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能与开发
《潜能与开发》是2012年4月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邱章乐。
基本介绍
- 书名:潜能与开发
- 作者:邱章乐
- ISBN:9787511712462
- 页数:531页
- 定价:68.00元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年4月
- 副标题:潜能发展学说解读
内容简介
《潜能与开发-潜能发展学说解读》是邱章乐所着的,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析潜能发展学说的心理学专着。《潜能与开发-潜能发展学说解读》分上下两篇。上篇从纵向梳理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天赋归因源流,评析了潜能发展学说对其批判的组织结构和思想体系,并从理论框架、生理基础、早期开发三个方面解读潜能发展学说的内涵及学科意义。下篇是作者对潜能发展学说的延伸,从潜能开发的图式演练、思维训练、人格培养、情境设计以及题库建设等五方面展开,是作者的原创。《潜能与开发-潜能发展学说解读》的读者群体为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
图书目录
上篇 潜能发展学说总论
第一章 “天赋归因”溯源
第一节 “天赋归因”的哲学表达
一、柏拉图的《回忆说》
二、笛卡尔“心物二元论”
三、莱布尼茨“大理石花纹假说”
四、康德“先天综合判断”论
五、对“天赋归因”哲学表达的批判
第二节 “天赋归因”的生理表达
一、达尔文的结头
二、高尔顿的带入
三、加尔的颅相学
四、石川弘义的体型说
五、沃尔夫等人的手相学
六、古川竹二的血型说
七、詹森的血亲相关说
八、对“天赋归因”生理表达的评析
第三节 “天赋归因”的心理表达
一、冯特的元素分解与複合
二、弗洛伊德的“力比多”量能
三、华生的反射路线
四、皮亚杰的原始图式
五、福多的模组理论
六、对“天赋归因”的心理表达评析
第二章 潜能发展的归因学说
第一节 实证性实验的发现
一、智力测验的缺口
二、环境差异的凸显
三、对实证结果的推论
四、对实证推论的突破
五、“金色摇篮”的实践检验
第二节 对“天赋归因”哲学表达的批判
一、对“交锋”的比较学梳理
二、对“交锋”的结构层次梳理
三、对“交锋”的路径的梳理
四、对“交锋”的逻辑概念的梳理
第三节 对“天赋归因”生理表达的批判
一、对相关研究假设的否定
二、对控制因素人为消除的否定
三、对相关研究比较方法的否定
四、对相关研究结论的否定
五、对相关研究方法的否定
第四节 对“天赋归因”心理表达的批判
一、对相互作用论的批判
二、对天赋自然观的批判
三、对天赋差异观的批判
第五节 科学的归因理论的建立
一、历史的“哥丹结”
二、重新确定的命题
三、潜能归因理论
第三章 潜能发展学说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潜能概述
一、潜能的概念
二、潜能的基本特徵
三、潜能发展观
第二节 潜能发展学说的核心理论
一、“动态分化”理论
二、遗传潜能範围论
第三节 潜能发展的特殊现象解读
一、对病理儿童的潜能解读
二、对天赋优势儿童的解读
第四节 潜能发展的阶段说
一、潜能发展的阶段理论
二、儿童潜能的发展(因教育人期)
三、青少年潜能的发展(因人施教期)
四、成人潜能的发展(潜能显现期)
第五节 潜能教育中的基本问题
一、正确理解“全面发展”
二、正确理解“因材施教”
三、正确理解个性化教育
四、正确理解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五、正确理解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
第六节 潜能发展阻碍因素研究
一、西方阻碍因素理论
二、程跃阻碍因素的研究
三、差异阻碍原因
第四章 潜能发展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潜能发展的科学依据
一、当代遗传学的依据
二、当代脑科学依据
三、当代分子生物和神经生物学依据
第二节 人脑的信息加工机制
一、实体和非实体信息
二、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
第三节 潜能与脑能开发
一、脑能开发与潜能开发
二、脑能开发与早期开发
三、日常生活与脑能开发
四、脑波调节与脑能开发
第五章 潜能的早期开发
第一节 早期开发的心理学依据
一、布鲁纳的课程观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三、程跃早期开发的三大理念
四、程跃早期开发的教育功能
第二节 潜能早期开发的方法
一、“全要素植入教学法”
二、“梯度发展”纵横解决方案
三、潜课程在早期发展中的运用
四、教学的艺术——反馈性应答
第六章 潜能发展学说评价
第一节 潜能发展学说的学科地位
一、潜能发展学说的历史
二、潜能发展学说的研究对象
三、潜能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
四、潜能发展学说的研究方法
五、潜能发展学说的学科发展方向
第二节 潜能发展学说的理论意义
一、揭示潜能发展的本质
二、确定潜能发展的归因理论
三、拓展了人类潜能发展的空间
第三节 潜能发展学说的实践意义
一、早期教育的实践意义
二、公平教育的实践意义
三、社会发展的实践意义
……
下篇 潜能发展学说的延伸
第七章 潜能开发的图式演练
第八章 潜能开发的思维训练
第九章 潜能显现的人格培养
第十章 潜能开发的情境设计
第十一章 潜能开发与评估的题库建设
参考文献
后 记
第一章 “天赋归因”溯源
第一节 “天赋归因”的哲学表达
一、柏拉图的《回忆说》
二、笛卡尔“心物二元论”
三、莱布尼茨“大理石花纹假说”
四、康德“先天综合判断”论
五、对“天赋归因”哲学表达的批判
第二节 “天赋归因”的生理表达
一、达尔文的结头
二、高尔顿的带入
三、加尔的颅相学
四、石川弘义的体型说
五、沃尔夫等人的手相学
六、古川竹二的血型说
七、詹森的血亲相关说
八、对“天赋归因”生理表达的评析
第三节 “天赋归因”的心理表达
一、冯特的元素分解与複合
二、弗洛伊德的“力比多”量能
三、华生的反射路线
四、皮亚杰的原始图式
五、福多的模组理论
六、对“天赋归因”的心理表达评析
第二章 潜能发展的归因学说
第一节 实证性实验的发现
一、智力测验的缺口
二、环境差异的凸显
三、对实证结果的推论
四、对实证推论的突破
五、“金色摇篮”的实践检验
第二节 对“天赋归因”哲学表达的批判
一、对“交锋”的比较学梳理
二、对“交锋”的结构层次梳理
三、对“交锋”的路径的梳理
四、对“交锋”的逻辑概念的梳理
第三节 对“天赋归因”生理表达的批判
一、对相关研究假设的否定
二、对控制因素人为消除的否定
三、对相关研究比较方法的否定
四、对相关研究结论的否定
五、对相关研究方法的否定
第四节 对“天赋归因”心理表达的批判
一、对相互作用论的批判
二、对天赋自然观的批判
三、对天赋差异观的批判
第五节 科学的归因理论的建立
一、历史的“哥丹结”
二、重新确定的命题
三、潜能归因理论
第三章 潜能发展学说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潜能概述
一、潜能的概念
二、潜能的基本特徵
三、潜能发展观
第二节 潜能发展学说的核心理论
一、“动态分化”理论
二、遗传潜能範围论
第三节 潜能发展的特殊现象解读
一、对病理儿童的潜能解读
二、对天赋优势儿童的解读
第四节 潜能发展的阶段说
一、潜能发展的阶段理论
二、儿童潜能的发展(因教育人期)
三、青少年潜能的发展(因人施教期)
四、成人潜能的发展(潜能显现期)
第五节 潜能教育中的基本问题
一、正确理解“全面发展”
二、正确理解“因材施教”
三、正确理解个性化教育
四、正确理解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五、正确理解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
第六节 潜能发展阻碍因素研究
一、西方阻碍因素理论
二、程跃阻碍因素的研究
三、差异阻碍原因
第四章 潜能发展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潜能发展的科学依据
一、当代遗传学的依据
二、当代脑科学依据
三、当代分子生物和神经生物学依据
第二节 人脑的信息加工机制
一、实体和非实体信息
二、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
第三节 潜能与脑能开发
一、脑能开发与潜能开发
二、脑能开发与早期开发
三、日常生活与脑能开发
四、脑波调节与脑能开发
第五章 潜能的早期开发
第一节 早期开发的心理学依据
一、布鲁纳的课程观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三、程跃早期开发的三大理念
四、程跃早期开发的教育功能
第二节 潜能早期开发的方法
一、“全要素植入教学法”
二、“梯度发展”纵横解决方案
三、潜课程在早期发展中的运用
四、教学的艺术——反馈性应答
第六章 潜能发展学说评价
第一节 潜能发展学说的学科地位
一、潜能发展学说的历史
二、潜能发展学说的研究对象
三、潜能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
四、潜能发展学说的研究方法
五、潜能发展学说的学科发展方向
第二节 潜能发展学说的理论意义
一、揭示潜能发展的本质
二、确定潜能发展的归因理论
三、拓展了人类潜能发展的空间
第三节 潜能发展学说的实践意义
一、早期教育的实践意义
二、公平教育的实践意义
三、社会发展的实践意义
……
下篇 潜能发展学说的延伸
第七章 潜能开发的图式演练
第八章 潜能开发的思维训练
第九章 潜能显现的人格培养
第十章 潜能开发的情境设计
第十一章 潜能开发与评估的题库建设
参考文献
后 记
编辑推荐
邱章乐所着的《潜能与开发-潜能发展学说解读》依据当今时代的呼唤以及作者自己多年的实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潜能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潜能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模型,即三维理论模型、个体发展“动态分化”的理论模型和关于分化範围与时机的钟摆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独生子横向比较的潜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避免了同类纵向研究的缺陷;详细分析了当前各种归因的认知误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揭示当代差异心理学天赋归因的错误本质。
作者简介
邱章乐,1948年生。浙江乐清人。之前任淮南教育学院副院长、淮南师範学院图书馆馆长。现任淮南师範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安徽省政协常委、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理事、安徽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淮南市委主委。主要学术专着有《心理测量法》、《心灵信息学》、《心理谘询与测量》、《心理诊疗学》等3l部,逾1000万字。其中有9部获华东地区和安徽省优秀图书奖,6部获省心理学专着特等奖和一等奖,被国家教育部指定为图书馆装备书。主要论文有《构筑思维测量新体系的理论探究》等40余篇。业务获奖主要有:教育部全国师範学院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优秀奖、安徽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安徽省教育厅社科奖、安徽省科协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荻全国光荣称号有:全国心理科普积极分子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範院校优秀教师奖等。主要研究方向:心理测量学、思维心理学、创造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