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颍东区
颍东区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设立于1996年。由于淮河第一大支流颍河从阜阳城穿境而过,颍东辖区全部在颍河以东,故名为“颍东”。颍东区西部与颍州区相邻,南部与颍上县接壤,北部颍泉区毗邻,东部与利辛县相连。截至2011年底,颍东区面积685平方千米,下设3个街道,8个镇,1个乡。总人口65.7万(2013年)。
颍东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势平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1151521万元。主要景点有程文炳宅院,杜康烧酒遗址,北照寺等。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範县”荣誉称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颍东区
- 外文名称:Yingdong District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安徽省阜阳市
- 下辖地区:辖1个乡,3个街道,8个镇
- 政府驻地:北京东路216号
- 电话区号:0558
- 邮政区码:236000
- 地理位置:阜阳市区东部,颍河东畔
- 面积:685平方千米
- 人口:55.7万(2017年常住人口)
- 方言:中原官话商阜片-阜阳话
-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北照寺,玉皇庙,杜康烧酒遗址,康桥古城孜遗址,三国徐庶母墓
- 机场:阜阳西关机场
- 火车站:阜阳火车站
- 车牌代码:皖K
- 汽车站:阜阳汽车东站
- 设立时间:1996年
历史沿革
夏代,颍东区地域属豫州所辖。
商代,颍东区地域属梅伯国。
西周初,颍东区的现辖区域隶属鬍子国。东周敬王25年,即鲁定公15年(公元前495年),颍东区之地归楚。颍河北岸建立的城邑有慎(今颍上县江口集北面古城自然村,如今这里北枕济河,西临乌江古河流),今颍东区杨楼、乌江和老庙三个乡镇属慎所辖。
秦置汝阴县在今阜阳市区泉河北(即今颍泉区泉颍街道办事处古城村),属陈郡(治所在陈,即今河南省淮阳县),颍东区归汝阴县管辖。
西汉时,置汝阴都尉于今颍泉区泉颍街道办事处古城村,置慎县于今颍上县江口集北面古城自然村,属豫州刺史部(治所在谯)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的上蔡县)。今颍东区杨楼、乌江和老庙三个乡镇属慎县所辖,其他区域属汝阴都尉管辖。
王莽建立新朝时,改汝阴为汝坟,改慎县为慎治,颍东区归属依旧。
东汉时,恢复西汉时期建置旧称,并在颍河流域有所增加建置,但汝阴和
慎阳仍属豫州刺史部汝南郡(治所移于今河南省的平舆县)。颍东区归属依旧。
三国时期,颍河流域属魏。仍置汝阴、慎县等7县,属豫州汝南郡(治新息,即今河南省的息县)。颍东区归属依旧。
西晋置汝阴郡,辖8县,属豫州。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封其叔司马骏于汝阴为汝阴王,封陈温于慎县为慎子。汝阴与慎以乌江为界,今颍东区归汝阴王国所辖。
东晋十六国时,战事纷争,国家分裂,群雄割据,建置混乱。东晋南迁后,境内地属后赵。汝阴地当南北要冲,又有淮、颍诸河交通之便,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战事频仍,人口流亡,鹹和2年(公元327年)前后,后赵石勒政权保留汝阴郡,郡下废县。永和5年(公元349年),晋将褚裒率兵3万伐赵,收复汝阴之地,不久又丧失。
前燕代后赵,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前后,境内仍仅置汝阴郡,郡下无县。
前秦灭前燕,太元7年(公元382年)前后,境内仍仅置汝阴郡,郡下无县。太元8年(公元383年)在今淮南市八公山下淮河之滨发生了淝水之战,东晋收复了包括汝阴和古慎邑在内的大片土地,因战争连年,人口流失大多,此地未置郡县。
南北朝时期,汝阴之地初属南朝宋。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侨置楼烦县(原在今山西省宁武县境内)于慎(今颍上县江口集北面古城自然村),属豫州管辖(治所在悬瓠城,今河南省汝南)。直到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宋收复汝阴地,置汝阴郡。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北魏围攻汝阴城,被宋汝阴太守张景远打败,第二年张景远病故,北魏占领汝阴。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宋侨置南汝阴郡于合肥,并同城侨置汝阴县。侨置慎县于今合肥东面梁园镇。升明二年(公元478年),宋收复汝阴故地。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萧道成黜宋顺帝刘準为汝阴王。第二年,北魏步骑20万南侵,占领汝阴。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拓跋元宏封拓跋景和为汝阴王。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南齐伐北魏,收复汝阴。同年,北魏捲土重来,再度占领汝阴。
南朝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梁攻克汝阴故地,封刘端为汝阴王。侨置“双头郡”--汝阳弋阳郡,辖汝阴县。又置颍川郡,仅辖一个许昌县(今颍东区口孜镇康桥行政村西古城孜自然村)。所谓“双头郡”,实际上一个治所。一个官员管两郡,有时郡县同在一个土城内,如颍川郡和许昌县,实际人口不多,所辖区域也有限。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北魏攻入汝阴。梁普通5年(公元524年),梁武帝北伐,又收复汝阴,可谓战事不断,政权更迭。
北魏孝昌四年(即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北魏攻进汝阴故地,改置颍州,这是历史上首次使用颍州地名。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乾汝阴故地置颍州。炀帝大业3年(公元607年),废州,行郡县制,改颍州为汝阴郡,辖汝阴、颍阳、青邱(今颍东区口孜镇康桥行政村西古城孜自然村)、颍上、下蔡(今淮南市凤台县)5县。今颍东区之地域属汝阴、青邱两县管辖。
唐初称汝阴郡,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信州(阜阳城)、青邱(今颍东区口孜镇康桥行政村西古城孜自然村)、永乐(阜阳城西闻集镇附近)、永安(阜南县永安店)、高塘(临泉县高塘集)、沈丘(今临泉县城)、汝阴、颍阳、颍上等县,今颍东区之地域属汝阴、青邱两县分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信州为颍州,撤高塘、永乐、永安3县入汝阴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撤沈丘、颍阳、青邱等4县,併入汝阴县。同年,全国设10个道,颍州属河南道,辖汝阴、颍上、下蔡3县。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封李为颍王。至德2年(公元757年),唐肃宗封来为颍国公。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唐文宗封李为颍王。天复2年(公元902年),唐昭宗封李为颍王。
五代十国时期,本地域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称颍州,沿袭唐朝设定。
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置颍州,辖汝阴、万寿(今太和县原墙集)、沈丘(今临泉)、颍上四县,属京西北路(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今颍东区地域属汝阴县管。庆曆年间,仁宗先后封赵从霭和宠籍为颍国公。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宋英宗封其子赵项为颍王(后即帝位,是为神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因颍州为龙飞之地(赵项封地),升颍州为顺昌府。哲宗封赵宗育为汝阴侯。
金天会八年(南宋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金兵南下,占领顺昌府。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收复顺昌府。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攻打顺昌府,宋将刘锜大败金兵。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宋金议和,顺昌属金,改为颍州,辖汝阴、泰和、沈丘和颍上4县。属南京路(治所在南京,即今河南省的开封)。
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蒙古太宗窝阔台率军侵犯淮西,占领颍州。蒙古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因战乱侵掠,人口亡散,蒙世祖忽必烈撤汝阴、泰和、颍上、沈丘等县,并县入州。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蒙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颍州隶属元河南行省汝宁府(治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辖沈丘和颍上两县。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东乡的白鹿庄(今枣庄集北白木桥附近)发动农民起义,于颍州柳沟(治所先后在今颍东区的公平集和枣庄集)组建红巾军,攻打颍州东门。随即破颍州,继而往南,焚颍水县(今阜南县地理城),又攻下朱皋镇,并分兵连陷上蔡、罗山、确山、舞阳、叶县及汝宁、光州、息县等地,从者如流,众至十万。公元1355年,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小明王,彻底动摇了元朝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由于元军多次围剿,颍州各县名存实亡,人口大量流散,耕地荒芜。
明朝建立,颍州辖太和、颍上两县,属南京(又称直隶省)风阳府管辖。颍东今口孜镇、杨楼乡、老庙镇、乌江乡属颍上县,其余乡镇隶属颍州管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颍州设军事机构颍川卫,属河南都司,形成了军事、行政两条线管。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封傅友德为颍国公,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封王佐为顺昌伯。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封杨浩为颍国公,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封朱子埯为汝阴王,嘉靖年间,曾封朱载为颍王。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攻占颍州,颍州辖太和和颍上两县,属江南省风阳府管辖。康熙6年(公元1667年),以江南左布政使司置安徽省,颍州属安徽省风阳府管辖。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置颍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颍州升为颍州府,附廓置阜阳县,直属安徽省。颍东区地域当时称阜阳县的东乡。但需要说明的是,清朝时期,现颍东区辖域,仅有老庙集附近有些村庄属颍上县管,是颍上县插入阜阳县的一块属地(详见道光《颍上县誌》),其余皆归阜阳县所辖。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府存县,阜阳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省下增设道一级行政机构,阜阳县属安徽省淮泗道(道尹驻凤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废道,在阜阳设定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阜阳、亳县、涡阳、蒙城、颍上、太和6县,至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改称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8年,阜阳全境解放,建置阜阳专员公署,辖阜阳、亳州、风台、涡阳、蒙城、颍上、阜南、临泉、太和9县及阜阳、界首、亳州3市,隶属皖北行署(驻合肥)领导。现颍东区辖域,一直归阜阳县管辖。当时,县下设区,今插花镇和冉庙乡归属王老人集区,正午乡、老庙镇、枣庄镇、口孜镇、袁寨镇、杨楼乡和乌江乡隶属洄溜集区管辖。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后,阜阳专员公署属安徽省人民政府,辖阜阳、亳州、风台、涡阳、蒙城、颍上、阜南、临泉、太和、界首10县,现颍东区辖域,一直归阜阳县管辖。当时颍东设有茨河区(辖辛桥、洪山和颍河以东等周围乡村)、洄溜集区(辖袁寨集等周围乡村)、正午区(辖枣庄集等周围乡村)、口孜区(辖杨楼孜等周围乡村)、插花区(辖冉庙及赵店和高集等周围乡村)和胡集区(辖乌江和老庙集等周围乡村)等七八个区。
1958年,阜阳县在现颍东区範围内设定城关、插花(辖冉庙、正午、赵店等周围乡村)、老庙(辖枣庄集、王胡同等周围乡村)、口孜(辖杨楼孜等周围乡村)、袁寨(辖洄溜集等周围乡村)5个人民公社。
1961年至1962年,阜阳县划小公社,公社之上建区,公社以下仍划分生产大队和小队。
1965年,建置利辛县和阜城镇,今颍东区辖域,分别归阜阳县和阜城镇管辖。
1969年,阜阳县进行了撤区并成大公社。
1975年12月在阜城镇的基础上建置阜阳市(县级市),1979年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阜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并再次划小公社,社上建区。除原老庙区变成枣庄区,区政府驻在枣庄集外,其余和1962年相同。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建置,改建为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民小组。
1992年,撤销阜阳县和阜阳市,重新组建阜阳市(县级市)。
1996年,撤销阜阳地区,设立地级阜阳市。同时撤销县级阜阳市,设立颍东、颍州、颍泉三个区。
地理环境
位置
颍东区位于安徽省阜阳市东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0′,北纬32°54′。南依颍河与颍州区和颍上县相望,北跨茨準新河与毫州市的利辛县接壤,东临乌江与颍上县和利辛县毗邻,西与颍泉区的阜阳北站和伍明镇为界。
颍东区政府
地形
颍东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
气候
颍东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为900mm。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6年1月1日,颍东区辖河东、向阳、新华3个街道和插花、枣庄、老庙、口孜、袁寨、冉庄、正午、杨楼、王古同9个乡镇。
2000年,颍东区辖3个街道、5个镇、4个乡。
区划详情
2009年颍东区辖3个街道、8个镇、1个乡:河东街道、新华街道、向阳街道、口孜镇、插花镇、袁寨镇、枣庄镇、老庙镇、正午镇、杨楼孜镇、新乌江镇、冉庙乡。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颍河、茨淮新河穿经而过,其支流密布全境,农田水网交错,仅潜层地下水含量就达7351万立方米,且水质良好。
矿产资源
颍东区盛产原煤、石油。截至2013年,已勘测煤炭储量达15亿吨,口孜煤矿即将投产,年出煤800—1000万吨。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颍东区总人口54757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如下表:
地区 | 户籍人口(人) | 地区 | 户籍人口(人) |
河东街道 | 51699 | 袁寨镇 | 57736 |
新华街道 | 33937 | 枣庄镇 | 38014 |
向阳街道 | 47008 | 老庙镇 | 36862 |
口孜镇 | 68100 | 正午乡 | 42278 |
插花镇 | 69817 | 杨楼乡 | 32869 |
冉庙乡 | 30738 | 乌江乡 | 38518 |
2013年末,颍东辖区户籍人口657293人,比2012年末增加18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9955人,减少2491人。
民族
颍东区有汉族、回族、壮族,满族、苗族、彝族、藏族、蒙古族、哈尼族等族。汉族分布在颍东区各地。回族分布在口孜、洄溜、行流、岔路口、韩寨、瓦房、清河等地。其他民族零星分散在茨河铺、老庙、郭营、张湾、伍明等处。
经济
综合
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115152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6097万元,比2012年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648063万元,比2012年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317362万元,比2012年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6.22:57.11:26.67调整为16.16:56.28:27.5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17544元,比2012年增加1334元。
2018年,颍东区生产总值173712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567万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799262万元,同比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733296万元,同比增长12.0%。完成财政收入218627万元,同比增长29.1%,增速居八个县市区第1位,总量居第7位。其中地方收入完成124106万元,增长38.7%。全区财政支出完成311820万元,同比增长6.8%,增速居八个县市区第6位,总量居第8位。
第一产业
颍东区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皖西北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和瘦肉型猪、黄牛、山羊、禽类生产基地。主要用材林有杨树、桐树、柳树等,桑树及银杏种植初具规模,盛产水蜜桃、杏、李、枣、柿、樱桃等水果,属中国平原绿化先进区。
2013年颍东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1319公顷,比2012年增加536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69679公顷,比2012年减少162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640公顷,比2012年增长698公顷,油料、棉花种植面积分别为1253公顷和781公顷,分别比2012年减少233公顷和54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279公顷,增加294公顷。
2013年颍东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6495万元,比2012年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177600万元,比2012年增长0.6%;林业产值10534万元,比2012年增长5.2%;牧业产值130472万元,比2012年增长5.7%;渔业产值9435万元,增长0.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454万元,比2012年增长25.3%。
2013年颍东区粮食产量33.4万吨,比2012年增产0.5%。其中夏粮产量22.2万吨,比2012年增产2.9%;油料产量2554吨,比2012年减产12.0%;棉花产量794吨,比2012年减产4.8%。蔬菜产量30.1万吨,,比2012年增产4.7%。
2013年颍东区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元
产品名称 | 绝对数 | 比2012年增长% |
粮食 | 334492 | 0.5 |
其中:夏粮 | 222061 | 2.9 |
油料 | 2554 | -12.0 |
其中:花生 | 518 | -2.4 |
油菜籽 | 1785 | -15.7 |
棉花 | 794 | -4.8 |
蔬菜 | 300902 | 4.7 |
瓜果 | 54001 | 0.9 |
第二产业
2013年颍东区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22个行业中17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煤炭开採和洗选业比2012年增长24.2%,食品製造业比2012年增长15.1%,纺织服装、服饰业比2012年增长38.4%,印刷和记录媒介複製业比2012年增长43.6%,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业比2012年增长20.1%,化学原料和化学品製造业比2012年增长8.5%,医药製造业比2012年增长2.0%,金属製品业比2012年增长15.3%,非金属製品业比2012年增长7.8%,通用设备製造业比2012年增长19.2%,汽车製造业比2012年增长8.0%,电器机械和器材製造业比2012年增长61.6%。
2013年颍东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配合饲料、速食麵、捲菸、纸製品、多色印刷品、精甲醇、合成氨(无水氨)、水泥、内燃叉车、滚动轴承、光揽比2012年分别增长18.6%、19.7%、2.1%、20.2%、24.3%、20.7、2.8%、1.0%、40.0%、11.2%、6.9%,鲜、冻藏肉、包装饮用水、纱、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折纯)、中成药、小型拖拉机、发电量分别下降13.5%、13.9%、19.0%、2.1%、23.2%、11.4%、13.9%。
201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9368万元,比2012年增长10.5%;实现产值1624609万元,比2012年增长11.1%。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单位:万元
指标 | 绝对数 | 比2012年增长% |
规模以上工业 | 619368 | 10.5 |
其中:轻工业 | 398740 | 8.7 |
重工业 | 220628 | 13.7 |
其中:国有企业 | 276406 | 6.7 |
集体企业 | 1821 | -7.1 |
股份合作企业 | 681 | 5.8 |
股份制企业 | 335283 | 14.0 |
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2384 | 4.7 |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 2794 | -5.1 |
第三产业
2013年颍东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384万元,比2012年增长14.3%,按销售地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8710万元,增长2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8674万元,增长7.0%。
2013年颍东区批发、零售业销售额1026717万元,比2012年增长21.5%;住宿、餐饮业营业额53227万元,增长24.6%。
2013年颍东区进出口总额8722万美元,比2012年增长33.8%,其中出口总额6657万美元,比2012年增长19.5%。
2013年颍东区共实施区外项目248个,上报到位资金94.9亿元,比2012年增长37%,其中工业项目77个,上报到位资金40.2亿元,比2012年增长45%。
交通
铁路
京九铁路贯穿其中,年客流量400万人次、日最大客流量3万人次的京久铁路阜阳客运站就在颍东区内,商阜、漯阜、青阜、阜淮铁路在此与京九铁路交汇,形成“米”字型框架,并与京沪、京广、陇海三线接轨,形成八线引入,五路交汇的铁路网。
公路
105国道在区内延伸,东连京沪高速、西接京珠高速的界阜蚌高速公路经颍东城区接入阜阳市,正在建设的阜阳-六安高速公路在颍东区境内占地1918亩,长约20.644千米,并设有大型出入口。
区内有三条干线公路,往东北、东南呈放射状分布,即S305省道阜蚌公路,县道阜展路(阜阳-展沟)、阜谢路(在区内阜阳-八里段),另有几条大致南北纵向县道,基本呈网状,其中省道长31.6千米,属二级公路,县道140.15千米,其中沥青路面118.1千米,主要乡道17条长约86.856千米,村道85条,长305千米;阜阳客运东站、颍东客运站分布于城区。以颍东区面积为基数的公路网密度为78千米/百平方千米,以人口为基数的公路网密度为9.5千米/万人。
水路
截至2010年,茨淮新河横卧东西,颍河纵贯南北,并与泉河相互交汇,穿境入淮,通江达海。
航空
4C级阜阳民航机场可起落大中型客机,已开通合肥、北京、上海等航线。
社会
科技
2013年末颍东区城镇非私营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249人,比2012年增加2708人。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848万元,发明专利申请量102件,比2012年增加63件。
教育
2013年末颍东区共有各类学校187所。其中:普通中学40所,国小147所。各类在校学生85471人,比2012年增长15.8%。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2289人,比2012年增长29.2%;国小在校学生41040人,比2012年增长5.2%。专任教师4886人,比2012年增长13.8%。其中:普通中学2391人,比2012年增长17.7%;国小2495人,增长10.3%。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国中入学率100%。
文化
2013年底,颍东区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6520册。全年举办文艺活动34次,戏曲节目创作3件,举办各类培训班29期,电影放映1236场,书刊借阅3480册。
卫生
2013年底,颍东区共有卫生机构75个。其中,医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3个,基层卫生院9个。卫生技术人员222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83人,注册护士88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4423人,比2012年增加12455人。
名优特产
口孜大蒜
口孜大蒜曾被阜阳市政府评为阜阳市二十大名牌农产品之一,生产基地辐射到周边乡镇,每年种植面积均在两万亩以上。蒜头个大、口感好,蒜薹茎粗、薹长、色鲜、质嫩、耐贮、味正、无病虫害,均属无公害产品。产品远销北京、天津、深圳等大城市,部分产品出口韩国等。
杨楼马铃薯
按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以杨楼为中心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每年都在万亩以上,暂定名为“杨花牌”,特点是:个大、皮薄、光滑、口感好、产量高。主要销往南京、上海、武汉等地。春季马铃薯一般亩产5000斤,产值2000元。
口孜曹庄无公害蔬菜
口孜镇曹庄村蔬菜种植面积4000亩,蔬菜总产值600万元,蔬菜人均纯收入占曹庄村人均纯收入的80%。蔬菜生产以反季节辣椒、番茄、茄子及夏季萝蔔、豆角、黄瓜、大葱为主,全部採用优良品种。2002年曹庄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审定委员会认定。
插花姚塘大棚菜
插花姚塘村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生产,现已初具规模,年均种植大棚菜300余亩,亩产量3500公斤,亩产值4000元,以番茄、黄瓜、辣椒、西葫芦、大葱为主。
优质强筋小麦
颍东区是国家小麦商品粮基地,常年小麦播种面积45万亩左右,单产350公斤上下,总产约15万吨。其中优质强筋小麦2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4%,其主要品种为郑麦9023、豫麦68、皖麦38等。
优质高蛋白大豆
颍东是高蛋白优质大豆的生产基地,大豆年均生产面积20万亩,总产2.7万吨,其中高蛋白大豆约15万亩,主要品种皖豆21、豫豆22、中黄13、豫豆25等。推广种子包衣、免耕栽培等配套高产、保优与节本技术。优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套用获安徽省农业厅1998年农牧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优质脱毒红芋
颍东区脱毒红芋结薯早、膨大快、早熟、高产、品质优、效益好,年均面积已达8万亩,占红芋栽培面积的70%左右,单产一般在350公斤(鲜薯5折)左右。红芋加工澱粉、冬粉占30%,鲜食占25%,加工晒乾及酿酒占45%。主要品种有徐薯18、皖薯1号、北京553以及特色品种西农431、穿川紫等。2000年颍东区作为完成单位之一,获农业部丰收计画一等奖。
新华波尔山羊
新华办事处自1999年推广波尔山羊杂交改良技术以来先后由农民个体兴办了“三友波尔山羊繁育中心”和“严峰波尔山羊胚胎移植基地”,并建立了“新华办绵羊湖家畜改良点”,开展波尔山羊鲜精输配技术推广,已经形成波杂羊生产基地。
樊记牛肉拉麵
樊记牛肉拉麵是阜阳市颍东区的风味小吃,拉麵馆位于阜阳火车站以西800米的北京路综合大市场内,拉麵工艺为祖传秘方,拉麵选料讲究,做工精细,技术新颖,引人入胜。8扣可拉成长1.5米3000多根的龙鬚麵,脍之人口,汤料用传统工艺烧制,辅20余种材料。
阜阳插花牛肉汤
阜阳插花牛肉汤源于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以高姓熬制的较为有名。其原汤採用牛骨、上乘牛肉等原料添加众多调料,用文火熬制而成,口味纯正,回味悠长;由于其风味独特,在当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仅阜阳市内就有数十家正在经营。插花牛肉汤正在注册登记,準备进行专营。
招君小吃
部位于阜阳青颍公园南大门西侧,每天只在中午营业。小吃以炒菜为主,较有特色的有爆炒腰花、滷鸡、卤猪蹄、带汤肉丝、红烧革鱼等。
阜阳枕头馍

阜阳枕头馍
枕头馍:阜阳特产,又称阜阳大馍。个头很大,每个长约1市尺、宽约半市尺,重2——3斤,堪称馍中之王。因形状象枕头,故形象的称为“枕头馍”。
风景名胜
颖东区文化古蹟有北照寺、真武庙、七孔桥遗址、袁寨程文炳故居、枣庄程家海改程文炳故里、单坛孜三国徐庶母亲墓、童古堆、风凰台、刘伶墓、望月楼、青邱城遗址、钓鱼台、七十二眼辘轳井、上天梯、杜岗、陈古堆和清真寺等。
北照寺
北照寺位于阜阳市颖东区东约九公里处的袁寨镇北照村,始建于东晋,兴盛于明,历代香火兴旺,高僧辈出,故有“真山 真水 真龙地,古寺 古剎 古禅林”之称,又名善观寺;明太祖朱元璋出家、参军、称帝、托钵均寄籍于此;又是奉建和敕封的皇家寺院。
程文炳宅院
程文炳宅院位于颍东区袁寨镇,是清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所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砖木结构,三院进落,清题建筑为两层楼房,门窗雕几何图案,变化丰富。左右迴廊贯通前后院落。
程文炳宅院

杜康烧酒遗址
杜康烧酒遗址位于口孜镇东北方向2千米处,今杜康行政村杜家岗。
白夏墓
白夏墓位于口孜镇白屯村白屯。属于明代。说明:墓葬原存封土高约3米,占地约50平方米,墓前有石碑,题“白郡丞夏之墓”,该墓民国时期被黄泛覆于地下。
康桥古城孜遗址
康桥古城孜遗址位于口孜镇康桥行政村古城孜自然村东侧。当地民众称此处为西古城(颍上县江口镇北有古城,习惯称其为东古城)。
着名名人
白夏(1543-?),明颍州人,任汾州知州,着《道南屯》、《步城小咏》,旧志有传。
程文炳(1833-1910),谥号壮勤今,清末阜阳县(今颍东区枣庄镇)人。
程恩普(1882-1943)清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第六子。20岁入安徽武备陆军学堂学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入同文书院,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
吕西园(1899—1931年)别名吕文渊,插花集人,吕浩汝胞兄,毕业于安徽省第三师範学校。民国15年(1926)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国小教员,校长,参与领导了“四九”起义,起义失败,他到凤台,田家庵一带进行革命活动,民国20年,他去金家寨苏区工作,在反“围剿”战斗中牺牲,时年32岁。
潘善斋(1877—1951年)新华区潘寨人,民国三十三年,解甲归里,被任为导準委员会主任,莅任后,常冒雨监督修提,1951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