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德府
归德府,治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将宣武军改为归德军,始得名归德。
绍兴二年(1132年),金朝所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宋朝南京(今河南商丘)降为归德府,是归德府设定之始。金天兴元年(1232年)十二月,金哀宗迁都归德府,蒲察官奴发动归德政变在归德之战中大败蒙古兵。
民国二年(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撤销归德府。归德府设定将近八百年之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归德府
- 行政区类别:府
- 所属地区:南京路;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 下辖地区:徐州、宿州、邳州、亳州、睢州
- 政府驻地:商丘县归德府城
- 地理位置:河南省东部、苏北、皖北
- 方言:中原官话—商丘话
-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归德古城;归德府文庙
历史沿革
五代后梁三年(909年),宋州(今商丘)升为宣武军。
归德府古城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将宣武军改为归德军,始得名归德。
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升宋州为应天府,应天府始为京东东路路治,后为京东西路路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升应天府为南京,建为陪都。
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年),金朝所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宋朝南京降为归德府。
天眷元年(1138年),金朝领三省事宗磐、宗隽在朝廷专权,外结左副元帅挞懒,将河南、陕西地归还给宋朝,南京(今商丘)也在其中,南宋复称南京应天府。
归德府古城

绍兴十年(1140年)末,金兵重新占领南京(今商丘)。
金天兴元年(1232年)十二月,金哀宗迁都归德府,后发生了归德政变。
宋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末,全子才收复了宋太祖发迹之地南京(今商丘),赵葵担任应天府知府、南京留守。
元代初元军攻陷宋朝南京,改称归德府,治所宋城改称为睢阳。初在此设定京东行省,后罢。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鸟瞰归德府古城

明代,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降府为州,属开封府。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明世宗昇州为府,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
民国二年(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撤销归德府。
区划沿革
宋金
宋升南京。金为归德府。金亡,宋复取之。宋金时期,领宋城县、宁陵县、下邑县、虞城县、谷熟县、砀山县六县。
商丘睢阳区归德府城

元朝
元初与亳之酇县(今河南永城酇城镇)同时归附,置京东行省,未几罢。岁壬子,又立司府州县官,以绥定新居之民。中统二年,审民户多寡,定官吏员数。
元朝归德府地图

至元二年,以虞城县、砀山县二县在枯黄河北,割属济宁府,又并谷熟县入睢阳县,酇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与宁陵县、下邑县隶归德府。
至元八年,以宿、亳、徐、邳并隶焉。壤地平坦,数有河患。府为散郡,设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员,直隶行省。(抄籍户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七。)领县四、州四。州领八县。
归德府直辖县 | |||
---|---|---|---|
睢阳县(归德府治所) | 永城县 | 下邑县(今夏邑县) | 宁陵县 |
归德府辖州 | 辖州历史沿革 | 州辖县 |
---|---|---|
徐州(下。) | 唐初为徐州,又改彭城郡,又升武宁军。宋因之。金属山东西路。金亡,宋复之。元初归附后,凡州县视民多少设官吏。至元二年,例降为下州。旧领彭城、萧、永固三县及录事司,至是永固併入萧县,彭城并录事司併入州。 | 领一县:萧县。(下。至元二年,併入徐州,十二年复立。) |
宿州(中。) | 唐置,宋升保静军,金置防御使。金亡,宋复之。元初隶归德府,领临涣、蕲、灵壁、符离四县并司候司。至元二年,以四县一司併入州。四年,以灵壁入泗州,十七年复来属。 | 领县一:灵壁县。(下。) |
邳州(下。) | 唐初为邳州,后废属泗州,又属徐州。宋置淮阳军。金复为邳州。金亡,宋暂有之。元初以民少,并三县入州。至元八年,以州属归德府。十二年,复置睢宁、宿迁两县,属淮安。十五年,还来属。 | 领三县:下邳县,(下。州治所。)宿迁县,(下。)睢宁县。(下。) |
亳州(下。) | 唐初为亳州,后改谯郡,又仍为亳州。宋升集庆军。金复为亳州。金亡,宋复之。元初领县六:谯、酇、鹿邑、城父、卫真、谷熟。后以民户少,并城父入谯,卫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阳,酇入永城,其永城去隶归德。后复置城父。 | 领三县:谯县,(下。)鹿邑县。(下。此邑数有水患,历代民不宁居。)城父县(下。) |
(列表参考资料来源:) |
明朝
洪武元年五月,归德府降为归德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升为府。领州一,县八。西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
归德府直辖县 | |
---|---|
商丘县(倚) | 元曰睢阳。洪武初省。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复置,更名。旧治在南,弘治十五年圮于河,十六年九月迁于今治。北滨河。正统后,河决而南。城尝在河北,正德后,仍在河南。北有丁家道口巡检司。东南有武津关巡检司。 |
宁陵县 | 府西。南有睢水。北有桃源集巡检司。 |
鹿邑县 | 府南。元属亳州。洪武中改属。南有颍水,又蔡河自西流入,谓之蔡河口,即沈丘县之沙河也。又北有涡水,东流入南直亳州境。 |
夏邑县 | 府东。元曰下邑,洪武初更名。北滨大河。又东南有睢水。 |
虞城县 | 府东北。元属济宁路。洪武二年正月来属。南有故城。嘉靖九年迁于今治。北有黄河。 |
永城县 | 府东南。洪武元年五月属开封府。十一月来属。北有砀山,又有芒山,皆与南直砀山县界,又睢水、浍水皆在县南。又南有泡水,弘治间淤塞。 |
辖州 | 辖州历史沿革 | 州辖县 |
---|---|---|
睢州 | 睢州元属汴梁路。洪武初,属开封府,以州治襄邑县省入。十年五月降为县。十三年十一月复升为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来属。北滨河。又有睢水亦在州东北。东距府百七十里。 | 领县二: 考城县(今民权县)在州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复置,属开封府。十年五月复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州。旧治在县东南。正统十三年徙。北滨大河。 柘城县在州东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复置,属开封府。十年五月省入宁陵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州。北有睢水。南有涡水。 |
清朝至民国
归德府(沖,繁,难):隶开归陈许郑道。总兵驻。西距省治二百八十里。广四百七十里,袤三百二十里。北极高三十四度三十二分。京师偏西三十五分。沿明制,领州一,县八。商丘沖,繁,难。倚。
清朝至民国归德府地图

商丘县,归德府城,府县同城。城南四十里有谷丘。河水自宋开宝四年至康熙四年决入郡境者以十数,府治与为转徙,南北不恆。鹹丰五年后,故道淤。丰乐河出焉,东南入夏邑。古汴水一曰护水,其支津浍河,即睢水上源,湮。今首县西北,俗名沙河,歧为三。北岔入永城。正渠及南岔,与其支苞河、其西陈两河,自宁陵入,右合沙家洼、冀家河,左合古宋河,併入安徽亳州。沙为马尚,南岔为武家,而陈两为清河。县内有大、小二蒙;大蒙,古景亳;小蒙侧有漆沟、孟渚泽。下辖济阳镇、葛驿镇二镇。县驿一。
宁陵县(沖):归德府西六十里。西:甘露岭。东北:河水故道,淤。其自睢入西南者曰张公河,逕汉已吾故城东入柘城。西北:陈梁沙河,俗名陈两河。下辖长安镇一镇。宁城一驿。
鹿邑县(繁,疲,难):归德府南百二十里。故城,县西,古鸣鹿,县丞驻。东:阴灵山、隐山。西南:横岭。西北:惠济河自柘城入,逕贾滩南。涡水自太康入,错淮宁复入。南:清水河,涡支津,旧自淮宁入,今首虞诩墓北,逕汇城东南,为练沟,併入安徽亳州。其清水,南出偃王陂者,茨刺河,右合瀖水,会西明河。水经注“自陈城百尺沟东逕宁平故城南”者,入太和,东明河亦入之。下辖谷阳镇一镇。县驿一。
夏邑县(沖,难):归德府东百二十里。清河自虞城入。左合横河。西北:丰乐河自商丘入,为响河,及虬龙河、歧河,并东南入永城。分防夏商永、县丞驻。会亭一驿。
永城县(沖,繁,难):归德府东南百八十里。北有砀山。巴清河即减水沟,自夏邑入,东南入江苏萧县。东洪沟,自萧入,仍从之。响河逕太丘故城,合虬龙沟、歧河,为巴沟河,逕城北,东南入安徽宿州。南:浍河自商丘入,逕建平、酇、费故城北,右合北岔沙河。又东,包河自安徽亳州入,并从之。下辖新兴镇、保全镇二镇。太丘一驿。
虞城县(沖,繁):归德府东北七十里。东北:柱冈、黎丘。河水故道自商丘入,东入砀山,即古汴渠。水经注“逕周坞侧”者,横河出焉。南惠民沟,併入夏邑。下辖治平镇一镇。石榴堌一驿。
睢州(沖,繁):归德府西百里。城西:骆驼冈。北有黄河故道自考城入。明嘉靖十九年决野鸡冈,南流者为张弓河,入宁陵。西:惠济河自杞入,左合横河,即擅其故道,东南入柘城。横即睢,睢即涣。水经注“逕承匡城,又东逕襄邑故城南”者。归化镇、重华镇二镇。五桥集,州判驻。葵丘一驿。
考城县(今民权县)(简):归德府西北百二十里。乾隆四十九年改隶卫辉。光绪元年复。南:葛冈。河水故道旧自兰封入,东入山东曹县。鹹丰五年北徙。旧有戴水,并堙。斜城、葵丘有驿。
归德府古建筑

柘城县(简):归德府西南九十里。城东北隅:廓山。河水故道二。西北有惠济河自睢州入,逕心闷寺,水经注“睢水历傿县北”者,旧纳涡支津。北:张弓河自宁陵入,逕牛斗城,会于东南砖桥,东南入鹿邑。又东刘家河,古谷水,即涣水,水经注“逕鄫城北”者。境内有古泓水,县西,并堙。下辖八桥镇一镇。县驿一。
主要景点
文学
归德府在明代人才辈出,有“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沈鲤、宋纁、李天馥、李如华)”之说。同时,这里还走出了哲学家、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吏部左侍郎吕坤,治理黄河的工部侍郎杨东明和收复失地、抗击倭寇、治理海疆的战略家、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袁可立,他们的思想及着作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代出了河洛大儒、修《明史》的历史学家文正公汤斌,以宋荦、侯方域为代表的雪苑文化风靡一时。
商丘古城

建筑
明朝弘治年间发生的黄河水患致使归德府城被湮没于黄土之下,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商丘人民在原归德府古城原址附近破土动工重建古城,历时八载,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基本竣工,之后又几经修补完善。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在城墙外约500米的圆周上筑起新的城郭,才形成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形如“‘古铜钱币’外圆内方”的独特格局。修建成的商丘古城城墙周长3.6公里,砖城内面积1.13平方公里,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地势为龟背形,共有93条街道。
归德府城墙

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归德古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几位侍郎、巡抚、吏卒、总兵、着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颇多,古建筑多为走马门楼和四合院建筑群。原有的水井、厕所为梅花形状,布局合理。南门两侧建有两个水门,将水排进护城河。宽阔的护城河碧波蕩漾,环绕全城。城南河面较宽,南北500多米,东西1300多米。护城大堤距城墙约500米,周长9公里,基宽20米,顶宽13米,高3.3米。为了古城的长久存在,不得不考虑黄河定期不定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的造访(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3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发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约有1500余次,其中在16世纪,平均4、5年就要发生一次)。
城墙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元代归德府城被黄河淹没,次年在原址筑土围城,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南墙长950.6米,北墙长993.4米,东墙长1210米,西墙长1201米,周长4355米。高6米,顶阔6米,址阔9米。南为拱阳门,拱券式建筑,门洞全长21米,台高8米。北为拱辰门,东为宾阳门,西为垤泽门。门上有城门楼。四门之外原皆有瓮城,每瓮城各1座扭头门,民国年间被拆除。城墙四面共有9座敌台,形制大小不一,西门向南的第一个马面呈半圆形建筑,其余皆呈凸出墙外马头形。城墙角各有一处角台,形制相同,大小不等。城墙上城垛口3600个。城墙外3.5米为护城河,宽处500米,窄处25米,水深1~5米,绕城一周。护城河外550米处的护城土堤,周长9公里,基宽20米,顶宽7米,高5米。
归德府城墙

1996年,商丘古城归德府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
归德府文庙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坐落在商丘古城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555年至1559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讲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此修建了文庙。归德府文庙位于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老校区院内,前有畔池,并立有范仲淹的塑像。与全国其他各地文庙前殿后学(堂)布局不同的是,归德府文庙是唯一一座学堂建在大殿右侧的文庙,形成了左殿右学的独特建筑格局。
归德府文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