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思韦特气候分类
桑思韦特气候分类是指桑思韦特(Thornthwaite)在1931年,用月降水量(r)、蒸发量及温度(T)作为标準,提出一个指数(或降水蒸发比)作为气候分类的标準。有新旧分类法之分。旧分类法是根据植物与土壤的分布以确定气候界线,新分类法则完全是凭气候记录以确定气候界线的实验公式。
中文名称 | 桑思韦特气候分类 |
英文名称 | Thornthwaite climate classification |
定 义 | 由美国气候学家桑思韦特(C. W. Thornthwaite)1948年创立的以反映热量高低和水分多寡的潜在蒸散量为主要指标所进行的气候分类。 |
套用学科 | 生态学(一级学科),全球生态学(二级学科) |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桑思韦特气候分类
- 外文名: Sunsworth Climate Classification
详细内容
旧分类法
桑思韦特气候分类是指桑思韦特(Thornthwaite)在1931年,用月降水量(
)、蒸发量及温度(T)作为标準,提出一个指数(或降水蒸发比)作为气候分类的标準。

由于全球大部分地区还缺乏蒸发记录,他借美国西部21个测候站的月观测记录,求得降水(
)温度(T)及蒸发的月实验式:



此处与单位用吋,T用华氏。因此,指数就可以用月降水和温度记录计算,又以比的10倍来表示指数,于是他根据I值,实际的野外观察,植物图与其他参考文献确定下列5个湿度区(表1)。
温度区 | 指数 | 温度区 | 指数 |
A(热带) | 128以上 | D(副极地) | 16~31 |
B(暖温) | 64~127 | E(苔原) | 1~15 |
C(寒温) | 32~63 | F(冻原) | 0 |
表1 指数区分的湿度区
湿度区 | 特性植物 | 指数 |
A潮湿 | 雨林 | 128以上 |
B湿润 | 森林 | 64~127 |
C半湿润 | 草地 | 32~63 |
D半乾燥 | 草地 | 16~31 |
E乾燥 | 沙漠 | 小于16 |
因为温度与降水具有年变化,所以桑思韦特又设计了
指数(温度效力指数)。他设
指数在苔原极界为零,在热带地区温度对植物生长最适宜,所以特定热带气候的
指数和A湿度区的指数相等为128,于是,借实验方法求得月温效係数比的方程式为:





此处T为月温(°F),如温度低于32°F,就以32°F代之。于是


根据上述可知:如
指数为零,就代表苔原的极界,
指数为128,就是热带雨林和热带疏林草原的极界,他根据指数区分下列6种温度区(表2).


表2
指数区分温度区

气候型 | 温效指数 (厘米) | 湿气指数 | 气候型 | 温效指数(厘米) | 湿气指数 |
A热带气候 | 114.0以上 | 100以上 | C2 寒冷气候 | 42.7以上 | 0~20 |
B4 暖温气候 | 90.7以上 | 80~100 | C1 寒冷气候 | 28.5以上 | -20~0 |
B3 暖温气候 | 85.5以上 | 80~100 | D 苔原气候 | 14.2以上 | -40~-20 |
B2 暖温气候 | 71.2以上 | 40~60 | E冻原气候 | 14.2以下 | -60~-40 |
B1 暖温气候 | 57.0以上 | 20~40 |
新分类法
桑思韦特又曾于1948年提出可能蒸散是重要的气候因素。他认为可能蒸散本身就是温效指数(相当于
指数),温效指数再配以湿气指数(相当于指数)就可以区分气候(表3)。

表3 各类气候型的温效指数和湿气指数界限
温度区 | 指数 | 温度区 | 指数 |
A(热带) | 128以上 | D(副极地) | 16~31 |
B(暖温) | 64~127 | E(苔原) | 1~15 |
C(寒温) | 32~63 | 64~127 | 0 |
评价
桑思韦特新旧分类法主要差别是:旧分类法是根据植物与土壤的分布以确定气候界线,新分类法则完全是凭气候记录以确定气候界线的实验公式。从理论观点而论,桑思韦特的新气候分类方法较为进步,但因为一些假定的物理基础较为薄弱,符号更複杂,所以套用价值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