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沈西苓

沈西苓

沈西苓

沈西苓(1904年—1940年12月17日),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今浙江理工大学

1933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女性的吶喊》。1934年,执导剧情电影《女儿经》。1935年,由其自编自导的爱情电影《船家女》上映。1937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十字街头》。1939年,执导剧情电影《中华儿女》。1940年12月17日,沈西苓在重庆病逝,享年36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沈西苓
  • 别名:沈学诚(原名)、叶沉(笔名)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40年12月17日
  • 职业:导演、编剧、演员
  • 毕业院校:浙江甲种工业学校(今浙江理工大学)
  • 代表作品:女性的吶喊、女儿经、乡愁、船家女、十字街头、中华儿女

人物经历

1913年,沈西苓随家人迁居杭州。早年就读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今浙江理工大学染织科。从学校毕业后东渡日本,进入京都高等工业学校染织图案系就读。在日本留学期间,沈西苓结识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村山知义。1924年,在日本东京筑地小剧场跟村山知义实习剧场艺术。
1928年,回到上海,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加入了创造社,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中华艺术大学任教,撰写影剧评论和翻译外国文艺作品。
1930年2月,与许幸之等组织发起中国第一个左翼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3月,与鲁迅等联名发起并组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与夏衍、冯乃超等共同编辑出版左翼戏剧刊物《艺术》,随即遭国民党反动政府查禁。
1931年,先后在天一、明星等影业公司任职。1933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女性的吶喊》,该片由王莹、王吉亭等联合主演;同年,执导由顾兰君、赵丹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上海二十四小时》;2月,当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并担任宣传部的领导工作;9月,参演以1925年万县惨案为题材的话剧《怒吼罢,中国!》。
1934年,执导由朱秋痕、高占非、胡蝶联合主演的剧情电影《女儿经》;同年,执导由高倩苹、梅熹共同主演的抗战电影《乡愁》。1935年,由其自编自导的爱情电影《船家女》上映。1936年7月,在明星影片公司二厂担任编导。
1937年,自编自导由赵丹、白杨共同主演的剧情电影《十字街头》,在执导该片的同时,还积极从事国防戏剧运动,与夏衍、尤兢、凌鹤等集体创作了国防戏剧《撤退赵家庄》;同年,参加进步话剧团体光明剧社和业余实验剧团,执导了《武则天》、《醉生梦死》等舞台剧;随后,他脱离了明星公司,加入了联华电影公司;7月,当选为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常务理事;接着,创作独幕剧《在烽火中》;此外,还与夏衍、尤兢、凌鹤等集体执导了三幕剧《保卫芦沟桥》。
1938年1月,当选为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第一届理事;同年,担任中国电影摄影场的编导;此外,还担任了剧情电影《日出》的编剧。1939年,执导以抗战为题材的剧情电影《中华儿女》。1940年12月17日,沈西苓在重庆病逝,享年36岁。

个人生活

沈西苓的父亲为高级职员,担任杭州丝厂纬成公司的总会计,生有一女二子,沈西苓排行第二,上有姐姐沈兹九(1898年),下有弟弟沈学源(1909—1985)
1931年,沈西苓在杭州与一位徐姓的女子结婚,这是一次由家长包办的婚姻,徐氏也是德清人,一直是纬成丝厂的工人;后来,两人感情不合,长期分居。1937年,在上海与同为电影工作者的孙德(无锡人)结婚,后来生下一女。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时间名称类型
1939年
《中华儿女》
电影
1937年
《一年间》
舞台剧
1937年
《塞上风云》
舞台剧
1937年
《民族万岁》
舞台剧
1937年
《保卫芦沟桥》
三幕剧
1937年
《醉生梦死》
舞台剧
1937年
《武则天》
舞台剧
1937年
《十字街头》
电影
1935年
《船家女》
电影
1934年
《女儿经》
电影
1934年
《乡愁》
电影
1933年
《女性的吶喊》
电影
1933年
《上海二十四小时》
电影

编剧作品

时间名称类型
1939年
《中华儿女》
电影
1938年
《日出》
电影
1937年
《十字街头》
电影
1935年
《船家女》
电影
1934年
《女儿经》
电影
1934年
《乡愁》
电影
1933年
《女性的吶喊》
电影

参演话剧

时间名称
/
《西线无战事》
/
《炭坑夫》
1933年
《怒吼罢,中国!》

人物评价

沈西苓坚守着通过电影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与阶级对立,通过对比贫富悬殊的日常细节来揭示不公,唤起大众的觉醒与反抗。在审美艺术上,他注重动态镜头,藉助静态化剪接使得画面更加自然流畅。他始终怀抱着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坚守进步文化观念,用电影及话剧来反抗当时的残酷统治,用艺术形式来鼓励当时人民勇敢斗争。由此形成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电影风格。而且,他特别注重银幕画面的叙事作用,依赖镜头语言来进行表现,大量移动拍摄设备的使用,改变了原来单一视点拍摄的固定造型格局,形成了连续性的平面叙事故事(《当代电影》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