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周末》中国文化原创榜
《南方周末》中国文化原创榜,是南方周末自2008年起推出中国文化原创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方周末》中国文化原创榜
- 时间:2008年
- 作用:年度文化大奖
- 设立机构:南方周末
设立意义
作为“向创造力致敬”的年度文化大奖,宗旨是推举“最具原创精神的,有高度人文关切的”年度杰出文化表现,藉此展现并累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每年的文化原创榜根据不同文化领域分别评选领域精英,由国内着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团,保证了榜单的高水準和公平公正。深受国内文化、艺术界讚誉和器重的文化原创榜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力。
历年榜单
2007年榜单
电影:姜文《太阳照常升起》
致敬理由:採用魔幻的表现形式,影片肆意、充满生机,在视觉、电影语言、叙事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尤其是黄秋生、陈冲一段,叙事大胆,引起了正反两方面的讨论,同时讨论集中在影片本身,这在资本崇拜的今天显得更加可贵。
电视:《士兵突击》
致敬理由:在后现代语境中,《士兵突击》创造出一位传统人物形象许三多,此人“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观念差异巨大的人群中引发了强烈共鸣,此种精神的道德指向略显模糊,但显然其工具理性价值是巨大的,用得好必得好报,反之亦然。
音乐:《万物生》
致敬理由:将电子时尚与传统神秘主义熔为一炉,堪称当今中国最精緻的流行製造物。在全球化的娱乐场景中,它对民族元素的发掘和张扬,对娱乐标準的提升,对流行音乐厚度和深度的追求,值得推崇。
戏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致敬理由:《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是一出由演员通过即兴表演编创的系列演出,既不伪装高雅又仅止于通俗,极好玩,极草根,又很诗意,很伤感,这两只狗能够让观众对现实生活产生广泛的联想,看过这齣戏的观众不仅非常喜爱这两只狗,更会强烈共鸣于它们的生活意见。
图书: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致敬理由:孔子是一个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里坚持理想的人,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是在金钱横行的时代清理理想的书,这书让我们看到独立、清醒的独立批判精神。
2008年榜单
音乐:左小祖咒《你知道东方在哪一边》
致敬理由:一个野生的盲流诗人,用野生的盲流先锋音乐,混合着自製方言、自製民谣、超级明星派头,做出了卓越的诗与歌,左小祖咒的东方就是怪力乱神的东方。
电影: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
致敬理由: 用静如止水的感情来激动人心,看似平淡却悲天悯人,在港产片普遍低潮之下,这是具无比勇气的登峰造极之作。
电视:《汶川大地震电视直播》
致敬理由:以儘可能快的速度让全世界看到了四川当地的灾情,并且在网际网路和观众的不断推动下完成了灾区全景式动态报导。儘管只是非常事件所引发的非常规性行为,它们第一次令全国观众看见了新闻节目的本来面目……
图书(非虚构类):徐贲《人以什幺理由来记忆》
致敬理由:徐贲在对阿伦特等人的政治哲学的研究中,揭示了一个具有广泛公共意义的命题,这就是记忆是连线过去和未来的桥樑,面对罪恶和灾难,保持记忆不仅是为了留存一份见证,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对建立一个健全...
图书(虚构类):阎连科《风雅颂》
致敬理由:阎连科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少有的保持批判精神的作家,这部作品直面现实,也贯注了他的批判激情。他在刻画当今时代一个小人物失败的命运中,抗拒了时代的荒诞与异化。传统中国经典文化与乡土文化的混杂...
戏剧:林奕华《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
致敬理由:该剧浸入当代生活,用夸张的手法裸露公司人的精神生活。在开放的舞台空间展现办公室和街道,情慾饑渴和社会矛盾,杯水风波和没有硝烟的战争。台下的看客和台上的人物和无论在情调、趣味还是思考上肯定...
艺术:吴山专《黄色飞行》艺术计画、装置
致敬理由:吴山专的《黄色飞行》以四两拨千斤的睿智,直指每人当下的境遇,如有千钧大力,同时又轻鬆让观众会心而笑。
2009年榜单
音乐:五条人《县城记》
致敬理由:“五条人”在其首张专辑《县城记》里舒展了原汁原味的乡野中国,在音乐日趋娱乐化的大背景下,它无异于“盛世中国”的音乐风景画,它所富含的原创性彰显了音乐的终极意义——吟咏脚下的土地与人。
电影:陈国富、高群书《风声》
致敬理由:影片关注故事本身而不是话题,用非中国式大片的投资,完成了一次对好莱坞大片的无限逼近,是内地近年来最精緻的电影工业产品。影片最终赢得票房和口碑,为华语电影的健康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模式和典範。
图书(非虚构类):刘瑜《民主的细节》
致敬理由:在精英治国与平民自治,自由与平等多种张力场中,刘瑜暂时搁置起自己的价值立场,把民主从抽象的学术概念化为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不管你是否喜欢刘瑜笔下的这种民主,你都应当去了解它,因为,民主正日益成为现代...
图书(虚构类):莫言《蛙》
致敬理由:第一次深入触及了中国特色的计画生育问题。超常的想像力,结构的新颖与缜密,可见出莫言对小说表现形式坚持不懈的探索。作品状写近在眼前的历史和身处其中的现实,聚焦生育政策引发的种种情状,呈现出矛盾的人物...
电视:滕华弢《蜗居》
致敬理由:《蜗居》以其现实主义风格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一部触及亿万生存疾痛的争议之作,撕开了华美时代包裹下的一个伤口。
2012年榜单
图书(非虚构类):金雁《倒转“红轮”》
致敬理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俄苏革命都可谓中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它断断续续地影响了中国“五四”迄今的百年革命史。虽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命题大有可以再探讨的余地,但中国从“五四”开始面临的种种问题,毫无悬念地都能一一在俄苏的革命史找到前因和参照物。
《倒转“红轮”》的作者在保守和激进左右互搏的问题的探讨上,是极见功力的,它虽然如作者分析的,和中国的情况有质的区别(第254-258页),但是,当我们读到作者作为无解的结论转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诘问:“没有力量为了天上的麵包而放弃地上的麵包的,又该怎样呢?”还是不由得想到鲁迅的呓语:“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未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倒转“红轮”》之前,几乎所有研究者都对苏联的解体格外痛心,以为是历史的逆转。其实,这些研究者可能太过于感情投入了,是代替苏联人民选择自己的道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苏联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比较短命的社会主义大国,一定有其道理。仔细品味《倒转“红轮”》,金雁教授所描写的那些苏联知识人,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抗争,不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吗?
根据《倒转“红轮”》,苏共不能算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无法将一个超级大国带入现代,走向世界。苏联的体制更是鲜有可取之处。
将苏共、苏联作为研究对象,真实描述一个党、一个国家的兴亡,或许能给人们以启迪。《倒转“红轮”》以近乎第三者的立场,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苏联兴亡史,一个特殊时代的知识人心灵史。
虽然对《倒转“红轮”》有难以说清的讚美和佩服,但我们还是不同意把《倒转“红轮”》炒作成一本畅销书的做法。这是一本相当严肃的学术专着,需要对俄国文学史和知识分子问题有大量的前期了解才能着手去读它,也只有这样,研读和探讨才真正有意义。但它竟然真的成为畅销书了,这说明对这本书涉及的话题感兴趣的大有人在,也说明在这些话题上,需要有更多的金雁,用更晓畅的文笔,来满足读者的阅读饑渴和思考需求。
图书(虚构类):李佩甫《生命册》
致敬理由:作为“平原三部曲”(《羊的门》、《城的灯》)的收官之作,李佩甫2012年度出版的38万字的长篇小说《生命册》,其情节主线是一个从乡村走进城市的知识分子“我”(吴志鹏)追随“骆驼”杀入商场,并且迷失破碎于物慾横流的五十年人生遭逢的自述。所谓“生命册”,自然是对生命形态及人性流变的描摹探询——除“我”和“骆驼”而外,还载入了老姑父、梁五方、杜秋月、虫嫂等在内的人物及其挣扎生长于平原大地上的人生情状。作者试图从城与乡、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的对峙和互渗中揭示鼎革时代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可能性并逼近历史、人性的真实,因而这部触摸城乡时代变迁与人物异化,书写当下残破信念与生命真谛的作品,既是自省书,亦是心灵史。《生命册》力图探讨中国人的灵魂状况——当然这本来就是几乎空无依傍的困难之事——李佩甫于此事致力甚久,此作与他的《羊的门》合观,可见他的力量和局限。
2013年榜单
奖项设定:
本届南方周末中国文化原创榜的奖项根据不同文化领域分为:文学(虚构)、文学(非虚构)、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艺术、设计等八个类目,每类将推举一名获奖者。
年度电影提名
《美姐》
几乎没人把中国的乡村爱情拍得这幺销魂。这分钟大女子在高原上听铁蛋唱情歌,下分钟俩人就让大女子的爹妈斥骂着,衣衫不整地从菜窖里轰出来。主演冯四狡黠的眼神内容丰富,职业演员难能匹敌。
对大多都市观影者而言,《美姐》足够奇观。二十多年前张艺谋电影有些涉性风俗描写,被批评家称作向西方人兜售奇观或家丑,现在,“城里人”取代了“西方人”的位置。
很久没有农村出来的孩子拿起摄影机讲述村里故事。郝杰的两部电影都在河北张家口顾家沟村拍摄,那是他家乡,恐怕除他外没人能拍得这样对味。这个农村长大的孩子一心想拍电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无人区》
在黑色电影的类型探索上,宁浩是内地导演中走得最远的,《无人区》是内地影片中走得最远的,所以它修补四年,才走上内地银幕。
影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极端环境极端人物各种巧合,难度係数高,情节推进转折和人物行为逻辑基本不含糊。演员表现出色,徐峥和黄渤都突破了各自在宁浩电影乃至其他喜剧电影中逐渐形成的形象定式。
犯罪、暴力、人性暗面是内地电影严格管控的元素,银幕上的匪徒、枪火唯有出现在香港街头,内地观众解决此类影片的需求只好流连于美国、韩国电影。内地需要更多《无人区》这样的探索者拓开边界,因为多年后国产电影必将拥有丰富全面的产品种类。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镜头从毕业季小酒馆里的酒话,猛地切到摩天楼间高架路上疾驰的车内。这和大多观者的心理程式高度一致——离开校园,你就一头扎进泥坑般的世俗,万劫不复。
故事主角大多从普通市民家庭或小县城奋斗进大学,N年后进入城市中产群体。这使影片视角与主流市场紧紧相扣。因为坐在电影院里的青年城市中产们,绝大多数也是从卑微中奋斗出一点还算踏实的生活。
优秀的内地校园青春影片不多见。《致青春》拍得足够认真,与年代相关的各种细节大都周到。男女一号结局并不温情,反倒坚硬,显出作者勇气。很难想像其他内地导演处女作能达到这样的综合水準。
年度戏剧提名
《蒋公的面子》
《蒋公的面子》创造了很多奇蹟。这部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的学生戏剧,以灵巧并扎实的剧本取胜。史中有戏、戏中有史,台词沉稳,对知识分子和权贵的微妙关係刻画得入木三分,作品充满了智慧的幽默,让观众在思考后发出会心的笑声。
该剧以口碑传播,从校园走到社会,全国演出130多场,2013年11月在美国巡演,这部成本不足5万元人民币的学生戏,票房已达千万级,成为2013年戏剧圈的一个事件。
这部真诚朴素的学生作品,是中国戏剧市场的试金石。
《青蛇》
《青蛇》可能是2013年最具野心的舞台艺术作品。导演和编剧田沁鑫将积蓄多年的舞台艺术经验大举投入《青蛇》,重建了白蛇、青蛇、法海、许仙的性格和行为逻辑,颠覆了千年传说累积的叙事逻辑和世俗价值观。
田沁鑫用情慾为诱饵,以白蛇传为底本,把禅意融汇到剧情中,看似为法海翻案,实则探讨人性和大爱。
作品融合了戏曲、影视、小说等艺术手法,台词在古与今、诙谐与抒情之间自由展开,舞台设计精緻、準确,建构了一般舞台少见的市井风情。
《水袖与胭脂》
建立在老传奇上的新故事:杨贵妃死了变成太真仙子,成为仙界的文艺主管。太真仙子和唐明皇在“梨园仙山”相遇,唐明皇变身为娃娃脸的木偶,被艺人怀揣肩背,奉为祖师爷。
台湾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祈“随立随破”,在戏里杂糅戏中戏、女性视角等元素,立足“女性内在幽微情愫的新探与重塑”,创作出新编京剧“伶人三部曲”,《水袖与胭脂》是第三部。
如何利用京剧传统玩出新花样,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又不失京剧本身韵味,不至油腻和媚俗,是戏剧人多年来努力的方向。《水袖与胭脂》为京剧创新提出一个範本。
年度电视提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该剧讲述1980年代普通市民家庭三个子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表现生活中永恆的主题——爱情和婚姻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牴触;事业和做人的纠结。
紧锣密鼓的叙事节奏,错综複杂的人物关係,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乃至让人忽略了1980年代恢弘的社会背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没有“官二代”这个辞彙时的“官二代”,改革开放下海,国企改制的惨烈与暴发户的出现……社会背景被推远,成为爱情生活的背景。
整部戏中,人性始终在悬崖边缘接受拷问。
《辣妈正传》
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看似俗套——屌丝、美女、“高富帅”三角关係,实则却引起了当下年轻人的共鸣。
剧中两位辣妈,一位是未婚先孕还捨不得告别单身的年轻女孩,一位是久婚不孕的事业型女性,她们不惧男性社会的逻辑规则,甚至在夸张的嬉笑怒骂中,颠覆了男权规矩。
该剧紧贴年轻人的行事风格和潮流元素,採用轻喜剧和时尚风格,将婚姻、生育、事业这些沉重的主题变得通俗轻鬆。小品式的表演,夸张但不虚假,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老有所依》
生老病死是人类永恆的命运。这个时代,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既要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又要履行自己与生俱来的义务——赡养父母,治病送终。因此,《老有所依》中充满现实问题。
我们常年批判“养儿防老”是父母私心,封建孝道。理论归理论,但问题是具体的——当你的母亲瘫痪在床失去语言功能,你怎幺办?或者,几十年后你瘫痪在床并失去语言功能,你希望别人怎幺办?
近几年的电视剧,主动沉重的很少,沉重得近乎悲剧的更少,赵宝刚、侣皓喆执导的《老有所依》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它沉重得能让人哭。
年度艺术提名
《宋冬白做》
个展“宋冬白做”汇集宋冬1994年至今近20年的作品,包括最新装置作品《白做山》:以木头、陶瓷砖、门、窗、电源插座、门把手等废旧家用物品,製作“无用”的装置。录像作品《白做园》曾参展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6米高的小山丘由花草覆盖,以一行写着“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得做”的霓虹灯点缀,整座山由垃圾堆积而成,再次显现宋冬以废弃材料创造作品的兴趣,以及用幽默、荒诞的方式回应日常生活经验的风格。
《抚摸父亲》与《物尽其用》用艺术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两件作品分别与父母合作创作,也衍生出此后多件以亲情为主题的作品,以日常生活用品、私人物品传达的公共性,窥见一个家庭的历史,一代人的生活哲学与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发展轨迹。
《云端》
在6联、18米的巨幅布面丙烯画作《云端》,喻红将云海布置成虚拟的人间剧场——襁褓中的婴儿、澡盆里湿漉漉的孩子、拽着云朵飞翔的少年……灵感来自喻红坐飞机时看到的云层,“用云可以去掉很多生活当中的合理性,把合理和真实、虚幻糅在一起,是个比较好的媒介。”
构图由几大块画面来组成,画面结构呈斜线放射状,增加冲击力和动荡感,隐喻社会中的经济动荡、政治动荡、宗教动荡。“人类作为一个个体,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其实有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我希望通过现实生活的形象和云的空间感表现生活当中承受的压力、不安定、不确定性。”希望则寄寓于画中的七个婴儿,他们代表新生命、新期望。
《华夏异事录》
“华夏异事录”让人想起江户时代着名妖怪绘师鸟山石燕的妖怪画,其底本却是最中国的浮世绘、搜神记和山海经。三十余幅漫画,每幅都以当下时事和社会现象为摹本,将之实体化为一类志怪形象,诸如雾霾对应的“霾睚眦”、地沟油对应的“六臂油蛛”、钱云会事件对应“夜车鬼”、毒餐具对应的“筷中蝇猴”。以丰盛的想像力和表现力,将社会现象的荒诞、怪异乃至可怖表现得直接而辛辣。
1988年出生的赵鹏,2010年开始画漫画,以网名“撒旦君”在漫画网站、杂誌上发表短篇和连载,以独立漫画的独特质感,受到众多漫画迷追捧。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飞扬的想像力一直贯穿赵鹏的创作。
年度时尚提名
SANKUANZ“天上”系列男装
“天上”系列是上官喆与艺术家陈天灼首次合作的时装系列,灵感源于西藏传统服饰及宗教工艺美术。枯草绿的军旅风大衣、缀有虎头或鬼脸面具布偶的帆布双肩包等浓郁的西藏风情服饰,一切都介于似曾相识与离经叛道之间。对宗教和对西藏敏锐见解,让他的服装设计充满了生命力。
在这个设计师们都恨不得每天活在大都会聚光灯下的时代,上官喆常驻厦门这个慢半拍的城市。他低调製衣,走简单实用、穿着舒适路线,又常有出人意料的创意。上官喆的时装美学与他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对情绪的瞬间捕捉紧密相系,作品看似平淡却充满浓浓诗意。
Chictopia 2013春夏系列女装“Matisse”
“Matisse”以马蒂斯的画作为创作灵感。设计师通过大胆的色彩碰撞,玩味抽象的图案和充满现代感的极简廓形,传递马蒂斯作品中的狂放、随性、孩童般的幽默感。纸感面料、胶感面料等新型面料,平衡了趣味与幽雅、复古与摩登,富有文艺气息。
刘清扬2009年创立个人品牌Chictopia,主打醒目可爱、色彩艳丽的复古原创印花图案。在时尚与娱乐圈、镁光灯紧密结合的年代,刘清扬是新生代设计师中的代表性人物,她将复古元素和现代简约设计巧妙结合,注重对面料的独特运用,创造出一种经典且适合亚洲女性的设计风格,在众多独立时装品牌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传播性。
Masha Ma 2014春夏高级成衣系列“奢华的达达主义”
“奢华的达达主义”逾越了简单呈现中国元素吸引世界眼球的藩篱,以“取意不取型”的方式呈现骨子里“中国”的一面。用丝绸的飘逸、烟燻的颜色和层叠的空间感表现女性线条,虽然运用西式剪裁手法,但旗袍的韵味犹在。设计中暗藏细节,通过刺绣、拼珠等方式呈现材质和手法的奢华。
Masha Ma的作品以立体、极简、白色为标誌,致力于通过精细面料和考究工艺表现女性的现代感和优雅。Masha Ma追求小量预订。在欧美设计师占主流席位的时尚界,Masha Ma跨越简单的中国表达方式,成为有望在国际市场上突围,贯通国际时尚话语方式,运用“现代性”的中国时装设计师。
年度音乐提名
《安和桥北》
民谣和诗歌的力量似乎已经离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远。在2013年,一位名叫宋冬野的北京小伙子用行动对这一结论说不。乾净优雅的吉他和弦乐,温暖而略显颓废的文字,成为他献给这个浮躁时代的最好礼物。他用低沉喑哑的嗓音诉说着人世间的琐碎往事,却是那幺的真诚和简单。没有华丽的技巧,没有嘶喊的喧嚣,但往往最简单的才最有力量。
《江湖》
周华健、张大春,一位音乐家,一位文学家,联手推出新专辑《江湖》,用音乐外表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每箇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座梁山,一个水泊。
这张作品不是我们经验中的流行音乐。可以想见,它未必会像周华健那些脍炙人口的金曲一样满街传唱。周华健和张大春既像两位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在月圆之夜飞行着切磋武功;又像一对知己知彼的管鲍之交,在高山瀑布下合奏一曲笑傲江湖。他们用肆意涂抹的笔墨,在千年历史画卷中纵横驰骋。时而工笔,时而泼墨,灵气与技法都在这14首作品中尽情挥洒。
《生来彷徨》
中国摇滚乐快要30岁了。从《晚安北京》到《北京北京》,从《飞得更高》到《春天里》,汪峰始终坚持在音乐的第一线,保持高昂的生产力和创作激情。他以常人无法做到的毅力,坚持在艺术、工业和商业之间,找到一种顽强的平衡。无数优美和有力的音符从他手中流出,跨越一个个年代,来到我们身边。
汪峰从“生来自由”到“生来彷徨”,专辑中延续着其标誌性的宏大叙事、宗教感和虔诚。在歌唱喧譁创作稀缺的年代,汪峰用持续的创作维护着音乐的尊严。
年度图书(虚构类)提名
《炸裂志》
阎连科的《炸裂志》,以“地方志”的形式和结构,叙述中国“炸裂村”30年间神话般的城市化变迁。这部个人化的民间视角的“志”,显影的是高度压缩和反覆回放时才能显现的日常“现实”,在沧海桑田、欲望恶长的“转型”叙事的侧面,释放出另一出幽暗喑哑的灵魂变形记。在寓言或预言能力方面,《炸裂志》有某种《启示录》般的奥妙隐晦,是作家提出的“神实主义”的有说服力的新样本,给人留下警世与不安的阅读效果。
《繁花》
金宇澄的《繁花》,用三十余万字和百余个人物,两条时间线索,从动乱年代的窒息与活跃,到浮华年代的悲凉,还原了近半个世纪上海的生活地图和人情世故。众多的大小人物,广阔纵深的生活面,日常秩序的波澜不惊,蕴藉着浓厚的存在意味。用全国人都看得懂的“上海方言”,以传统话本的方式的口语铺陈,在如丝绸织品光滑柔韧、纹理细腻的讲述中,氤氲出一幅梦幻色彩的上海浮世绘长卷。全书写作功力扎实,以更坚决的步伐迈上小说中国化的道路。
《日夜书》
韩少功《日夜书》,是知青小说的一部总结之书。它讲述了一群“50后”中国人在两个时代的遭际命运。作为“知青身份”终生携带者,作者在暮年的时刻,以繁华退尽的秋日般银色的朴素之笔,留下目前最为饱满却滤去“文化”色彩的青春故事;不唯如是,作家的笔触追随“知青一代”从喧嚣的青春到寂静的暮岁的完整流程的现实性,状写出了如蚁人生现实的卑微况味,余音绕樑。身为西方现代小说的翻译家,在这部书中自如娴熟地运用乃至杂耍般“表演”了十八般现代小说技巧,显得贴切而不生硬。
年度图书(非虚构类)
《共同的底线》
这本书提出的观点,简单说来就是,要求“多一点国家责任”的社会民主主张,与要求“多一点公民权利”的自由主义立场,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所谓的“共同底线”,“不是左派右派的各自坚持的‘公平’与‘效率’的折中调和,也不是在‘自由太多’与‘福利太多’之间,寻找‘既非自由放任,也非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而是,争取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与社会保障。”自秦晖首倡“共同的底线”以来,强调共识的声音多了起来,政府也注意到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时间证明了秦晖理论的生命力。
《故国人民有所思》
这是作者那本很有影响、广获好评的《人有病天知否》的续编,书中所写的是大学校长、系主任这个级别的大知识分子,他们一般并没有受到为数众多的中小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受到的那种强暴和侮辱。不过日子也是很不好过的。书中大量引用了解密的档案材料,使得这部书与那些(可能有失準确的)个人记忆区别开来,具有了“历史化石”的意味(邵燕祥语)。
《寻找苏慧廉》
在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上,在很长时间里,“传教士”的名声是不怎幺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教士都是勾结官府欺压良善的坏人,苏慧廉就是以献身的精神来中国传教的。他来中国,除了传布宗教(这是他的职务和职责)以外,同时也带来了欧洲的文化,促成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他将基督教的《圣经》用温州方言翻译了出来,又将《论语》译成了英文。他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是众多传教士中间有卓越贡献的一人,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人,细细写出这一个案,是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