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潜山

潜山(潜山县)

潜山

潜山县一般指本词条

潜山市,古称“舒州”,由安徽省直辖,安庆市代管,地处安徽省西南部,濒临长江黄金水道。是皖、鄂、赣三省通衢之地。105国道、318国道和沪渝高速、济广高速、岳武高速3条高速穿境而过。潜山地貌特徵呈“七山一水两分田”分布,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市域总面积1686.03平方公里。

潜山市春秋时属皖国,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禅宗之地、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是京剧的发源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是三国佳丽大乔、小乔的生长地,自东汉至南宋先后为州、郡、府治所近800年。市境内有天柱山、三祖寺、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虎头崖等自然景观,有二乔故里、薛家岗、天宁寨、蜈蚣岗等人文景观。

截至2018年末,潜山市下辖11个镇、5个乡、2个功能区;户籍人口58.6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9.58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08亿元,同比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50元,同比增长9.9%。2019年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潜山市退出贫困县序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潜山市
  • 外文名称:Qianshan City
  • 别名:古皖国,舒州,皖城,灊
  •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 所属地区:华东地区
  • 下辖地区:11个镇、5个乡、2个功能区
  • 政府驻地:潜山市梅城镇潜阳路370号
  • 电话区号:0556
  • 邮政区码:246300
  • 地理位置: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
  • 面积:1686.03平方公里
  • 人口:585723人(2017年户籍)
  •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天柱山、三祖寺、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二乔公园、虎头崖攀岩
  • 火车站:天柱山站,潜山南站
  • 车牌代码:皖H
  • 行政区划代码:340882
  • 地区生产总值:169.58亿元(2018年)

建制沿革

名称由来

潜山市名以潜山为名,诸书记载也较统一。如《明一统志》说是“至治间析置潜山,以山为名。”康熙《安庆府志》也说:“以山为名,有事潜岳。”《潜山县誌》说法也类似:“县以山名,山以潜名”,以潜山“幽岩邃谷,穷之益深,潜之取义也。”据志书介绍潜山的创建情况是:“宋立四寨(按,抗元栅寨),元至元中立野人原寨。至治间,始以故怀宁之清朝、玉照二乡地析置潜山县。”后迁治故皖城(今潜山市城梅城镇)。这个作为县名的潜山,《明史·地理志》交待位县城西北,“亦曰天柱山,亦曰皖公山。”潜山的“潜”字,古书通“”字,按《尔雅·释言》解为:“深也。”县誌解释即本此义。诸书说法中以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解释最为準确。他指出,潜山位于“县西北二十里,绵亘深远,与六安州霍山县接界,即霍山矣。《旧志》:潜山与皖公、天柱三峰鼎峙,层峦迭嶂,为长淮扞蔽。说者皆以潜、皖、天柱为三山。其实非也。盖以形言之,则曰潜山,谓远近山势皆潜伏也。以地言之,则曰皖山,谓皖伯所封之国也。或谓之皖公山,亦曰皖伯台。以峰言之,则曰天柱。其峰突出众山之上,峭拔如柱也。名虽有三,实一山耳。”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潜山县是安徽省早期人类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说明早在五千年前,这里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秦朝,秦王政二十四年(223年),秦灭楚国,为九江郡(均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调整区划,属衡山郡(治邾,今湖北黄冈县境内)。
西汉,元狩元年(122年),衡山国除为郡,归汉。二年,撤销江南庐江郡,以原衡山郡东部和九江郡西南地区重组庐江郡(治舒,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埂),今潜山市为皖县(治故皖城,今潜山市城梅城镇,当时皖县範围很大,含今潜山、怀宁、太湖、望江、宿松5个县及岳西县东部部分地区)一部分,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庐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东汉,仍旧制,属扬州庐江郡皖侯国。
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十月,吴国建立,仍属吴国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庐江郡(治皖县)皖县地。
西晋,鹹宁四年(278年),地入晋。六年(280年)三月,晋灭吴,合二扬州、二庐江郡为一,今潜山县仍属扬州(治建业)庐江郡(改治舒,今舒城县城关镇)皖县(治故皖城,今潜山市梅城镇)地。
东晋,初,仍旧制。后撤销皖县,併入舒县。
南朝,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初仍旧制。永初三年(422年)二月丁丑,晋熙郡(仍治怀宁,即故皖城)改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城历阳镇)。泰始二年(466年)九月,改属豫州(治睢阳,侨置于今寿县城关镇)。九月壬辰,改属西豫州(由豫州改,仍治睢阳),三年五月辛酉,复属豫州(东、西豫州并,仍治睢阳),仍为晋熙郡怀宁县地。齐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晋熙郡属西豫州(由豫州改,仍治睢阳,齐末常称豫州)。齐末,豫州改治怀宁(故皖城),怀宁县仍属豫州晋熙郡。梁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梁代齐,仍之。豫州又名西豫州、荆河州,仍治怀宁(故皖城),后迁治。太清二年(548年)十月丙戌,置晋州,又称西晋州(治怀宁,故皖城),仍为晋州晋熙郡怀宁县地。不久,降东魏,后复。梁大宝二年(551年),复名晋州,仍之。
北朝,北齐绍泰元年(555年)三月,晋州入北齐,改晋州为江州(仍治怀宁,即故皖城),属江州晋熙郡怀宁县地。陈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克晋熙城,复名晋州(仍治怀宁),仍属晋州晋熙郡怀宁县西北地区。北周建十一年十二月乙丑,地入北周,仍为晋州晋熙郡(均治怀宁,今潜山市梅城镇)怀宁县西北地区。
隋朝,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仍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留县,改晋州为熙州(仍治怀宁,故皖城),怀宁县改属熙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熙州为同安郡(仍治怀宁),仍之,属扬州刺史部(监察区)。义宁二年(618年),殷恭邃部义兵占领怀宁。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仍治怀宁)。
五代十国,吴国中和四年(884年)、景福二年(893年),杨行密先后收复舒州。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属吴王杨行密控制区,怀宁县仍属舒州。武义二年(920年),舒州改属德胜军,又称庐州节度使(治合肥),怀宁县仍属舒州。南唐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地入南唐,仍吴旧制。后升舒州为永泰军节度(仍治怀宁),仍之。保大十四年(956年)三月入后周。七月,复属南唐,怀宁县仍属舒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入后周,复名舒州(仍治怀宁),怀宁县仍属舒州,兼州治。
潜山市地图潜山市地图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怀宁县属舒州,舒州属淮南道。至道三年(997年),舒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熙宁五年(1072年),舒州改属淮南西路(治寿州,今寿县城关镇)。政和五年(1115年),舒州赐额德庆军(仍治怀宁),仍属淮西路。
元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入元。元初,怀宁县属江淮行省淮西道安庆安抚司。
明朝,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新置潜山县属江南行省(仍治今南京市)安庆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安庆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属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余仍之。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明亡,为福王(后为南明弘光帝)控制区,潜山县仍属南直隶安庆府。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初,地入清,仍属南直隶安庆府。六月,蕲州朱常自称明樊山王(亦称荆王),据潜山县境。三年亡。此处为反清据点,还有朱统锜等反清武装。
清朝,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安池太道(治池州府,今贵池市区)。
鹹丰三年一月十七日(1853年2月24日),太平军占领安庆城。9月25日,太平天国在安庆城设安徽省,改安庆府为安庆郡。改潜珊县为潜山县,属安徽省安庆郡。四年正月,占领潜山。夏,在全县建基层政权(6个军,18个师,73个旅,1个监军)。十年正月入清。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潜山县直属安徽省。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6月,潜山县属安徽省安庆道(治怀宁,今安庆市区)。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北伐军江左第七军占领潜山县城,29日离潜。8月,潜山县属安徽省。
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安徽省正式废道,潜山县直属安徽省。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4月,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区(首县为怀宁县)。10月10日,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驻太湖县)。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潜山县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第一专区。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撤销皖北行署,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抗战胜利后改驻安庆城)。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27日退出潜山,潜山县政府从水吼岭迁驻野人寨。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从野人寨迁回梅镇。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潜山县。
1949年10月1日建国,潜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
1950年9月14日,潜山县政府改称潜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潜山县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56年5月3日,潜山县人民政府改称潜山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10日,成立潜山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4月6日,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潜山县人民政府。
1988年8月17日,潜山县改属安徽省安庆市。
2018年7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潜山县,设立县级潜山市,以原潜山县的行政区域为潜山市行政区域。潜山市由安徽省直辖,安庆市代管。
潜山市潜山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潜山市辖11个镇、5个乡、2个功能区,潜山市人民政府驻梅城镇潜阳路370号。
行政区划代码
名称
340882100
梅城镇
340882101
源潭镇
340882102
余井镇
340882103
王河镇
340882104
黄铺镇
340882105
槎水镇
340882106
水吼镇
340882107
官庄镇
340882108
黄泥镇
340882109
黄柏镇
340882110
天柱山镇
340882200
塔畈乡
340882201
油坝乡
340882202
龙潭乡
340882203
痘姆乡
340882204
五庙乡
340882400
安徽潜山经济开发区
340882401
天柱山旅游度假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潜山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东麓,介于北纬30°27′—31°04′与东经116°14′—116°46′之间。市境南北长约62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总面积1686.0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含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天柱山风景区。东与桐城市相连,西和岳西县为邻,东南与怀宁县接壤,西南与太湖县为界,北与舒城县交界。
潜山市

地质地貌

潜山市境内地貌深受构造、岩性、气候、河流等内外营力作用的控制和影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状延伸为中低山区、丘陵、岗地和平原。山区占全市面积1686.03平方公里的49.3%(其中中山区占4%,低山区占45.3%),丘陵占9.9%,岗地占23.9%,平原占16.9%。其地貌类型主要分为5种。
大别山侵蚀构造中山区位于西北部,属大别山腹地,跨官庄、水贵、彭河、逆水、槎水、龙潭、割肚等乡及国营驼岭、天柱林场内的一部分。区内崇山峻岭,峰峦迭幛,山势陡峭。海拔均在800米以上,标高超过公里的山峰有60余座,最高峰猪头尖标高为1539米,次为天柱峰,标高为1488.4米。山顶多呈尖状,山脊狭窄。坡度一般在30°—40°之间,部分在60°以上。沖沟发育完善。峡谷呈“v”型。出露的岩层为晚太古界浅海相的变质岩。土壤母质为酸性结晶岩类残积物。
大别山侵蚀构造低山区位于大别山南麓,市内中山区的东南部,属大别山余脉。範围包括黄柏区的一部分乡、水吼区的多数乡和源潭、余井、梅城、黄铺区少数乡的局部地域。区内沟壑密布,河川纵横,山脉蜿蜒。断块山、断陷盆地、山地、丘陵、盆地相间排列。海拔为400—800米。相对高差为100—400米。山顶多呈尖园型。山脊线曲折绵延。坡度一般为20°—30°,局部陡坡达40°—50°。沖沟发育明显,呈“V”型或“U”型。出露的岩层为晚太古界及混合花岗岩。土壤母质为酸性结晶岩类的残积物和坡积物。区内气候温凉,雨量充沛,适宜于发展林业。
大别山前丘陵区位于中部,依山呈条状分布。包括双峰、源潭、岭头、余井、潘铺、野寨、痘姆、牌楼等乡的局部地域。海拔为100—400米。相对高差为50—300米。山势平缓,丘陵起伏,河谷迂迴其间,山顶多为浑园型。坡度一般为10°—30°。山丘脊线平滑,顶面舒坦。沖沟发育显着,沟谷呈“U”型。出露的岩层为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和少量的中性岩。土壤母质为酸性、中性结晶岩类及少量的碳酸盐岩坡积物。该区剥蚀和堆积作用并行,相对湿度大。宜植松、杉树和经济作物。
大别山前岗地区位于源潭——牌楼断裂带的东南部。包括三妙、青楼、古井等乡的全部和双峰、棋盘、源潭、岭头、余井、潘铺、野寨、痘姆、牌楼、黄铺、河镇、黄泥等乡(镇)的局部地域。海拔为50—100米。相对高差为10—60米。岗沖相间,波状起伏。坡度一般为8°—10°。沖底常与圩畈平原相连。山间低洼处多被浅薄的第四系物质覆盖。出露的岩层为第三系紫红色砂砾岩及第四系更新统网纹状红土、砂质粘土。土壤母质为紫色岩类风化物、第四系红土和下蜀黄土。该区多被开垦为农田、旱地。
堆积平原区位于市境东南部,包括王河、油坝、梅城等乡和梅城镇的全部及余井、潘铺、罗汉、黄泥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域。地势平坦低洼。海拔在50米以下。该区以下降运动为主。进入中生界后,山区的大量泥砂在这里堆积,形成河流迂迴曲折、沟渠纵横交错的现代地貌形态。出露的地层为白垩纪时期湖相砂砾岩沉积物和第四系砂层。土壤母质为湖相沉积物和河流沖积物。该区土层深厚,水肥条件好,是市内粮食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
潜山市潜山市

土壤植被

潜山市由于受地形、母质、生物、气候及人为生产活动的影响,境内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非地带性土壤有紫色土、石灰土、潮土、水稻土、棕壤、草甸土。全县地处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区,土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由南向北过渡的特徵。地带性红壤与黄棕壤呈犬牙状交错,非地带性土壤与地带性土壤相嵌。其垂直分布自下而上为黄红壤——棕壤——山地草甸土。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暂行方案》的规定,通过普查,全县土壤总面积为205.5513万亩。其类型为8个土种,14个亚类,43个土属,81个土种。其中,耕地涉及7个土类,13个亚类,31个土属,59个土种。
潜山市地处北亚热带——中亚热带过渡区段,原始植被残存无几,自然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次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山地草甸、草丛。人工植被有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用材林、栎类阔叶林呈散生状。森林覆盖率为39%。按海拔高度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植被区。

气候

潜山市位于季风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较长;春雨连绵,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季乾冷。
由于季风一年一度的交替活动,地形的複杂多样,使境内各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光热资源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降雨量则按丘陵、圩畈、山区递增,旱、涝、风、雹、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也因地形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局地性。
根据气候上划分四季的标準(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0℃之间为春、秋季),境内四季气候的特徵鲜明。

水文

潜山市的流经河流主要是皖河,河道全长227公里,上游山区,两岸丛山峻岭,河谷狭窄,坡陡流急,礁滩甚多,河床为卵石;中游丘陵,河谷宽广,水流平缓,河床为沙质,两岸多农田;下游为平原圩区、湖泊滩地,受江水顶托倒灌,容易受涝。皖河以长河为主源,发源于岳西县境黄梅尖南麓,源流称银河,南流,经凉亭至店前,汇入店前河;至龙湾进入花凉亭水库。
潜山市潜山市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潜山市土地总面积为1686.03平方公里,折合为2529045亩,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1%。

矿产资源

潜山市矿藏资源有大理石、花岗石、瓷土、金红石、铁砂、黄沙、石英、石棉、云母、硅石等。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
金红石属第四纪砂矿,未开採,有矿点3处、储量近2万吨,是迄今所知的全国仅有的几个金红石砂矿中储量较大的矿点之一,矿层位于粘土下部的砂砾层和砂层之间,矿体比较规则、稳定,平均厚度1.68米。还含有独居石、石榴子石、辉石、橄榄石、白云母、自然金等矿物。

生物资源

潜山市境内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12种、珍稀动物26种。中药材资源有厚朴、茯苓、苦参等280种。森林覆盖率达53%,木材蓄积量240万立方米,“三竹”(毛竹、水竹、元竹)面积8万亩,舒席是潜山传统的竹製品。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达957种。
潜山市潜山市

人口

2017年,潜山市户籍人口数585723人,比2016年增加828人。其中,城镇人口128984人,乡村人口456739人。全年出生人口7518人,出生率12.84‰,比2016年提高3.17‰;死亡人口4351人,死亡率7.43‰,比2016年提高1.89‰;人口自然增长率5.41‰,比2016年提高1.28‰;潜山市民族以汉族为主。

经济

综述

2018年,潜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169.58亿元、增长8.7%,较2017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超人代会目标(不低于8.5%)0.2个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7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88.29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58.58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4:52.1:34.5,三产占比提高3.9个百分点。
2017年,潜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9377亿元,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9345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835963万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464069万元,增长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959元,比上年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4.4 :55.0 :30.6;一产、二产、三产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6%、57.3%、32.1%。
2017年,潜山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8920亿元,比2016年增长8.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5729万元,增长4.1%。从地方财政收入构成看,税收收入5.0922亿元,同比增长7.1%。从地方税收种类看,增值税完成22783万元,同比增长72.8%;企业所得税完成2927万元,下降4.6%。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7.83%。
2017年,潜山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66825万元,比2016年增长11.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0730亿元,增长3.8%;教育支出6.3263亿元,增长4.3%;科学技术支出6885万元,增长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0096亿元,增长6.2%;医疗卫生支出5.1370亿元,增长18.3%。

第一产业

2017年,潜山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2.74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7%;现价农业总产值达到394403万元,可比价增长4.5%;农业劳动生产率22499元/人,比2016年增长5.58%。
2017年,潜山市粮食播种面积36680公顷,比2016年下降2.21%;棉花种植面积2877公顷,增加321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545公顷,减少828公顷。
2017年,潜山市粮食总产量220700吨,比2016年下降1.6%;油料产量12930吨,比2016年下降4.3%;棉花产量3904吨,增长12.83%;茶叶产量3450吨,增长2.99%。
2017年,潜山市肉类总产量30397吨,比上年增长2.6%,其中猪肉产量22918吨,增长1.09%;蚕茧产量1400吨,比2016年下降2.78%;生猪年末存栏178615头,比2016年增长0.11%;全年水产品产量5000吨,比2016年增长4.17%。
2017年,潜山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6658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3.5万千瓦,比2016年增长3.7%。全年化肥施用量20971吨,比2016年增长0.19%。

第二产业

2017年,潜山市全部工业增加值75.351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9.6%,比2016年增长7.5%,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达到50.9%。
2017年,潜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98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60379万元,比2016年下降15.4%,实现利润总额154414万元,比2016年下降16.6%,实现利税总额200557万元,下降11.8%;工业劳动生产率207076元/人,下降20.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67.47%。
2017年,潜山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2449万元,比2016年增长9.1%;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55866.8万元,比2016年下降3.2%;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00.3万元,同比增长4.0%;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1.92万平方米,比2016年减少24.3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5.42万平方米,比2016年减少18.57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17年,潜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8034亿元,比2016年增长12%。其中限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451.5万元,同比增幅13.7%。
从分行业销售额看,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2.1%,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4.1%,住宿业销售额增长15.3%,餐饮业销售额增长17.0%。
2017年,潜山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121万美元,同比下降23.9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05万美元,同比增长82.9%。
2017年,潜山市共接待游客890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28.99%,实现旅游总收入85亿元,比2016年增长41.67%,创外汇收入2821.3万美元,增长10%。
2017年,潜山市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现价增加值1.6676亿元,按2015年不变价格增长7.7%。民用汽车拥有量101982辆,比2016年增长1.2倍。
2017年,潜山市邮政业务总量7384.6万元,同比增长36%,电信主营业务收入2.4445亿元,增长6.7%。年末该地固定电话用户30000户,行动电话用户达到342841户。计算机网际网路用户95530户,数位电视用户69012户。
2017年,潜山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1.8704亿元,比年初增加17.2591亿元,增长8.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1.9346亿元,比年初增加16.2282亿元,增长11.1%。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8.2870亿元,比年初增加10.5902亿元,增长10.8%。
2017年,潜山市保费收入2.1360亿元,比2016年增长4.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7034万元,比2016年下降3.1%,寿险保费收入1.4326亿元,比上年增长8.1%。

交通运输

铁路

天柱山站,建于1996年,是合九铁路上的车站,站址在安徽省潜山市梅城镇皖国路西首,邮政编码:246300。隶属于上海铁路局合肥车务段管辖,现为三等站。
潜山南站,潜山南站是合九高铁的一座三等车站,位于安徽省潜山市油坝乡,隶属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开建。

公路

潜山市境内有318国道、105国道。

社会事业

教育

2017年,潜山市共有各类学校149所。中等职业教育1所、基础教育147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1所,其中:普通中学46所。年末在校学生总数63042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9826人,国中在校学生14548人,中等职业教育2119人。国小入学率100%;国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国小毕业生升学率100%,国中毕业生升学率72.4%。

文化

2017年,潜山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二级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县级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县公共图书馆等级达标3级,全年图书馆图书总藏量21.75万册。继续开展文化下基层、进社区、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完成“送戏进万村”演出164场,送电影下乡1968场,组织开展农民文化体育活动425场。全年实施公共文化场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开放。张恨水、程长庚故居2017年初对外免费开放。“皖光苑”(潜山博物馆)顺利通过国家4A级景区验收。启动薛家岗遗址3A景区打造。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二乔传说”入选省级“非遗”。

体育

2017年,潜山市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对79个行政村及相关单位安置健身器材。全民健身活动再掀新高潮,“健身活动天天有,体育比赛月月办”。成功举办了全县长板速降大赛、中国·天柱山国际溯溪越野挑战赛等,积极参加省十四届运动会。

医疗

2017年,潜山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44个,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病床1844张,比上年增长2.6%;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27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02人。新农合筹资标準提高到每人600元,2017年502916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96.14%,实际补偿比66.93%。

社会保障

2017年,潜山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934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参保212104人。年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997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081人;工伤保险24097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997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244人。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末人数2720人,月人均补差358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末人数23706人,月人均补差211元。全年完成棚户区改造498套,建成公租房332套,分配入住1178套,完成新建小区Ⅰ期整治。

历史文化

  • 潜山弹腔
潜山弹腔,是潜山市古老剧种之一。潜山弹腔,即老徽调。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流布地区以潜山为发祥地,周围辐射至安庆六邑。到清乾隆之初,职业性班社甚多,尤以“五世堂”(余家班)、“四箴堂”、“同乐堂”等长年出演。凭藉长江水路优势,上达四川重庆,下到南京苏浙。并与这些地区的文化艺术广泛交流,弹腔有了“徽调”之称,班社亦随之称为“徽班”。
潜山弹腔潜山弹腔
  • 桑皮纸
桑皮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后沖、毛尖山等地,年产量逾三百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製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该纸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生产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家,俗称“仿宣纸”。该纸可书、可画、可裱,既是从事书法美术创作的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社难能可贵的纸张材料。
桑皮纸桑皮纸
  • 痘姆陶器
痘姆陶器,是潜山市传统名牌产品之一,潜山痘姆陶器生产历史悠久,据薛家岗遗址考古发掘考证:痘姆制陶起源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通过一代代制陶艺人勤奋学习,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因此痘姆乡被称为“皖西南陶瓷之乡”。陶器规格多样,种类繁多,主要有日用陶器、建筑陶器等,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而且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 十二月花神
十二月花神,是潜山古代民间灯会、庙会中的主要文娱表演节目。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观音洒净”为题材,以传统舞蹈形式表达劳动人民在盛世中的生活感情,舞蹈表达的是观音洒净水,使人间万物复甦,百花竞放的美好景象。歌词主题鲜明,是以歌盛世、庆昇平、乐丰收、观花赏景为内容的十二首美丽的生活颂歌,每首都採用了中国古代优美、健康的典故。“十二月花神”的唱念字韵,沿用“中州韵”,并渗入大量“徽音”,尤其是潜山的艺人,这种方言更为浓重。唱腔在基本腔框架内,根据方言的四声调值,产生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调,更突出了这个舞蹈的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十二月花神”演奏曲的曲名叫“抱椿台”,原是用笛子和洞箫演奏的。人物造型主要有观音、文(武)童和十二个花神,十二个花神头戴花枝冠,戴珠项鍊,穿淡红色斜领短上衣、白水袖、淡绿帔肩、粉红彩鞋,并分别头戴表示本月份的花枝冠。道具有云帚、白净瓶、柳枝、云片、莲台等。如此丰富的音乐舞蹈形式在民间特别是在黄泥一带最为流行,如黄泥镇每年十月一次的“忠烈大王庙会”及民国年间每年十月一次的“平安会”、水吼镇每年一次的“黄公会”等大型民众集会都必须有该舞蹈的演出。“十二月花神”艺术绝大多数来自农民或农村手工业者,多表现民众生活、风土民情,反映出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风格的秀丽文静,形成规範,流传至。
十二月花神十二月花神

风景名胜

  • 山谷流泉文化园
山谷流泉文化园,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镇风景村境内,现存唐(618年-907年)至民国(公912年-1949年)历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题刻内容广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书体有真、草、隶、行、篆。
山谷流泉文化园山谷流泉文化园
  • 天柱山
天柱山,亦称“皖山”或“潜山”,在潜山市西北部,汉武帝曾封为南岳。主峰天柱峰,海拔1485米。四周有飞来峰、天狮峰、莲花峰、观音峰、黑虎峰等山峰。有三祖寺、马祖庵、司元洞、渡仙桥、炼丹台、石牛洞等名胜古蹟。山中有“天柱云雾”名茶及瑞香木、鱼鳞木等多种珍贵植物。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44家国家级重点风景区胜区之一,2011年5月5日批准为安徽继黄山、九华山之后,第三家“AAAAA”级旅游区、并获得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等称号,2011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天柱山天柱山
  • 三祖寺
三祖寺,一名山谷寺,又称乾元禅寺,建寺逾1500周年,这里道教、佛教文化几度辉煌,鼎盛时期有“三千道人八百僧”之说,佛道寺观达3600余间,是中国禅宗文化发祥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对外开放寺庙。坐落在潜山市城区西北9公理处的谷口凤形山上。水光山色,浑作一体,构成了谷口的独物风貌,成为天柱山风景名胜的重要一景。
  • 金紫山
金紫山,位于潜山市北部的官庄镇,与岳西县枯井园自然保护区和舒城县万佛山森林公园毗连。公园是以潜山市国有驼岭林场为依託,分为香山、双峰、平阳河三个游览区和疗养度假区,生产经营区、管理服务区,总面积40.73平方公里。金紫山属大别山山脉向东南延伸的山地,峰峦叠嶂,群山苍莽,主峰猪头尖海拔高1539米,为潜山第一高峰,挺拔险峻,主要胜景有12处,即一线岗,双虹岩、气楼瓶、天鼓墩、金鸡门、凤冠石、延寿关、渡山桥、摩星石、筛月潭、仙女崖。
  • 潜山博物馆
潜山市博物馆,又名皖光苑,位于天柱山大门以北1公里处,交通极为便利。是一座综合性地誌博物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三级博物馆。馆内辟有历史文物精品、青铜镜、古生物化石专题陈列3个,有小说大家张恨水纪念馆、京剧创始人程长庚陈列馆、有北宋建筑太平塔、历代碑廊等。
潜山县博物馆潜山县博物馆
  • 张恨水纪念馆
张恨水纪念馆,坐落在张恨水墓园内,位于潜山博物馆西侧,墓园总占地面积15亩,建设面积1000平方米。内设张恨水陈列馆,墓室、铜铸像、恨水亭等。
张恨水纪念馆张恨水纪念馆
新建好的墓园纪念馆,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设两个展厅,主展厅面积200平方米,次展厅面积80余平方米。将分别展出张恨水先生的文学成就及遗物。
  • 黑虎瀑
黑虎瀑,位于天柱山镇境内,面积3平方公里,国家2A级旅游景区,距潜山市14公里。此地三山环抱、一水回流,仙人崖横于东、鸡冠领枕于北、黑虎瀑布悬于西、105国道贯于中,潜水河流经湾前,山随水转、水绕山流,一湾白水、满目青山。黑虎瀑是天柱山景区瀑布最长、落差最大的瀑布,在这里,既可远眺天柱雄姿、又可赏林泉之胜,是理想的旅游观光、疗养避暑胜境。
黑虎瀑黑虎瀑
  • 查沖生态园
查沖生态园,坐落天柱山麓源潭镇路口村的查沖生态园,距离潜山市城区约18公里,远远望去几山几洼,有山有水,非常壮观。
查沖生态园查沖生态园
查沖生态园于2004年12月开工建设初具规模,园区占地1000多亩,其中有700多亩“坡改梯”,栽有布朗李、大雪枣、凯特杏、水蜜桃、大红宝石榴、无核方柿和各种花卉以及200亩无污染蔬菜。

城市荣誉

2018年10月22日,潜山市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18年10月31日,潜山市荣获“2018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2018年12月16日,潜山市荣获首批全国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城市。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着名人物

曹松(约830—903)字梦征,舒州人(今潜山人)。晚唐着名诗人。
程长庚(1811—1880),名椿,谱名程闻檄,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他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长庚名列"三鼎甲"之首。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胡之璧,1934年11月生,女,安徽潜山人。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张恨水(1897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岭头乡黄岭村人,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