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潮州古城石牌坊

潮州古城石牌坊

潮州古城石牌坊

潮州古城的石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缕雕之“双龙戏珠”或“祥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抑柱础,潮州人叫做“亭”。潮州俗话说:“大街看亭字,桥顶吃炒麵,登上东门楼,再入开元寺。”往昔的太平路,虽未敢夸言五步一亭,但从南到北,就有17座,其它街亭50座,合共在古城内有97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潮州古城石牌坊
  • 地理位置:潮州古城
  • 数量:97座
  • 作用:府治县治的标誌

概述

石牌坊,潮州俗称为“亭”。自明代以来,潮州建有牌坊143座,分布在城乡各地,其中以城区太平路的牌坊街最为壮观,共有45座,其余散落在城区街巷和城外的有 98座。这些古牌坊有着不同的内涵意义:或表彰科考状元,或讚扬忠孝节义,或标示具府学宫,不一而足,大致可分为8类。
石坊气势轩昂,工艺精緻。在它们身上,粗犷与俏丽两种风格得到巧妙、完美的结合。牌坊建筑多为3开间3楼4柱全石结构,古朴大方,雄浑壮观。其正背面均有额刻及对联,三层楼上则雕有飞鸟走兽、人物花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亭额题字及对联,均出自名家手笔。故潮谚云:“桥(指湘子桥)顶食炒麵,大街看亭字。”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至解放初期,这些牌坊大多已不复存在。目前仅存彩塘镇的“急公好文坊”、金石镇的“宗山书院坊”及城区的“忠节坊”。
为发掘潮州旅游资源,在城区恢复部分有代表性的古牌坊已被列人潮州名城建设计画,1988年,已在城区昌黎路修建了第一座古牌坊“昌黎旧治坊。”

牌坊的作用

牌坊多为纪念或旌表的作用,大体可分为几类:
一是府治县治的标誌;
二是府痒县学的标誌;
三是考试中旌表;
四是表彰贤臣名将;
五是褒扬忠烈之士;
六是宣扬节孝贞寿;
七是表彰乐善好施;
八是祠庙、名山、桥樑的标誌等。
这些牌坊上的匾额或柱樑,多有题字、记述或诗文,不仅是重要的地方资料,而且多出自名家之手,楷行隶篆,满目琳琅,既是石雕艺术的荟萃,也是书法艺术的宝库。

牌坊的毁灭

古城的牌坊由于经历长时间的风吹雨打,有没有维修,因此难免出现鬆动和损伤,加上其内容有多属宣扬封建士大夫,因此一次偶发的事故,终于导致整个牌坊群的毁灭。
据记载和调查,1950年12月17日5时左右,邮政工人许焕坤骑脚踏车沿太平路由南到北,过下市头(下水门街口)时,突然在“百岁乡宾”坊上掉下一“鸟榕”,于是他转车回头去看时,这时“轰”的一声,牌坊倒塌,他被压死。由于这一事故,因此于当月领导机关决定拆除所有牌坊,并经人民代表会议作出决定,理由出了危险之外,主要是妨碍交通,且多宣扬封建主义。由于当时人们的文物观念几乎是零,加上处在解放不久的民主革命阶段,反帝反封建是主要任务,因此对这一举措也就没有人敢提出不同意见。
拆除工作建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于1951年开始,至4月,也大多数拆除,只存下“岳伯坊”等寥寥可数的几个,但最终也难逃“文革”的厄运,全城唯存“忠节坊”,重建的也只有昌黎旧治坊和韩文公祠坊。至今于拆除后的构件,据说有一些作为建民众戏院(道后)的地基,一些则散失在公园或民间。
八十年代,上海一位电影导演莅临潮州参观,无不遗憾地感叹说:“如果这些牌坊存在,不仅成为全国罕有,而且也是极好的旅游景观和电影外景。”当年持决定拆除牌坊的一位领导人在重回旧地时也负疚地说:“这是很大的失策。”

现存牌坊

昌黎旧治坊

位于昌黎路学宫前的昌黎旧治坊,背文题额是“岭海名邦”。乾隆《潮州府·坊表》载:“昌黎旧治坊,在府巷,为府治建。《潮州街道掌故》道:潮州位于五岭之东,大海之滨,山明水秀,物产丰饶,民风纯厚,人才辈出,自晋唐东政治中心。尤其自唐韩愈受贬来潮州,在潮州虽只有八个月,而祭鳄为民除害,振兴民教,使潮州风化日开,以至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潮州人得以文化之教为荣,故于明嘉靖十七年,建坊以缅怀文公。”
通过对牌坊周围居民的採访,又了解到牌坊原来位于昌黎路路头。由于历史原因,最终迁至如今的地方。查找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具体的情况:“力求恢复古朴大方风貌,出于交通等等方面的考虑,在多方研究及广泛徵求民众各方面意见后,今已另建于昌黎路学宫前。”

忠节坊

位于金山中学校道西端的忠节坊(这一牌坊为原坊),古朴端庄,但年久失修,逊于昌黎旧治坊。乾隆《潮州府志·卷八·坊表》载:“忠节坊,在金山巷口,为宋殉节马发建。”又据《潮州二千年》载有宋景炎二年(1277年)发生了宋元争夺潮州的故事。宋帝任命马发为潮州知军州事,加安抚使。隔年,元军再次攻打潮州,马发坐城中指挥,防守甚严。元兵日夜急攻,都难以攻克。元将索多以金钱爵位鼓动士兵,元兵士气大振。与此同时,城内南门巡检黄虎子与元兵串通,开城门迎元兵,元兵蜂拥而入,无法抵挡。马发与其妻双双自尽。

韩文公之祠坊

《海阳县誌·建置》有“韩文公之祠坊再韩山之路,为韩公祠建。”此坊建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
1984年2月5日,胡耀邦同志视察潮州,为韩文公祠石坊题额。
据记载城中有148座牌坊,有一部分是为了表彰妇女维护封建道德而修建的,意义不大。但上述四个牌坊,却都是潮州地区牌坊精华所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城市大街小巷多有牌坊,或为石头结构,或为木头结构。由于年代久远木牌坊较之石牌坊保存下来的数量少,质量差。潮州偏安南国一隅,且牌坊为石制,能够保存下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这是历史的荣幸。
大多数市民认为古牌坊是作“绿叶”的旅游景点。“绿叶”愈绿,“红花”愈红。
潮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牌坊正是一块块活化石,记载下潮州历史上的辉煌,丰富着各个时代潮州人的精神生活。它们既是石雕艺术的荟萃,也是书法艺术的宝库。它们是游客认识潮州、理解潮州文化得敲门砖,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也正是开发这一旅游项目最重要、最深远的意义。

地图信息

地址:太平路附近

地图信息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

反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