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吴大帝孙权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为一批人提供了发挥才干、表演自己的平台。在这其中,取得较大成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和司马懿。他们都堪称一代风流人物。孙权立国是在其父孙坚、兄长孙策的功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东吴大帝孙权
- 外文名:Dongwu emperor Sun Quan
- 作者:福虎生丰
- 连载网站:起点中文网
- 小说进度:连载
- 完成字数:405096
小说类型
历朝历代
小说类别:秦汉三国
内容简介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为一批人提供了发挥才干、表演自己的平台。在这其中,取得较大成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和司马懿。他们都堪称一代风流人物。孙权立国是在其父孙坚、兄长孙策的功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东吴大帝孙权封面

——《历史长河,东吴大帝》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皇帝”是古老而又神秘的辞彙。毛泽东诗词里,有一首我们都很熟悉的《沁园春·雪》,其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词中提到五个人:统一中国的秦始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拓疆开域的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属于皇帝中的极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遥远才猜想,康熙乾隆也只剩下画壁上的仰望。但是,在毛泽东看来,都不行。
秦皇汉武没文化。唐宗宋祖个人魅力也不足。成吉思汗更别提了,就是个猎人,射鵰行,打鸟行,当皇帝有点业余。守着大漠孤烟直,看着长河落日圆,得了。治国不是射鵰打鸟,拿百姓当刍狗,狗急了早晚跳墙。早晚,打哪儿来还得回哪儿去,这不是规定,是规律。毛泽东对皇帝要求的标準确实非常高。不过有一位皇帝,毛泽东却极其欣赏,在点评《毛泽东读古书实录》中说“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当今惜无孙仲谋”。
不管是对《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乃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刘备、曹操,而孙权往往是对这两个人的一种衬托、陪衬。只要一提到三国,在人们的脑海里最先反射出的一般都是刘备、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这些人,很少人会去想到孙权。三国仿佛变成二国,孙权却成了局外人。孙权这个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但对他的了解想必不深。
孙权之所以没被人们重视,是因为他没有做出什幺大事,往往被人淡忘,偏安一方,他在位24年里,先后与曹操、刘备结盟,也因为他的性格,使江东的政权相对于蜀汉来得稳定。孙权自幼便随父亲孙坚四处征战阅历无数。曹操与孙权第一次见面与濡须,曹操攻而不能破,见孙权英武无常,十分羡慕,便发出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
我们的先师孔子讲“三十而立”,然而小孙权“十五而立”,他十五岁,哥哥孙策便让他去做县长,他爱读书对历史、数学、文学、天文等各个方面都广泛涉猎,他不光自己涉猎,还让自己的下属涉猎,这一点体现在他称王之后发生的这样一件事,这件事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孙权劝学”让吕蒙这样的一介武夫去广泛涉猎,可见他的魄力。
建安五年,孙策被仇家追杀,身负十箭,还奋勇杀敌,但因敌众我寡,最终还是倒下了,临死之前把孙权叫进来,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我不如卿。”这句话明说给孙权听,暗为给张昭等人听,希望他们能团结一致,共保孙氏家族,此时孙权才年仅十九岁,处事不惊,很快稳定了局势。
我们知道,历史难免会有些相似,但历史绝不会重複上演,孙权不像刘备的儿子刘禅那样,生性软弱,少不更事,长无主见,“政由诸葛,祭则寡人”;他却有点像曹操的儿子曹丕,少年时期,身临前阵,习练军政,学有所得;他也有点像康熙那种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十五岁智擒鳌拜的那份睿智。
孙权事权立即把使用和提拔官员作为重要的事情有效的将大家团结在自己周围。史料上称“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娉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的初步格局的形成,对于用人方面孙权堪称这个时期的用人高手,他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在用人方面。且看曹操唯才是举,不也有用错人的地方,怒杀杨修、逼死荀彧都是曹操自导自演的一场的“杰作”。诸葛亮也堪称用人高手,不也有挥泪斩马谡的失误。唯独孙权“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娉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极好的团结了周围的人,
三国三大战役之中,有两大战役与孙权有关,一个就是赤壁之战,另一个是夷陵——猇亭战役。这两大战役的最终收益者都是孙权。且看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孙权作为主要的战略队伍,勇于同刘备结盟,成功的抵挡了曹操的侵入。振奋了江东的士气,使曹操在他这次兵败之后再也没来江东。就孙权、刘备方面来说,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首先,孙权、刘备都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困兽之斗,上下共奋,刘备与曹操,势不共存,没有迴旋的余地。孙权的出路鲁肃、周瑜已经分析透彻。可用兵法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来形容。
其次,战略联合的胜利。孙权、刘备以及鲁肃、周瑜、诸葛亮都看到联合抗曹的重要性并且付出了诸实行。毋庸讳言,赤壁之战中主要的战斗武装书孙权的军队,刘备的部署在牵制曹操的兵力,而且在追击曹操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最后,战术用得恰当。料敌周密,对于敌人的数量、战斗力都作出了合理的分析,敢于以少制敌,有效的利用曹操自傲轻敌、处事不周、急于求成的弱点,敢于用诈降之计获得成功。
对于这次失败的原因曹操就把它归于疾病,他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实际上这是自我解嘲、不愿面对现实。赤壁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形成了直接的军事对峙。孙权自己也知道,曹操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再次来犯势不可免。并知道曹操会避其短,短时间内不会在大江会战,而长江以北的合肥、庐江、潜山一线将会成为先期争夺焦点。因此,他把战略重点向东转移,一切政治、军事行动围绕在东线北抗曹操展开。
就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在东线发动策应进攻,这次进攻迫使曹操江陵驻军曹仁“委城而走”。然而在力量对比上曹操虽然兵败赤壁但东线仍占据有优势。所以“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孙权趁曹操赤壁败归,即以準备增援周瑜之兵,进攻合肥,守将张辽、李典等奋力抵抗,久攻不下。曹操派遣张喜带一千骑兵,并让他在经过汝南时再把汝南的兵也带上,去增援合肥。但军队又发生了传染疾病,所以迟迟都没有到。情况紧急,扬州别驾蒋济同刺史想了一招,伪称收到张喜得书信曹操发步兵四万已到今天安徽霍丘西这一带,让守军去接应,同时派出三批使者带上书信。实则是故意让孙权一方获得假情报,果然这三批中的第二批被孙权的人捉到,孙权得到假情报,以往曹操的救兵真的来了,便撤军了。
第二场战役是夷陵——猇亭一战是由刘备发起的复仇战争,因吕蒙杀了关羽,孙权此时把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并向曹操称臣,启用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到了晚年,孙权就像隋文帝杨坚一样,破坏了法制,也有糊涂的时候,晚年还上了公孙渊的当,这也许就是中国古代皇帝的通病。然而,孙权是在刘备、曹丕之后最晚称帝的,这点难能可贵。公元251年的冬天,十一月开始生病,下诏省徭役,减赋税,252年四月逝世,享年七十一岁。也正因如此毛泽东才会发出“可惜当今无孙仲谋。”感叹近代中国没有一个像孙权这样有才干的人,感叹孙权的性格、为人。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感叹!
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的时候,总会发现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暗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未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
东吴大帝孙权当之无愧,可惜生不逢时,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是为序。
目录
东吴快船
第一章:开基立业,猝然受命
第二章:临危受命,稳固江东
第三章:镇压山越,平定四方
第四章:讨伐黄祖,争夺荆州
第五章:孙刘联盟,战前準备
第六章:赤壁鏖战,三分天下
第七章:北抗曹操,主动应敌
第八章:孙刘联姻,卧龙弔孝
第九章:争夺荆州,联盟破裂
第十章:智胜关羽,谋得荆州
第十一章:劝曹称帝,受丕封赏
第十二章:夷陵之战,力挽狂澜
第十三章:白帝託孤,吴蜀和好
乘马射虎
第十四章:前尘往事,再聚江湖
第十五章:结交友人,共赴天门
第十六章:地心变异,误入神界
第十七章:探查地下,韦斋之悔
第十八章:祝奥之迷,跌宕起伏
第十九章:身世之迷,浮出水面
第二十章:大军当下,曹仁逼婚
第二十一章:通天塔斗,陆逊现状
第二十二章:胡氏家盗,前辈石碑
第二十三章:魔界之门,门山外城
第二十四章:雄义大略,新旧交替
第二十五章:孙和之死,决一死战
第二十六章:何为乘马,所谓射虎
第二十七章:乘马射虎,孙和列传
第二十八章:乘马射虎,陆逊列传
龙图霸业
第二十九章:预备登基,三足鼎立
第三十章:东吴大帝,登基称帝
第三十一章:吴蜀联盟,外番诸国
第三十二章:邪马台国,夷洲之战
第三十三章:盛大船队,海上之战
第三十四章:诸葛武侯,六出祁山
第三十五章:巨星陨落,诸葛家族
第三十六章:寻找孔明,虽死犹荣
第三十七章:流芳百世,再寻孔明
第三十八章:固土拓疆,封渊为王
第三十九章:加强中央,直接控制
第四十章:遣将浮海,为求夷洲
第四十一章:渤海诸国,番外趣闻
第四十二章:百济古国,韩朝外史
第四十三章:新罗郡国,春秋武烈
第四十四章:东吴国志,嘉禾元年
第四十五章:东吴国志,赤乌元年
第四十六章:东吴国志,太元元年
归忆往昔
第四十七章:孙锺种瓜,公台年少
第四十八章:征伐建功,少年英雄
第四十九章:黄巾之乱,军阀混战
第五十章:西羌动荡,董卓发迹
第五十一章:立足陇西,平定西羌
第五十二章:董卓专权,民不聊生
第五十三章:专擅朝政,废帝立新
第五十四章:挥师讨董,诸侯联合
第五十五章:讨伐董卓,群雄割据
第五十六章:所向披靡,鲁阳之战
第五十七章:兵威进洛,传国玉玺
第五十八章:将星陨落,调剂内部
第五十九章:倒行逆施,罪孽难逃
第六十章:初露锋芒,为袁效力
第六十一章:借兵创业,僭号天子
第六十二章:横扫吴会,名震江东
第六十三章:讨伐袁术,为父报仇
第六十四章:众叛亲离,袁术之死
第六十五章:孙策身亡,碧眼儿坐镇江东
第六十六章:官渡之战,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六十七章:稳固江东,唯才是举
第六十八章:镇扶山越,平定四方
第六十九章: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七十章:酝酿联刘,战前準备
第七十一章:舌战群儒,力排众议
第七十二章:孔明智激周瑜
第七十三章:三江口曹操折兵
第七十四章:群英会蒋乾盗书
第七十五章:苦肉计,黄盖诈降
第七十六章:庞士元巧施连环计
第七十七章:曹阿瞒横槊赋诗
第七十八章:孔明祭风,周瑜纵火
第七十九章:截曹失利,义释曹操
第八十章:大战曹仁,争夺南郡
第八十一章:一气周瑜,智辞鲁肃
第八十二章: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八十三章:荆州争夺,周瑜献计
第八十四章: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第八十五章:玄德智激孙夫人,二气周瑜
第八十六章:铜雀台,三气周瑜
第八十七章:公瑾逝世,卧龙弔孝
第八十八章:白衣渡江,计取荆州
第八十九章:关羽败走麦城
第九十章:关公显圣,曹操感神
第九十一章:劝曹称帝,受丕封赏
第九十二章:曹丕篡汉,刘备称帝
第九十三章:新仇旧恨,孙刘破裂
第九十四章: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九十五章:战猇亭,守江口书生拜将
第九十六章:火烧连营,八阵图退吴兵
第九十七章:白帝託孤,刘禅登基
第九十八章:吴蜀通使,两国和好
还看今朝
第九十九章:东吴敌北魏,孔明亲南征
第一百章:复出祁山,孙权亲征
第一百〇一章: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一百〇二章:怀桔遗亲,引人注目
第一百〇三章:清正廉洁,玉林廉石
第一百〇四章:惩奸除恶,义不容辞
第一百〇五章:剖明心迹,贪泉明志
第一百〇六章:真相大白,人赃俱获
第一百〇七章:旱灾无收,开仓赈粮
第一百〇八章:揭穿装病,风云再起
第一百〇九章:陆绩任满,新的历程
第一百十章:高句丽国,水落石出
第一百十一章:龙图霸业,孙权称帝
第一百十二章:维护统治,晚年昏庸
第一百十三章:孙权既亡,东吴动乱
第一百十四章:汉将奇谋,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五章:司马氏专政
第一百十六章:姜伯约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七章: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第一百十八章: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九章:救寿春于诠死节
第一百二十章: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二十一章:丁奉定计斩孙綝
第一百二十二章: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一百二十三章:曹髦驱车死,姜维弃粮胜魏
第一百二十四章:诏班师后主信谗,托屯田避
第一百二十五章:分兵汉中道,武侯显圣定军
第一百二十六章: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二十七章:唇亡齿寒,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二十八章: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
第一百二十九章: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第一百三十章: 吴末帝孙皓之死
第一百三一章:南北朝大分裂,流星大隋云起
第一百三二章:北魏东魏西魏,弘农杨氏后裔
第一百三三章:文帝杨坚出世,发迹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