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崂山道教史

崂山道教史

崂山道教史

基本介绍

  • 书名:崂山道教史
  • 作者:任颖卮
  • ISBN:9787511701558
  • 类别:图书> 宗教> 道教
  • 页数:280
  • 定价:38 元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
  • 出版时间:2009-12-0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相关资料

邹衍的学说在秦汉时期也十分流行,甚至渗透到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成为他们构筑国家政权和论证自己受天命的理论依据。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包含有很多神秘诡异的成分,这些神秘的内容在后世传承的过程中最终与世俗的方术迷信合流,演变为流行于燕齐沿海一带的“方仙道”,成为道教的重要滥觞。《史记·封禅书》云:“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燕齐一带的方术都是一些世俗的迷信,没有系统的理论,而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正好可资利用来作为方术迷信的理论外衣。因而,战国后期到秦汉,齐国之成为方术迷信的大本营,同邹衍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有很大的关係。此外,邹衍对养生长寿之道也颇有研究。《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刘向将其父刘德在武帝时治淮南王狱所得之《枕中鸿宝苑秘书》献于汉宣帝,书中“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此《重道延命方》应即邹衍所着探讨长生术的秘方。另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中所开列的“道经”中,有《邹生延命经》一卷,或为刘向所献之邹衍《重道延命方》,抑或是道士的伪托。可见,邹衍思想中的部分内容为后世道教所直接吸取,邹衍在汉晋时期已被方士租道教徒引为同道。由于邹衍的思想中颇有神怪的因素,他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逐渐被赋予了传奇的色彩和超自然的能力。据刘向《别录》引《方士传》言,燕国北部有一片山谷,土地肥美,但由于气候寒冷,不生五穀。邹衍来到吹奏一种竹管乐器,致使温气降生,从此这里便五穀丰登,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黍谷”。《论衡·感虚》篇记述了另一则故事,说邹衍尽忠于燕惠王,燕惠王却听信左右的谗言将邹衍拘捕下狱,邹衍仰天而叹。这时正值夏天的五月,一场大霜从天而降。这两则虽皆属于民间传奇故事,但都与天地间阴阳失调引起的灾异有关,都有浓厚的天人感应的味道,这显然和邹衍作为阴阳五行家有密切关係。可见,齐地的阴阳五行思想中原本就与道教的思想多有相通之处,其中那些神异迂怪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成为后世道教所利用的素材。阴阳五行学说的历史影响十分深远,两汉之际泛滥一时的谶纬神学同阴阳五行学说就有密切的关係,而谶纬神学的某些内容又为稍后的道教所吸取

本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崂山道教的思想文化渊源
一、原始崇拜与民间迷信
二、行气养生的传统
三、黄老之学与黄老道
四、阴阳五行思想与谶纬神学
五、神山、不死药与方仙道
第二章 崂山道教的发展轨迹与脉络
一、秦汉魏晋时期——崂山道教的孕育与萌芽
(一)早期的方仙道与隐逸活动
(二)张廉夫与崂山道教
(三)崂山与《灵宝经》的传说
二、唐宋时期——崂山道教的发端
(一)崂山的采炼仙药活动
(二)第一位崂山道士——李哲玄
(三)华盖真人刘若拙兴教
三、金元之际一一崂山道教的兴盛
(一)全真教的创立与山东全真教的发展
(二)全真七子与崂山道教
(三)崂山大道教考
(四)元代崂山高道——刘志坚与李志明
四、明代——崂山道教的曲折发展
(一)崂山新道派的创立
(二)太清宫的佛道之争
(三)崂山的《正统道藏》
(四)崂山道士与道观
五、清代——崂山道教的渐趋衰落
(一)道士云集,但少理论建树
(二)宫观渐圮,道士流散
六、近代以来——崂山道教的劫难与新生
(一)百年劫难
(二)重获新生
(三)着名高道
第三章 崂山道士的生活
一、刻苦的修炼生活
(一)禁慾苦修
(二)动静双修
二、虔诚的诵经生活
三、神圣的祭祀生活
(一)祭祀类型
(二)祭祀规範
四、丰富的学习生活
(一)学习道教经典
(二)学习道教戒律
(三)学习道教日常礼仪
……
第四章 崂山道教宫观
第五章 崂山道教文化与道术
第六章 崂山道教碑刻史料
结语 生活道教的构建与崂山道教的发展前景
附录一:崂山道教大事记
附录二:崂山道观诗篇一览表
参考书目
后 记

作者介绍

任颖卮,1969年生,山东汶上县人,青岛瑾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