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信文化丛书5·纸短情长:书信文化杂谈
纸短情长:书信文化杂谈一般指本词条
《书信文化丛书5·纸短情长:书信文化杂谈》作者被邮人誉为“津门说信人”,以有关书信文化的系列杂文结集。全书由“鱼雁百态”、“碧纱窗下”等六部分构成,介绍了书信由来、五花八门的书信实例、写信常识等与书信文化相关的知识、历史和秩事,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基本介绍
- 书名:书信文化丛书5•纸短情长:书信文化杂谈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页数:314页
- 开本:32
- 品牌:人民邮电出版社
- 作者:仇润喜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115280633
作者简介
仇润喜,1945年生,河北省井陉县人。毕业于南开大学,长期工作在天津邮政(电)系统钟情书信文化,人称“津门说信人”。主要着述有:主编《天津邮政史料(一至五辑)》、《天津邮政115年大事记要》、《天津邮政志》、《中国邮驿史料》(与刘广生合作)、《说不尽的天津邮政》、《天津邮政老照片》、《邮筒里的老天津》等8部,编着《天津的邮驿与邮政》(与阎文启合作)等3种,着有《邮人说信》1册另有各类文章数十篇。
图书目录
第一辑 鱼雁百态
名人说信
“信”字解
非文字书信
附:景颇族青年的树叶情书
我国最早的家书
千姿百态的书信
与书信相关的历史典故
信鸽传书
“鸽子树”的美丽传书
迴文诗信
数字情书
有趣的“0”信
妙趣横生的药名信
国书
谒刺与名片
名片故事
便条
此境只应天上有——读《给未来的信》
古今“信”字之集大成
《信》
“驿骑如星流”——话说中国古代邮驿史上的“快递”
存局待投
第二辑 碧纱窗下
家书之“家”
“信”惊人
感恩书信——介绍《校园书简》
“妈妈来信”
善待书信
五十年旧信重现
跟父要钱与逼母美容
首任大使无护照
一信救命
一封震动世界的信
廿载“青鸟”再探
百年情书
情书救急
“当然‘仰’允”——季羡林先生的一封简讯
云中谁寄锦书来?——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见证刘邦一生的两封信
“省部级”高官借米下锅
硃砂与端砚
送礼送出来的尴尬
袁枚的“母亲颂”
书信是剂良药
书信文化散论
第三辑 双鲤问询
国小课本里的书信世界
从小学生不会写贺卡说起
写信小常识
给宝宝写信
一部难得的“尺牍大全”——介绍郑逸梅先生的《尺牍丛话》
写信漫谈
为心爱的人写信,画信封——介绍德国音乐家海纳格兰钦的《信封》
痴人说梦
书信细节
信封书写
笺纸
细说抬头
“此致”并非全是“到此结束”
“此致敬礼”浅说
单说“此致”
画诺·签字·OK
“硬伤”
姓名的烦恼与幽默
奉劝诸君莫马虎
民国尺牍读本读后
第四辑 封书寄远
难忘“红领巾邮局”
建国公告的传播
“五一公告”
“大龙”趣闻
范曾大师的邮政情
邮情似海——读刘佳维《邮林情愫》有感
信使与体育
也说古代的信封
邮、报一家亲
开卷有缘
由挪威“书信日”想到的
期盼发行《书信》邮票
给北京《邮政周报》的一封信
给北京《邮政文汇》余颖的信
复马智勇的信
第五辑 纸短情长
一卡一片总是情——高山先生《贺卡与明信片探趣》读后
古代的贺卡拜年
贺卡、明信片珍闻
啊,红叶贺卡
英女王五年不换装
老师给我寄贺卡
检得旧书三四纸
新春纳双福
一位德国老太的贺卡
“全自动”贺卡当休
有缺憾,也有惊喜——我收到的2009年元旦春节贺卡盘点
百枚明信片不尽姐弟情
不要老拿“砍树”说事
珍贵的端午封
一座“天津民俗博物馆”——《津沽旧艺》民俗封赏析
首次邮资调整纪念封
想起马三立
从牛郎织女邮票说起
耄耋老人的邮戳天津——读张芝繇《天津邮政日戳图谱(1949—2006)》
少壮功夫老始成——张芝繇和他的日戳天津
第六辑 立此存照
天津邮政博物馆开馆杂话
千呼万唤十年一馆
范曾与天津邮政博物馆
邮情邮谊亦友亦师——冯骥才先生的邮政情
美中不足
孙荣刚和他的《百家“信”》
喜相逢”
第102个“信”字”
天津邮政博物馆周岁封感怀
博物馆之“日”与“夜”
津沽驿站一
镇以驿名邮伴镇兴”
鸡鸣古驿行
高邮寻邮
阳关三叠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附录 仇润喜津门说信人(焦冰雕)
后记
名人说信
“信”字解
非文字书信
附:景颇族青年的树叶情书
我国最早的家书
千姿百态的书信
与书信相关的历史典故
信鸽传书
“鸽子树”的美丽传书
迴文诗信
数字情书
有趣的“0”信
妙趣横生的药名信
国书
谒刺与名片
名片故事
便条
此境只应天上有——读《给未来的信》
古今“信”字之集大成
《信》
“驿骑如星流”——话说中国古代邮驿史上的“快递”
存局待投
第二辑 碧纱窗下
家书之“家”
“信”惊人
感恩书信——介绍《校园书简》
“妈妈来信”
善待书信
五十年旧信重现
跟父要钱与逼母美容
首任大使无护照
一信救命
一封震动世界的信
廿载“青鸟”再探
百年情书
情书救急
“当然‘仰’允”——季羡林先生的一封简讯
云中谁寄锦书来?——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见证刘邦一生的两封信
“省部级”高官借米下锅
硃砂与端砚
送礼送出来的尴尬
袁枚的“母亲颂”
书信是剂良药
书信文化散论
第三辑 双鲤问询
国小课本里的书信世界
从小学生不会写贺卡说起
写信小常识
给宝宝写信
一部难得的“尺牍大全”——介绍郑逸梅先生的《尺牍丛话》
写信漫谈
为心爱的人写信,画信封——介绍德国音乐家海纳格兰钦的《信封》
痴人说梦
书信细节
信封书写
笺纸
细说抬头
“此致”并非全是“到此结束”
“此致敬礼”浅说
单说“此致”
画诺·签字·OK
“硬伤”
姓名的烦恼与幽默
奉劝诸君莫马虎
民国尺牍读本读后
第四辑 封书寄远
难忘“红领巾邮局”
建国公告的传播
“五一公告”
“大龙”趣闻
范曾大师的邮政情
邮情似海——读刘佳维《邮林情愫》有感
信使与体育
也说古代的信封
邮、报一家亲
开卷有缘
由挪威“书信日”想到的
期盼发行《书信》邮票
给北京《邮政周报》的一封信
给北京《邮政文汇》余颖的信
复马智勇的信
第五辑 纸短情长
一卡一片总是情——高山先生《贺卡与明信片探趣》读后
古代的贺卡拜年
贺卡、明信片珍闻
啊,红叶贺卡
英女王五年不换装
老师给我寄贺卡
检得旧书三四纸
新春纳双福
一位德国老太的贺卡
“全自动”贺卡当休
有缺憾,也有惊喜——我收到的2009年元旦春节贺卡盘点
百枚明信片不尽姐弟情
不要老拿“砍树”说事
珍贵的端午封
一座“天津民俗博物馆”——《津沽旧艺》民俗封赏析
首次邮资调整纪念封
想起马三立
从牛郎织女邮票说起
耄耋老人的邮戳天津——读张芝繇《天津邮政日戳图谱(1949—2006)》
少壮功夫老始成——张芝繇和他的日戳天津
第六辑 立此存照
天津邮政博物馆开馆杂话
千呼万唤十年一馆
范曾与天津邮政博物馆
邮情邮谊亦友亦师——冯骥才先生的邮政情
美中不足
孙荣刚和他的《百家“信”》
喜相逢”
第102个“信”字”
天津邮政博物馆周岁封感怀
博物馆之“日”与“夜”
津沽驿站一
镇以驿名邮伴镇兴”
鸡鸣古驿行
高邮寻邮
阳关三叠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附录 仇润喜津门说信人(焦冰雕)
后记
后记
壬辰年春节刚过,将以上20多万字仔细读罢,将几十幅图片挨门对号,一一入列之后,如释重负,长长出了一口气。
说来,这些文字大都是近 几年写下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在报刊上刊出过,但订正文字,校对引文,乃至修改标点符号等,仍不敢有丝毫大意。目的当然是减少差错,避免“硬伤”。但更为重要的是,此书面向的读者主要为中小学生,稍有不慎,谬种流传,会误人子弟。由此想到欧阳修晚年多病之际,仍冥思苦索,字斟句酌,修改文章时所说,不怕.老先生骂,就怕后生笑之类的话。这正符合笔者此时的心情,不免有些嘀嘀咕咕。
书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年,在“言”而无信、“书信消亡”等说法、舆论甚嚣尘上之际,笔者一边读尺牍读本、名家书信;边关注报刊媒体在涉及传统书信时的明确导向、名人主张,及不时闹出的失误、笑话。每有所感所思,则上挂下联,畅所欲言,码字成篇。这其中,有欣喜,有激动,也有愤懑。有的痛陈时弊,道人之未言;有的不免固执己见,招致不满。无论是见仁见智,公说婆道,都是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毫无强加于人之意。这些文字,“以前是隔三差五,单独亮相;如今是列队集合,整体检阅。虽说与书信相携相伴几十年,总有些许收穫,千虑一得,但付梓之际,仍有“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惑。端的如何,听凭诸君评说。
拙作能够出版,首要感谢的是高山兄。退休以来,专业“坐”家,从心所欲,零敲碎打,日积月累,有20余万字“存档”。寻觅出路之际,高山兄“从天而降”,妙语点拨,运筹帷幄,很快玉成此事。与高兄认识十余载,脾气相投,挚友文友,惺惺相惜。此次“拔笔”相助,又值隆冬,诚如雪中送炭也。
感谢高兄领导下的“中邮广”团队。他们尽职爱岗,优质高效,雷厉风行。中午上传封面封底文字,下午即传来设计小样,真前所未见之神速也。
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刘劲等各位老师,是他们尽心竭力,精心裁剪,飞针走线,为本小书“做嫁衣”。
读者是作品的上帝。拙作错谬之处,欢迎随时赐教!
纸短情长,不尽一一。
作者2012年1月31日
说来,这些文字大都是近 几年写下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在报刊上刊出过,但订正文字,校对引文,乃至修改标点符号等,仍不敢有丝毫大意。目的当然是减少差错,避免“硬伤”。但更为重要的是,此书面向的读者主要为中小学生,稍有不慎,谬种流传,会误人子弟。由此想到欧阳修晚年多病之际,仍冥思苦索,字斟句酌,修改文章时所说,不怕.老先生骂,就怕后生笑之类的话。这正符合笔者此时的心情,不免有些嘀嘀咕咕。
书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年,在“言”而无信、“书信消亡”等说法、舆论甚嚣尘上之际,笔者一边读尺牍读本、名家书信;边关注报刊媒体在涉及传统书信时的明确导向、名人主张,及不时闹出的失误、笑话。每有所感所思,则上挂下联,畅所欲言,码字成篇。这其中,有欣喜,有激动,也有愤懑。有的痛陈时弊,道人之未言;有的不免固执己见,招致不满。无论是见仁见智,公说婆道,都是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毫无强加于人之意。这些文字,“以前是隔三差五,单独亮相;如今是列队集合,整体检阅。虽说与书信相携相伴几十年,总有些许收穫,千虑一得,但付梓之际,仍有“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惑。端的如何,听凭诸君评说。
拙作能够出版,首要感谢的是高山兄。退休以来,专业“坐”家,从心所欲,零敲碎打,日积月累,有20余万字“存档”。寻觅出路之际,高山兄“从天而降”,妙语点拨,运筹帷幄,很快玉成此事。与高兄认识十余载,脾气相投,挚友文友,惺惺相惜。此次“拔笔”相助,又值隆冬,诚如雪中送炭也。
感谢高兄领导下的“中邮广”团队。他们尽职爱岗,优质高效,雷厉风行。中午上传封面封底文字,下午即传来设计小样,真前所未见之神速也。
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刘劲等各位老师,是他们尽心竭力,精心裁剪,飞针走线,为本小书“做嫁衣”。
读者是作品的上帝。拙作错谬之处,欢迎随时赐教!
纸短情长,不尽一一。
作者2012年1月31日
序言
仇润喜先生邀请我为他的新作《纸短情长》作序,我忐忑不安,唯恐有辱使命。
首次结识润喜兄是1997年lO月9日——世界邮政日,我陪纽西兰邮政代表团参加在天津举办的“中新两国联合发行邮票展览”,当时他正率领着他的团队为筹备邮展忙碌着。看到展览的成功举办,身为天津邮政局局长的他笑得比那枚邮票上的玫瑰还灿烂。
此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繫。2006年,我到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工作后,双方的接触就更多了。 讲起书信,润喜就像是说故事,他有洋洋洒洒超过百万字的书信专着——《邮人说信》、《信海游》、《信趣》。我在邮政工作快30年了,接触的专家学者不少,能把书信当评书讲,当故事说的,润喜是第一人。
他是书信文化的传播者,有“津门说信人”的美誉。
后来,因举办“全国少儿书信活动”的需要,我经常向润喜索稿,他总是有求必应。他凭着丰厚的书信文化功底,凭着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凭着幽默风趣的写作特色,从普及书信文化出发,赐给我一篇篇以书信为主题的短文。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将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为此,我建议润喜为宣传书信文化专门写本书。对此,他欣然允诺。
时隔不久,初冬的一个晚上,他那20余万字的《纸短情长》书稿在瑞雪飘飘的伴随下飞进了我的信箱。原来,他早有储备。
我一口气将它读完。掩卷遐思,感慨颇多。
润喜的多思,给我印象深刻。作品中,他指出书信文化是邮政的母文化,没有书信文化,就谈不上邮政文化;他奉劝人们给父母写信,“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他建议给启蒙老师、授业恩师写信,“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他倡导“写信从娃娃抓起,免除长大后不会写信之尴尬”;他提出“传统书信以感情的浓烈程度来衡量”,而手机简讯、E-mail是以快捷为标準,不可笼统说短长:他主张手写贺卡,鄙视“全自动”机打贺卡“大煞风景”;他呼吁不要老拿“砍树”说事,贺卡这种“高雅的文化消费方式”需要发扬光大……不难看出,他的思绪在书信的天地里自由飞翔,写信、读信、盼信都有他思绪停留的痕迹。
润喜手勤,相伴于此的是多思。正是因为这两点的结合,才有作品的多产。注重资料收集,书海泛舟,有“信”必求,为他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基础。钟情书信文化,几十年如一日地求索,特别是退休后,以“说信”为专业,以“信”为伴,笔耕不辍,才成就了这本有独特风格的书。
历史与现实结合,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润喜研究书信,不泛泛而论,总是有感而发。平时散见的资料,眼下看到的倾向,分析比较过后,每每概括提炼,撰写成文。作品行文朴实,内容并不平乏。读他的作品,如同和他聊天,不紧不慢地道出他的所思、所想,你会感到他思路清晰,论证有力,见解常有独到之处。
润喜此次出书,于他也许是无心插柳,于我却是正中下怀,我们组织的“全国少儿书信活动”正需要这样的文化支持。
以上是我与润喜的交往小记,一来说说我眼中的他,二来也说说此书的来历,就姑且称之为《序》吧。
高山
2012.1.29
首次结识润喜兄是1997年lO月9日——世界邮政日,我陪纽西兰邮政代表团参加在天津举办的“中新两国联合发行邮票展览”,当时他正率领着他的团队为筹备邮展忙碌着。看到展览的成功举办,身为天津邮政局局长的他笑得比那枚邮票上的玫瑰还灿烂。
此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繫。2006年,我到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工作后,双方的接触就更多了。 讲起书信,润喜就像是说故事,他有洋洋洒洒超过百万字的书信专着——《邮人说信》、《信海游》、《信趣》。我在邮政工作快30年了,接触的专家学者不少,能把书信当评书讲,当故事说的,润喜是第一人。
他是书信文化的传播者,有“津门说信人”的美誉。
后来,因举办“全国少儿书信活动”的需要,我经常向润喜索稿,他总是有求必应。他凭着丰厚的书信文化功底,凭着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凭着幽默风趣的写作特色,从普及书信文化出发,赐给我一篇篇以书信为主题的短文。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将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为此,我建议润喜为宣传书信文化专门写本书。对此,他欣然允诺。
时隔不久,初冬的一个晚上,他那20余万字的《纸短情长》书稿在瑞雪飘飘的伴随下飞进了我的信箱。原来,他早有储备。
我一口气将它读完。掩卷遐思,感慨颇多。
润喜的多思,给我印象深刻。作品中,他指出书信文化是邮政的母文化,没有书信文化,就谈不上邮政文化;他奉劝人们给父母写信,“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他建议给启蒙老师、授业恩师写信,“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他倡导“写信从娃娃抓起,免除长大后不会写信之尴尬”;他提出“传统书信以感情的浓烈程度来衡量”,而手机简讯、E-mail是以快捷为标準,不可笼统说短长:他主张手写贺卡,鄙视“全自动”机打贺卡“大煞风景”;他呼吁不要老拿“砍树”说事,贺卡这种“高雅的文化消费方式”需要发扬光大……不难看出,他的思绪在书信的天地里自由飞翔,写信、读信、盼信都有他思绪停留的痕迹。
润喜手勤,相伴于此的是多思。正是因为这两点的结合,才有作品的多产。注重资料收集,书海泛舟,有“信”必求,为他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基础。钟情书信文化,几十年如一日地求索,特别是退休后,以“说信”为专业,以“信”为伴,笔耕不辍,才成就了这本有独特风格的书。
历史与现实结合,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润喜研究书信,不泛泛而论,总是有感而发。平时散见的资料,眼下看到的倾向,分析比较过后,每每概括提炼,撰写成文。作品行文朴实,内容并不平乏。读他的作品,如同和他聊天,不紧不慢地道出他的所思、所想,你会感到他思路清晰,论证有力,见解常有独到之处。
润喜此次出书,于他也许是无心插柳,于我却是正中下怀,我们组织的“全国少儿书信活动”正需要这样的文化支持。
以上是我与润喜的交往小记,一来说说我眼中的他,二来也说说此书的来历,就姑且称之为《序》吧。
高山
20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