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桐子
气桐子,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Airy-Shaw未成熟的果实。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行气消食,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疝气,食积,月经不调,疔疮疖肿。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气桐子
- 别称:气死桐子、光桐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木兰纲
- 目:大戟目
- 科:大戟科
- 属:油桐属
- 种:气桐子
- 採收时间:收集未熟而早落的果实
入药部位
未成熟的果实。
性味
味苦,性平。
归经
归胃经。
功效
行气消食,清热解毒。
主治
用于疝气,食积,月经不调,疔疮疖肿。
相关配伍
1、治疮疖(脓疱疮):嫩油桐果切开,将果内流出的水涂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2、治疔疮:未成熟的油桐果切片,贴患处。(《福建药物志》)
3、治疥癣:油桐果捣烂绞汁敷抹。
4、治烫伤:油桐果捣烂绞汁,调冬蜜敷抹患处。(3-4方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个。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搽。
採集加工
收集未熟而早落的果实,除净杂质,鲜用或晒乾。
形态特徵
油桐又名罂子桐、虎子桐、荏桐、光桐、五年桐、百年桐、光面桐。落叶小乔木,高达9m。枝粗壮,无毛,皮孔灰色。单叶互生;叶柄长达12cm,顶端有2红紫色腺体;叶片革质,卵状心形,长5-15cm,宽3-1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楔形,全缘,有时3浅裂,幼叶被诱色短柔毛,后近于无毛,绿色有光泽。花先叶开放,排列于枝端成短圆锥花序;单性,雌雄同株;萼不规则,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红色的斑点与条纹;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轮,上端分离,且在花芽中弯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直径3-6cm。种子具厚壳状种皮。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长环境
喜生于较低的山坡、山麓和沟旁。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相关论述
《分类草药性》:“治疝气,消食积,妇人月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