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

禅观之一。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分为因行、果成二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念佛三昧
  • 类型:禅观之一,禅净不二
  • 解释:以念佛为观想摄念实相之一种禅定
  • 分类:因行、果成
  • 意义:一心观佛相好或实相、称念佛名等
  • 出自:《观经》、菩萨念佛三昧经等

解释

因行

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反之,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

果成

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记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因行念佛三昧为‘修’,果成念佛三昧为‘发得’。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论卷七亦载,念佛三昧能灭除种种烦恼及先世诸罪。

三昧

诸家所说此类三昧之相状、功能等虽皆通称念佛三昧,然诸佛有三世、十方之异,并有法、报、应三身之别,故‘念’于观、称等有种种不同。据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道绰之安乐集等所说,专注且相续不断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状或佛之佛力, 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愿,称名等,总称为念佛三昧。然行人当知,如楞严所说“归元有多路,圣性无分别”,三昧必不离于佛法之根本,必定与离一切相相应,与解脱相应,与戒定慧相应,必不会只在胜境等相上相应,如金刚经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知,若遇人自称三味,只知说见着什幺相,而于解脱和离相都无有言,则知其是假非真。

念佛

念佛之本意在忆念、追想,由内在之思忆表现于外者即为称念,称念配合深入之观想,于醒、梦、定等之际,皆念念不离佛,此亦称般舟三昧。又于文殊般若经,以专精修念佛一行,称为一行三昧。于华首经,以专修念佛之相好,称为一相三昧。

“三昧”者

以念佛之心,证三昧之定,谓之念佛三昧。其中,念佛是一行之别目,三昧是禅观之通名,通别合称,故得此名。
梵语“三昧”,译中文为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
寂照双融
寂为体,照为用。体即实相,无有分别。用即因果,差别万千。实相与因果,喻如一球。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寂之与照,喻如水月,水静不动如寂,显月全影如照。不寂则不照,欲照则需寂。是故体须寂,照方用。体用一如,寂照同时。寂中有照,照中有寂,寂照双摄互融,故名寂照双融也,此为正定。
妄伏真现
妄心伏匿,真心发得也。要之,修四禅八定或参禅人,以唯仗自力,并无佛力,故于功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现前,幻出幻没,恰如阴雨转晴之际,浓云忽绽,日光迸发。此时恍兮惚兮,变化莫测。若非真开道眼者,则难识辨真伪。若错认讯息(以魔境为佛境),则着魔发狂,不无可能。而修念佛三昧者,以真信切愿之心,执持名号。以持名故,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喻如杲日丽天,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灭迹无蹤,即歧路是非之念,亦无由生。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此时于三昧中,或见西方之圣境,与净土三经所说无异;或睹阿弥陀佛身相光明,殊异超绝等等。所以由念佛而证三昧,其过程以有佛加故,并无魔扰。

名称由来

诸佛现前三昧

《观经》曰:“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指见阿弥陀佛), 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所以,能见十方一切诸佛者,即是妄伏真现,为正受也。
《观经》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以是之故,念佛三昧又名“诸佛现前三昧”也。

一行三昧

又“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以念佛之一行(菩萨万行之一)。证入三昧故。《三藏法数·卷四》云:“一行三昧者,惟尊一行,修习正定也”。《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非修观想、观象念佛故),繫心一佛,专称名字(唯修持名念佛),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由上可见,修持念佛三昧之下手处,即是“惟尊一行,修习正定”“繫心一佛,专称名字”以是之故,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也。

般舟三昧

又念佛三昧,亦名“般舟三昧”。以般舟之行,证入三昧故。梵语“般舟”译中文为“佛立”。此法出《般舟三昧经》。期七日或九十日专念阿弥陀佛,常行不间断,且无休息。以仗佛力,三昧力,自性功德力,故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其前立,如眼明之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复如是,故又名“佛立三昧”也。然般舟之行,说之是易,行之实难,若非过量圣人,末世实不易修,故印光大师《文钞·复恆渐法师书二》云:“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可见,般舟之行乃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博地凡夫,不宜效法。

普等三昧

又念佛三昧,亦名“普等三昧”。《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曰:“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又《悲华经》称其为“三遍至三昧”;《芬陀利经》称其为“普至三昧”;

宝王三昧

《荘严经》称其为“普遍三摩地”。如是等皆念佛三昧之别名也。《念佛三昧经·卷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盖念佛三昧以总摄一切诸法故,而为三昧中王,故又称“宝王三昧”也。
由上可知:“念佛三昧,别名甚多。称虽不同,其义一也。盖皆是以念佛心,于正定(三昧)中,见阿弥陀佛,以见阿弥陀佛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为此法之主本。

竖论

凡夫念佛三昧

此位中人,以念佛力,伏住贪、嗔、痴不起。圆伏五住烦恼(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虽伏五住烦恼。但见惑毫未断除。即如天台宗之圆教五品观行位也(名字位中人,虽也大彻大悟,但五住烦恼丝毫未伏)。若以一心论,属相似事一心;以四土论,属凡圣同居土;以三昧论,属凡夫念佛三昧。

二乘念佛三昧

以念佛力,念到断见惑者,为圆教初信位,念到断思惑者,为圆教七信位。此时即证入事一心不乱。以四土论,属方便有余土,以三昧论。属二乘念佛三昧。

菩萨念佛三昧

以念佛力念到断尘沙惑者,在圆教八、九、十信位。仍是方便有余土,仍属事一心不乱,亦名相似理一心。若念到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者,此时即证入理一心不乱。以四土论,属实报庄严土。以三昧论,属菩萨念佛三昧也。

图书信息

书 名: 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
作 者:洪启嵩讲授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ISBN: 9787508053103
开本: 16开
定价: 29.00元

内容简介

念佛法门,源起于古代的修道者,独自在远离人烟的林间修行日寸,佛陀即教以忆念佛身巍巍光明,使其生起信念,身心安稳。
念佛三昧法门,从忆念佛身,进而思惟佛身的内在意义,念佛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力等法身功德,乃至最后汇入空的实相。
念佛三昧,不仅是所有的念佛人都应修习的共同学分'更是一切菩萨所必须成就的深行。
本书深入探讨念佛三昧,内容涵盖了持名、观相、观想、实相念佛等完整的念佛法门,并将实际修证的法门,总摄为偈颂法本,方便学人每日修学,是念佛人乃至所有佛弟子必备的修行宝典!

作者简介

洪启嵩先生十岁开始修学中华禅,二十岁开始教授中华禅,并多年闭关修持中华禅各派禅法,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北美、各国的高等学院与寺院禅堂举办数百次禅学讲座与禅修训练,对于人类身心气脉的改造、人类身心境界的提升,有深入研究与修证。
洪启嵩先生几十年来在佛教的大小乘禅法、显密教禅法、南传北传禅法、汉传藏传禅法、教下与宗门禅法等均有深入与系统的研究与讲授,在海内外已出版各种佛教禅学着作上百种。
洪启嵩先生作为中华禅的卓越导师,发愿构建适宜当代人的中华禅学修体系,以中华禅为根本,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中华禅为宗旨,来引导当代世界文明。
洪启嵩先生认为,真实的佛教应“依禅出教”,“藉教悟宗”。并且坚信,“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中国文化的特质也在禅”;“中华禅是中国佛学的精华,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图书目录

总序
自序
关于本书
第一章 念佛法门的发展
第二章 念佛三昧初探
第三章 念佛三昧的修证法轨
第四章 皈命三宝与对法众
第五章 正确的发心与观念
第六章 念佛三昧的修证方法
第七章 回向
附录一 《阿含经》中与念佛相关的经文摘要
附录二 《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卷第七
附录三 《坐禅三昧经》卷上第五《治等分法门》(节录)
附录四 《禅秘要法经》卷上(节录)
附录五 《思惟略要法》(节录)
附录六 《瑜珈师地论》卷四十九(节录)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