为常见经典,凡念过中学的,都可以读。是对一直被误解的经典古诗词文本的重新解读,引领读者关注诗词中一直被忽略、湮没的亮点,通过创新式的解说,纠正大家长久以来对古诗词语言理解的误区,让读者对中国古代诗歌重新认识,引导读者以创新思维对待古代文化。
基本介绍
- 书名:错错错:一直被误读的经典古诗词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页数:315页
- 开本:16
- 品牌: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张港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308102612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全面扫除中学课本的误读,深度还原最真实、最好玩、最纯正的中国古典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体验古诗词的大历史、大文化、大情感,遇见最美、最经典、最诗意的人生!
啥?“新婚宴尔”是再婚?项羽不爷们儿,虞姬纯爷们?“家书抵万金”,杜甫不是收信人?李白酒量一般般?是《满江红》杀了岳飞?《三国演义》的片头歌有问题?喂!萧史姓萧吗?《阳光三叠》咋叠呀?“出墙红杏”为什幺红?稻花怎幺会有香味呢?“大雪满弓刀”该怎幺断句哇?更多精彩内容,请翻张港编着的《错!错!错!一直被误读的经典古诗词》观看……
啥?“新婚宴尔”是再婚?项羽不爷们儿,虞姬纯爷们?“家书抵万金”,杜甫不是收信人?李白酒量一般般?是《满江红》杀了岳飞?《三国演义》的片头歌有问题?喂!萧史姓萧吗?《阳光三叠》咋叠呀?“出墙红杏”为什幺红?稻花怎幺会有香味呢?“大雪满弓刀”该怎幺断句哇?更多精彩内容,请翻张港编着的《错!错!错!一直被误读的经典古诗词》观看……
作者简介
张港,男,1950年生,齐齐哈尔师範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已出版《经典古诗词另类“悦读”》(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3年)、《大师也有错余秋雨散文知识性疏误点击》(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说名道姓》(中国工商联出版社,2005年)、《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品文解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年)以及长篇小说《抗日第一枪:马占山和江桥抗战》(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另有各种文体作品近两千篇散见报刊。
图书目录
先秦篇
“关关雎鸠”,睡不着觉想老婆
《野有死》,山中野合
“新婚宴尔”本是再婚
“静女”实为“靓女”
“有女如云”实为“有女如芸”
为何寘之河之乾
《秦风·无衣》——慷慨激昂的请战书
《国殇》一二三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篇
《易水歌》之“不复还”
《垓下歌》,不爷们儿
虞姬之歌,纯爷们儿
项羽根本不能过江东
刘邦的两首诗
“努力”保重身体
一生有一种大海的气魄:曹操《观沧海》
老骥伏枥说“伏枥”
《白马篇》“父母且不顾”
“相煎何太急”识“相”
《孔雀东南飞》中的时辰
“孔雀”真是飞来的
《迢迢牵牛星》“浅”说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
“悠然见南山”我见
田园居的狗吠、鸡鸣
《企喻歌》写个牛B哥
风吹草低,怎见牛羊?
《木兰诗》的情节跳跃
《木兰诗》的对话与独白
“当户”、“当窗”《木兰诗》的鍊字艺术
重新标点《江南曲·江南可採莲》
初盛唐篇
“海记忆体知己”,当是安慰语
爱玩爱闹的贺知章:《回乡偶书》新解
“更上一层楼”,诗人在几层?
连环画一样的诗——读孟浩然《过故人庄》
“处处闻啼鸟”的“处处”
《宿建德江》,一个“愁”字十分了得
读诗是个选词的过程——从王昌龄《闺怨》说起
《相思》红豆角色多
《阳关三叠》,怎个叠法?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问得傻不傻?
从“羞颜未尝开”到“始展眉”
青梅竹马玩结婚
日照香炉为何生紫烟?
妙不可言,李白的“孤帆”
李白为何非到夜郎西?
《早发白帝城》的发源
萧史不姓萧
花间一壶酒——透视李白人生
李白酒量并不大
李太白,太不明白
“边庭流血成海水”说“海”
《兵车行》山东、关西之妙
饮中八仙歌,八个酒中哥
杜甫《春望》的“望”
“白头搔更短”是“白头梳更短”
杜甫不是收信人
读好“独与老翁别”
“三顾茅庐”是“三问茅庐”
《春夜喜雨》为何而喜?
为何倚杖自叹息?
“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官方讯息
难得老杜一放歌
窗含、门泊的注解
“天地一沙鸥”,“一”定要看好
“戎马关山北”说“北”
无实无名杜工部
春城无处不飞什幺花?
中晚唐篇
“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自”
大雪/满弓/刀
“临行密密缝”解密
第三者,当不得——读张籍《节妇吟》
韩愈《早春》,走出天街看皇都
“青箬笠,绿蓑衣”之“青”之“绿”
千寻铁锁如何沉江底?
“离离原上草”的“原”、“草”
银瓶咋破?击节咋碎?
平平淡淡最是诗读白居易《问刘十九》
柳宗元《江雪》的对比
《闺意》毕竟是“闺意”
诗人的眼睛——李贺《苏小小墓》
杜牧《江南春》的“千里”
铜雀春深,怎锁二乔?
“隔江犹唱后庭花”之“隔”
美丽冻人的罗襦——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新解“只是近黄昏”
剪烛何必在西窗?
《山中寡妇》还有别人
“胡城县”是何县?
“数乡税”,莫小觑
五代两宋篇
回绝爱情,最苦最痛读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莫攀我》
李煜之“楼”
“墙角数枝梅”说“墙角”
《泊船瓜洲》“绿”的练字之外
为何“笑从双脸生”?
《江城子·密州出猎》二题
苏轼是个好乾部
苏轼修改《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夕是何年”可是病句?
残缺之美——读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拿名画开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深处
一个傻丫头,“却把青梅嗅”
《满江红》,岳飞得罪之作
“为赋新词强说愁”,“新词”不是新写的词
意深远过“八百里”,韵含岂止“五十弦”
青山遮不住=青山不断遮
“千百度”,有度数
“稻花香里说丰年”,稻花其实并不香
暖风吹得何人醉?
出墙红杏,为什幺红?
“红了樱桃”,未必有樱桃
元明清篇
不平等的春天——说《昭君怨·卖花人》中的帘里人
余音绕樑,关汉卿的“斜揽着钓鱼艖”
一串名词一支曲——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歌有问题
赵翼的《论诗》对幺?
“销金一锅子”“瘦西湖”
家乡有鸟“黄豆瓣儿”
塞北龙沙竹枝词
听好“丝竹”
辽东鹤是辽东人
“关关雎鸠”,睡不着觉想老婆
《野有死》,山中野合
“新婚宴尔”本是再婚
“静女”实为“靓女”
“有女如云”实为“有女如芸”
为何寘之河之乾
《秦风·无衣》——慷慨激昂的请战书
《国殇》一二三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篇
《易水歌》之“不复还”
《垓下歌》,不爷们儿
虞姬之歌,纯爷们儿
项羽根本不能过江东
刘邦的两首诗
“努力”保重身体
一生有一种大海的气魄:曹操《观沧海》
老骥伏枥说“伏枥”
《白马篇》“父母且不顾”
“相煎何太急”识“相”
《孔雀东南飞》中的时辰
“孔雀”真是飞来的
《迢迢牵牛星》“浅”说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
“悠然见南山”我见
田园居的狗吠、鸡鸣
《企喻歌》写个牛B哥
风吹草低,怎见牛羊?
《木兰诗》的情节跳跃
《木兰诗》的对话与独白
“当户”、“当窗”《木兰诗》的鍊字艺术
重新标点《江南曲·江南可採莲》
初盛唐篇
“海记忆体知己”,当是安慰语
爱玩爱闹的贺知章:《回乡偶书》新解
“更上一层楼”,诗人在几层?
连环画一样的诗——读孟浩然《过故人庄》
“处处闻啼鸟”的“处处”
《宿建德江》,一个“愁”字十分了得
读诗是个选词的过程——从王昌龄《闺怨》说起
《相思》红豆角色多
《阳关三叠》,怎个叠法?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问得傻不傻?
从“羞颜未尝开”到“始展眉”
青梅竹马玩结婚
日照香炉为何生紫烟?
妙不可言,李白的“孤帆”
李白为何非到夜郎西?
《早发白帝城》的发源
萧史不姓萧
花间一壶酒——透视李白人生
李白酒量并不大
李太白,太不明白
“边庭流血成海水”说“海”
《兵车行》山东、关西之妙
饮中八仙歌,八个酒中哥
杜甫《春望》的“望”
“白头搔更短”是“白头梳更短”
杜甫不是收信人
读好“独与老翁别”
“三顾茅庐”是“三问茅庐”
《春夜喜雨》为何而喜?
为何倚杖自叹息?
“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官方讯息
难得老杜一放歌
窗含、门泊的注解
“天地一沙鸥”,“一”定要看好
“戎马关山北”说“北”
无实无名杜工部
春城无处不飞什幺花?
中晚唐篇
“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自”
大雪/满弓/刀
“临行密密缝”解密
第三者,当不得——读张籍《节妇吟》
韩愈《早春》,走出天街看皇都
“青箬笠,绿蓑衣”之“青”之“绿”
千寻铁锁如何沉江底?
“离离原上草”的“原”、“草”
银瓶咋破?击节咋碎?
平平淡淡最是诗读白居易《问刘十九》
柳宗元《江雪》的对比
《闺意》毕竟是“闺意”
诗人的眼睛——李贺《苏小小墓》
杜牧《江南春》的“千里”
铜雀春深,怎锁二乔?
“隔江犹唱后庭花”之“隔”
美丽冻人的罗襦——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新解“只是近黄昏”
剪烛何必在西窗?
《山中寡妇》还有别人
“胡城县”是何县?
“数乡税”,莫小觑
五代两宋篇
回绝爱情,最苦最痛读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莫攀我》
李煜之“楼”
“墙角数枝梅”说“墙角”
《泊船瓜洲》“绿”的练字之外
为何“笑从双脸生”?
《江城子·密州出猎》二题
苏轼是个好乾部
苏轼修改《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夕是何年”可是病句?
残缺之美——读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拿名画开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深处
一个傻丫头,“却把青梅嗅”
《满江红》,岳飞得罪之作
“为赋新词强说愁”,“新词”不是新写的词
意深远过“八百里”,韵含岂止“五十弦”
青山遮不住=青山不断遮
“千百度”,有度数
“稻花香里说丰年”,稻花其实并不香
暖风吹得何人醉?
出墙红杏,为什幺红?
“红了樱桃”,未必有樱桃
元明清篇
不平等的春天——说《昭君怨·卖花人》中的帘里人
余音绕樑,关汉卿的“斜揽着钓鱼艖”
一串名词一支曲——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歌有问题
赵翼的《论诗》对幺?
“销金一锅子”“瘦西湖”
家乡有鸟“黄豆瓣儿”
塞北龙沙竹枝词
听好“丝竹”
辽东鹤是辽东人
序言
我的诗词观
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中国最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代诗歌,虽然它并不值钱。我一如既往地以诗取人:说得出“床前明月光”的,说明他仍是中国人;说得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可以接触;说得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可以为师矣,就是他不理我,我也赖着他。
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是最重要的营养,缺少了就疲惫乏力;是最有效的方剂,入腹了就精神焕发。
因为喜欢,就容不得一点儿瑕疵,想让她尽善尽美。
百年千年,无数智者、高人对古代经典诗歌进行了无数的解说、探索,探索与解说是否到了尽头?不是。一是古人、前人的认知条件不如我们。比如,近现代考古发现古人没有见到,古人获得信息也远不如今天方便。二是认识方法不如今天。古人缺少创新意识,不敢越过雷池,多数在圈子里转来转去。三是专家解诗。平民百姓是从来不参与研解的,平民百姓只是接受与自我体会。专家生活圈子有限,有些东西难以看到;专家朝一个方向走得过远过投入时,有些东西往往被忽略。
以上这些,造成古代诗歌解读的许多盲区、死角。这些盲区、死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错误的解释,不合事理,脱离生活;二是解释不到位,没有触到诗的真美。
学问之树,从乾到枝,早已被弄得清清楚楚,我有一种观点:不从巨观上说话,而看那些最小的枝叶,要钻盲区、死角。这些盲区、死角多数很小,但往往又很重要,有许多对诗歌的理解极有意义,甚至颠覆传统的误解。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好的诗作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形成的。许多解读,也许并不是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意图,但是如果这样解说更美,我选择更美的。
所有的文章,都应该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否则即不是文章。这里只说别人没有说过的。
这本书所选诗词来自中学课本,为常见经典,凡念过中学的,都可以读。
经典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愿这本书是一颗投入死水的小小石块,引出小小的波澜,让人重新关注经典。
写这书的更重要目的是引发创新意识。想通过这本书说出:对待古代作品,应该引入今人的思维,应当给予古代文化以崭新的理解——因为我们是21世纪的人。
本书大体以时间先后冠以各朝代为序(少数为主题一致而略作调整),由于体裁不一对朝代作了合併,特别是唐代,数量最多,又截断为初盛唐与中晚唐,而在元明清篇中,收入的文章较少,却并非因为其经典诗词的少,主要和我的兴趣与偏好有关,最后几篇也并不符合其时代,因与我家乡有关,敝帚自珍,无奈也放在此,请读者谅解。
诗无达诂,一人之言,错误肯定不会少。写作过程中,同事李超、王际斌给予极大帮助;张一鸣校对了全文;浙江大学出版社宋旭华老师、杨利军老师,为本书出版,运筹奔走数月,在此一併感谢。
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中国最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代诗歌,虽然它并不值钱。我一如既往地以诗取人:说得出“床前明月光”的,说明他仍是中国人;说得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可以接触;说得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可以为师矣,就是他不理我,我也赖着他。
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是最重要的营养,缺少了就疲惫乏力;是最有效的方剂,入腹了就精神焕发。
因为喜欢,就容不得一点儿瑕疵,想让她尽善尽美。
百年千年,无数智者、高人对古代经典诗歌进行了无数的解说、探索,探索与解说是否到了尽头?不是。一是古人、前人的认知条件不如我们。比如,近现代考古发现古人没有见到,古人获得信息也远不如今天方便。二是认识方法不如今天。古人缺少创新意识,不敢越过雷池,多数在圈子里转来转去。三是专家解诗。平民百姓是从来不参与研解的,平民百姓只是接受与自我体会。专家生活圈子有限,有些东西难以看到;专家朝一个方向走得过远过投入时,有些东西往往被忽略。
以上这些,造成古代诗歌解读的许多盲区、死角。这些盲区、死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错误的解释,不合事理,脱离生活;二是解释不到位,没有触到诗的真美。
学问之树,从乾到枝,早已被弄得清清楚楚,我有一种观点:不从巨观上说话,而看那些最小的枝叶,要钻盲区、死角。这些盲区、死角多数很小,但往往又很重要,有许多对诗歌的理解极有意义,甚至颠覆传统的误解。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好的诗作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形成的。许多解读,也许并不是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意图,但是如果这样解说更美,我选择更美的。
所有的文章,都应该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否则即不是文章。这里只说别人没有说过的。
这本书所选诗词来自中学课本,为常见经典,凡念过中学的,都可以读。
经典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愿这本书是一颗投入死水的小小石块,引出小小的波澜,让人重新关注经典。
写这书的更重要目的是引发创新意识。想通过这本书说出:对待古代作品,应该引入今人的思维,应当给予古代文化以崭新的理解——因为我们是21世纪的人。
本书大体以时间先后冠以各朝代为序(少数为主题一致而略作调整),由于体裁不一对朝代作了合併,特别是唐代,数量最多,又截断为初盛唐与中晚唐,而在元明清篇中,收入的文章较少,却并非因为其经典诗词的少,主要和我的兴趣与偏好有关,最后几篇也并不符合其时代,因与我家乡有关,敝帚自珍,无奈也放在此,请读者谅解。
诗无达诂,一人之言,错误肯定不会少。写作过程中,同事李超、王际斌给予极大帮助;张一鸣校对了全文;浙江大学出版社宋旭华老师、杨利军老师,为本书出版,运筹奔走数月,在此一併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