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体自我偏爱
群体自我偏爱(intergroup bias)群体自我偏爱会影响群体成员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同时也会影响我们对群体成员的态度、认知及行为。“群体”的概念涉及面非常广范,大可至一个国家、民族、学校,小至一个班级、宿舍、小团体甚至一个小家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群体自我偏爱
- 外文名:intergroup bias
- 学科:社会心理学
1.释义
群体自我偏爱是指每个特定群体的全体成员或大部分成员,往往以本群体为中心过分肯定本群体的优点与成就,而忽视其它群体的优势,它是形成种族优越感与种族偏见的社会心理基础。
2.测量方法
2.1外显测量法
研究者用一系列已经编制好的测量工具来测量,通过被试的自我报告及有意识的反应进行典型评价通过群体物质归因定型化、群体评价偏向化以及群体内、外不同的行为目标的区别化三个维度来测量。
2.2内隐测量法
由于群体自我偏爱本身就意味着对待外群体不公平、不合理的反应倾向,因此在社会讚许作用的影响下难以真正测量,内隐测量的方法就是让被试无意识的基础自我偏爱的问题,让被试无法意识到测量者的真正意图,从而排除心理心理防御机制。
3.群体偏爱的产生原因
3.1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认为自我偏爱行为的产生有利于产生较强的群体凝聚力和归属感,并对主体中较高的身份、地位,产生社会认同感,同时满足成员间自尊的需要重要作用。
3.2最优差别理论
最优差别理论(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认为人天生变具有两种相反的需要的要求,认同的需要、差别的需要。社会认同理论满足了人们认同的需要,同时人们总希望自己区别于他人满足自我个性的需要。最优差别理论试图协调这两种动机之间的平衡作用。
3.3减少主观不确定性理论
减少主观不确定性理论(subjective uncertainty theory)认为人们在一个群体里总是希望减少主观上的不确定性,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与群体成员保持高度一致,而且由于群体认同感会导致人们主观不确定性的减少,因此群体自我偏爱变成自我归属群体内外的分水岭。
3.4恐惧控制理论
恐惧控制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认为人均有自我保存、流芳百世的需要,导致人们倾向积极评价支持自己群体成员,同时消极评价群体外其他成员。
3.5社会优势理论
社会优势理论(social dominance theory)认为在社会意识形态里的人们可以提高或降低自己在群体里的地位,在竞争中获胜的意识形被社会承认,并表社会支配地位,需要高社会支配地位的人迫切需要提高自己在群体中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