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菏泽学院
菏泽学院位于山东省菏泽市,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菏泽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冀鲁豫区第二师範学校,历史上曾更名为平原省立菏泽师範学校、山东省菏泽第一师範学校、菏泽师範专科学校。2002年,菏泽师範专科学校、菏泽教育学院、菏泽广播电视大学3所学校合併,同时併入菏泽师範学校、菏泽农业学校,筹建菏泽学院。200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更名为菏泽学院。2011年,单县幼儿师範学校、郓城幼儿师範学校併入菏泽学院。
截至2018年5月,学校建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1436亩,建筑面积57.7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01万册、期刊800余种;开设21个二级学院,开办本科专业63个;2018年,学校专科招生专业30个;共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1583人,继续教育在读生2575人;有教职工1564人,专任教师1090人。
基本介绍
- 主管部门:山东省
- 学校官网:http://www.hezeu.edu.cn
- 中文名:菏泽学院
- 外文名:Heze University
- 简称:HZU
- 创办时间:1949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综合
- 属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王焕良
校长:姜同松 - 高职专业:30个
- 本科专业:63个
- 院系设定: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等21个二级学院
- 校训:修德、笃学、求是、创新
- 校歌:《菏泽学院校歌》
- 校庆日:每年的4月26日
-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学路2269号
- 院校代码:10455
历史沿革
前身渊源
- 菏泽师範专科学校
1949年2月,冀鲁豫区菏泽师範学校建立。
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冀鲁豫区菏泽师範学校改为平原省立菏泽师範学校,主管单位平原省教育厅。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消,菏泽划入山东省,平原省立菏泽师範学校改称山东省菏泽第一师範学校,简称菏泽一师,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
山东省菏泽第一师範学校校舍

1958年7月,山东省和菏泽专署为了解决菏泽地区中学师资的困难,决定以菏泽第一师範学校作基础,改建为菏泽师範专科学校。
1962年5月,学校传达山东省文教口精简机构会议精神,党委会研究调整撤消工作,6月学校制定了撤消工作计画。
1963年11月25日起,菏泽师範专科学校停止对外办公和一切联繫,部分资源併入菏泽师範学校。
1970年7月,山东财经学院被撤消,把人员和学校设备分别搬迁到惠民和菏泽两地,改办惠民、菏泽两处师专,菏泽师範专科学校得以再建。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菏泽师範专科学校为普通高等师範专科学校。
- 菏泽师範学校
1952年,菏泽专区联立师範更名为平原省菏泽第二师範,后来又更名为菏泽第二师範。
1958年,山东省菏泽第一师範学校(部分)併入菏泽第二师範,后更名为菏泽师範学校。
1969年,菏泽师範学校停办
1971年,菏泽师範学校复校。
- 菏泽教育学院
1978年,菏泽地区教育学院创建。
1981年,菏泽地区教育学院更名为菏泽教师进修学院。
1983年,菏泽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菏泽教育学院。
1984年,菏泽教育学院通过教育部备案。
- 菏泽农业学校
1955年,菏泽农业技术训练学校创建。
1960年建成的东教学楼

1956年,菏泽农业技术训练学校更名为菏泽农业学校。
1958年,菏泽农业学校升格为菏泽农业专科学校。
1961年,菏泽农业机械化学校、菏泽畜牧学校併入菏泽农业专科学校。
1962年,菏泽农业专科学校改建为菏泽农业学校。
1970年,菏泽农业学校升格为菏泽农业专科学校。
1973年,菏泽农业专科学校改建为菏泽农业学校。
- 菏泽粮食学校、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菏泽分校)
1975年,菏泽粮食学校创建。
1978年,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菏泽分校)创建。
- 山东省单县师範学校
1949年,冀重豫第三行政区联立师範学校创建。
1949年,冀重豫第三行政区联立师範学校更名为平原省湖西区联立单县师範学校。
1978年的校园大门

1950年,平原省湖西区联立单县师範学校更名为平原省立单县师範学校。
1951年,平原省立单县师範学校更名为平原省单县师範学校。
1952年,平原省单县师範学校更名为山东省单县师範学校。
1966年,山东省单县师範学校更名为单县师範学校。
1970年,单县师範学校、单县一中合併组建单县五七红校。
1972年,单县五七红校改建为山东省单县师範学校。
- 山东省郓城师範学校
1952年,平原省郓城初级师範学校创建。
原菏泽农校礼堂

1952年,东明县速师班并、菏泽县速师班、鄄城县速师班、南旺县速师班併入平原省郓城初级师範学校。
1953年,平原省郓城初级师範学校更名为山东省郓城师範学校。
1958年,郓城县初级函授师範学校併入山东省郓城师範学校。
合併发展
2002年1月7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菏泽教育学院、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菏泽分校)、菏泽农业学校、菏泽师範学校併入菏泽师範专科学校,筹建菏泽学院。
新校园

2004年5月17日,经教育部批准,菏泽师範专科学校更名为菏泽学院。
2006年,蒋震高级工业学校併入菏泽学院。
2011年5月,年山东省单县师範学校、山东省郓城师範学校併入菏泽学院。
2012年10月,根据省政府要求,菏泽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由省教育厅主管。
2013年,菏泽教育学院撤销。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拥有21个二级学院、2个分校和东校区教学部,开办本科专业63个,涉及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
2018年,学校专科招生专业有30个,其中普通招生批次22个专业、艺术类1个,普通招生批次中有1个同时是校企合作专业,另外有7个校企合作专业。
院系名称 | 专业名称 | 学科类别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政法学院 | 社会工作 | 法学 |
思想政治教育(师範类) | 法学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管理学 | |
教师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 | 教育学 |
国小教育(师範类) | 教育学 | |
特殊教育(师範类) | 教育学 | |
心理学(师範类) | 理学 | |
体育与健康学院 | 体育教育(师範类) | 教育学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教育学 | |
舞蹈学(体育舞蹈、健美操方向) | 艺术学 | |
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 | 汉语言文学(师範类) | 文学 |
广播电视学 | 文学 | |
广告学 | 文学 | |
历史学(师範类) | 历史学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文学 |
日语 | 文学 | |
商务英语 | 文学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套用数学(师範类) | 理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
统计学 | 理学 |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物理学(师範类) | 理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师範类) | 理学 |
套用化学 | 理学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
能源化学工程 | 工学 |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牡丹学院) | 生物工程 | 工学 |
生物科学(师範类) | 理学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园艺 | 农学 | |
园林 | 农学 | |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 农学 |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电子工程 | 工学 |
自动化 | 工学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工学 |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工学 |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网路工程 | 工学 | |
物联网工程 | 工学 | |
城市建设学院 | 土木工程 | 工学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理学 |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理学 | |
建筑学 | 工学 | |
药学院 | 製药工程 | 工学 |
动物科学 | 农学 | |
动物医学 | 农学 | |
生物製药 | 工学 | |
商学院 | 经济学 | 经济学 |
金融工程 | 经济学 |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
音乐与舞蹈学院 | 音乐学(师範类) | 艺术学 |
音乐表演 | 艺术学 | |
舞蹈学 | 艺术学 | |
美术与设计学院 | 动画 | 艺术学 |
美术学(师範类) | 艺术学 | |
书法学 | 艺术学 |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 |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艺术学 | |
教育学 | 艺术教育 | |
国际交流学院 | ---- | ---- |
创新创业学院 | ----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 |
远程教育学院 | ---- | ---- |
单县分校 | ---- | ---- |
郓城分校 | ---- | ---- |
东校区教学部 | ---- | ---- |
院系名称 | 专业名录 |
---|---|
政法学院 | 法律事务、行政管理 |
教师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师範类) |
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 | 文秘(校企合作)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教育(师範类)、商务英语(校企合作)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套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 |
化学化工学院 | 套用化工技术(校企合作)、化学教育(师範类) |
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牡丹学院) | 生物教育(师範类)、药品生物技术、园艺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 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种子生产与经营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电一体化技术(校企合作)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套用技术 |
城市建设学院 | 城乡规划、建筑工程技术(校企合作) |
药学院 | 畜牧兽医、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 |
商学院 | 市场行销(校企合作)、经济信息管理、会计、 电子商务(校企合作)、物流管理(校企合作) |
美术与设计学院 | 艺术设计(美术类) |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2个。
山东省重点学科:套用化学、理论物理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学校共有教职工1564人,专任教师109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73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377人。教师中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2人、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10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海智专家”31名。
类别 | 姓名(团队名称) |
---|---|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李洪奇 |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徐兴磊、李传安等 |
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 | 李洪奇、田智祥 |
山东省教学名师 | 张素云、刘传进、朱道玉、王宜磊、赵玉英、李洪奇、徐兴磊等 |
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 | 物理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李洪奇) |
基础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1年,林宪杰) | |
公共教育学教学团队(2012年,赵玉英) |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拥有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山东省高水平套用型专业群5个、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计画专业2个、山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山东省精品课程22门、山东省双语教学示範课程1门。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
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菏泽学院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
山东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 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山东省高水平套用型专业群 |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群、国小教育专业群、化工专业群、生物工程群等 |
山东省特色专业 | 生物教育、心理谘询、物理学、财务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 |
山东省卓越工程师计画专业 | 机械电子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
山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财务管理 |
山东省精品课程 | 文学概论、写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生物学、人体组织解剖学、 数字电子技术、排球、电路分析基础、高频电子线路、模拟电子技术、C语言、 软体工程、数据结构、金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实训、汽车实训、感测器原理 及套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DSP原理与套用、数位讯号处理、信号与系统 |
山东省双语教学示範课程 | 植物生理学 |
学校荣誉
截至2018年5月,学校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山东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校园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平安校园、山东省高校绿化管理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拥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
2013,学校获批校级科研机构15个。“十二五”期间,学校设立校级研究机构30个、系级研究机构20个。
平台类别 | 平台名称 |
---|---|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 动物生理生化与套用实验室 |
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水浒文化研究基地 |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 音乐系 |
序号 | 机构名称 | 所属学科 | 挂靠单位 |
---|---|---|---|
1 | 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生物学 | 生命科学系 |
2 | 菏泽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物理学 | 物理系 |
3 | 天然资源化学套用研究所 | 套用化学 | 化学化工系 |
4 | 牡丹工程技术中心 | 园艺学 | 园林工程系 |
5 | 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 | 体育学 | 体育系 |
6 | 鲁西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 | 美术学 | 美术系 |
7 | 菏泽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艺术学 | 音乐系 |
8 | 物流管理研究所 | 物流管理 | 经济系 |
9 | 菏泽学院鲁西南文化研究所 | 综合 | 中文系 |
10 | 自动化研究所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蒋震机电工程学院 |
11 | 菏泽学院特种作物研究所 | 农学 | 资源与环境系 |
12 | 菏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 历史学 | 社会科学系 |
13 |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 | 心理学 | 教育科学系 |
14 | 套用数学研究所 | 数学 | 数学系 |
15 | 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研究所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
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教师论文被三大索引收录450篇;获国家级科研立项8项、省部级57项、厅市级105项;获省级科研奖励1项、厅市级奖励360项;取得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9月,菏泽学院图书馆由新图书馆和老图书馆及20个系资料室组成,拥有图书资料34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95万余册,电子图书148万余种),图书内容涵盖了文、史、艺、经、法、管、教育、理、工、农十大学科门类,其中包括《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万有文库》、英文版《化学文摘》、《申报》等典籍;每年订购各类中外文报刊1万余种,其中纸质报刊近2000余种,电子期刊15000余种;购买的资料库有:超星数字图书馆、超星读秀、同方知网中文期刊全文资料库、万方科技子系统、万方中国学位论文、万方论文相似性检索子系统、人大複印报刊资料全文资料库、维普考试资源系统、SpringerLink外文资料库、EBSCO外文资料库;自建4个电子资源资料库:菏泽地方文献电子资源资料库、菏泽学院优秀学位论文资料库、馆藏书目资料库以及随书光碟资料库。
- 学术期刊
《菏泽学院学报》以为反映中国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以促进文化交流,繁荣学术研究,为科教兴国做出贡献为宗旨,主要反映菏泽学院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代表色
学校代表色为红色。
- 校徽
学校校徽为双圆套形,中心图案由牡丹花和书籍组合而成,下方是“1949”字样;外环上下方分别是中英文校名。
校徽

书籍代表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花朵象徵菏泽学院桃李满天下和学院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牡丹花突出了菏泽特色和学院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红色花朵鲜活而不失厚重;绿色书籍代表冷静理智。
整体标识严肃大方、生动活泼,以此体现学院师生团结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
-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面正中是中英文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训:修德、笃学、求是、创新
“修德、笃学、求是、创新”,是指求学治学的第一目的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要求广大师生秉持终身学习理念,严谨治学、勤奋好学,求索真相,追求真理,奋发向上,开拓创新。
“修德”是办学之魂。“修”,原意为“美好”。后来引申为学习、培养。“德”指道德品行,德为人之本。“修德”阐明求学治学的第一目的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人类有三类职业必须以道德为前提的,第一类就是教师,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触动别人的灵魂,教师的德行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德行。第二类是医生,第三类是法官。这三类职业中,人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是最高的。当选择大学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实际上等于选择了人类的最高道德。与社会上的其他职业道德不同,师德的第一个层次是对学生的爱,一种无私的爱。这种爱甚至超过母爱,更超过情爱。这个爱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从来不要求学生对自己有所回报。师德的第二个层次表现为对学术的爱,把学术当作自己的人格来对待。师德的第三个层次是对真理的忠诚,即为真理而奋斗、献身。学生要以修德为根、以志向为魂,不断进取,努力成为有用之才。
“笃学”是立校之本。“笃”,原意为厚重、厚实,后来“笃”引申为“忠实、真诚、专心”,“笃学”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学问。做学问如此,干事业也是如此。干事业离不开艰苦奋斗,以“笃学”为校训,要求广大师生秉持终身学习理念,严谨治学,勤奋好学,养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对教师而言,应努力爱岗敬业,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对广大学生来说,要在探寻有效学习方法的同时,热爱学习,诚实守信,刻苦钻研,通过学习求得不断进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求是”是办学的本质和真谛。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繫,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求是”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一个拼搏进取的过程,也是一个勇于争先的过程。以“求是”为校训,要求广大师生皆应博学求知,求索真相,追求真理,言行一致,行胜于言。对教师而言,应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求真务实,刻苦耐劳,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对广大学生来说,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努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百折不挠,并在实践中锻鍊成长,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习的根本。
“创新”是办学的特色和动力。《尚书》语:“苟日新,日日新。”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赖于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思维和百折不挠的改革创新精神。而大学,则正是继承弘扬创新精神的神圣殿堂,正是孕育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以“创新”为校训,要求广大师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和不断超越自我。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同时,主动参加各种技能和能力的训练环节,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八字校训概括了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具有浓厚学府文化气息。
- 校风:崇实尚义、励学图强
“崇实尚义,励学图强”,意在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立足本校实际,求真务实,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具有鲁西南地域特点的毕业生;同时勉励广大师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树立远大目标和志向,奋发上进、自强不息,为把菏泽学院建成山东省套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而努力奋斗。
“崇”:尊崇、推崇、崇尚。“实”:实际、朴实、实用。“崇实”就是尊崇实际、崇尚科学、实事求是,就是不浮夸,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不弄虚作假。菏泽学院以“崇实”为校风,就是要立足本校实际,培育办学特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都落实到位,扎扎实实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尚”:尊崇、崇尚。“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範畴。义的基本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3.情谊。“尚义”就是崇尚、尊崇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深厚的情谊。“尚义”即主张师生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直行为、深厚的感情,重视自身品格的养成和完善。“尚义”符合菏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生活实际,意在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励”:劝勉,鼓励。“学”:治学、学问、学业、学习。“励学”即励志求学、鼓励学习、激励进取,勉励师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使学校成为具有浓厚学习氛围的学习型校园。
“图”:谋求、谋划,意图、计画。“强”:强大、强盛。“图强”即谋求强盛,勉励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目标和志向,不畏困难、不甘人后、奋发上进、自强不息,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崇实尚义,励学图强”作为菏泽学院的校风,既反映出菏泽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实际、地方特色,也蕴涵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优良传统,又昭示着菏泽学院师生在跨越发展道路上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矢志不移的抱负。
- 教风:敦教敬业
“敦教敬业”,指菏泽学院教师诚朴宽厚、诲人不倦、严谨治学、勤勉爱岗、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敦教敬业”是对菏泽学院教师品德才学的基本要求,展示了学校教师工作治学时孜孜不倦,勤奋进取的状态,激励着广大教师以主人翁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德才学识,力求做到学高为师,身正是范。
“敦”:诚朴宽厚,勤勉、专心且刻苦地完成任务。“敦教”指菏泽学院广大教师诚朴宽厚、严谨治学、勤勉爱岗、钟爱教育事业。“敦教”是学校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体现了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敬业”指专心致力于工作,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施展自己的才智。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北宋朱熹认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示其业也”。敬业成为人对待事业的精神和态度,对待事业的行为实践。
- 学风: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即理论联繫实际,学用结合,注重套用。指为了实际套用而学习,为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而学习。“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了菏泽学院套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
在中国思想传统上,学以致用观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再到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谓源远流长、一以贯之,影响深远。以“学以致用”为学风,旨在教育学生,学习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服务社会,造福民生。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王焕良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姜同松 |
党委副书记 | 赵汝坤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孟令美、黄济民、刘兴坦、周广彦、胡尊东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李龙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