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容(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创作宗教历史普及读物)
《宽容》是荷裔美国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所着的宗教历史普及读物,首次出版于1925年。
全书共三十章,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近代新篇章。每一章都以一个特定的人物或历史事件为主题,如苏格拉底之死、宗教裁判所、十字军东征等,讲述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发生过的宽容与不宽容。这是一部西方宗教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文明进化史。
在《宽容》里,房龙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从历史源头反省人类的愚昧和偏执,他发现对于异己的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起因由于信仰、道德、风俗等的不同,人类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每个群体在偏执和固执所构成的壁垒森严的城堡里,抵御着外界和来自外界的影响偏执和固执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悲剧,许多追求自由新知的人物为冲出这壁垒而殉身。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宽容
- 外文名称:Tolerance
- 作品别名:人的解放
-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 类别:宗教历史
- 首版时间:1925年
- 字数:222000
内容简介
作者用轻缓的笔调揭示人们在宗教发展之中,因偏执、绝对信念而带来一幕幕悲剧。欧洲教会对宗教异端的迫害,绞尽脑汁地对异己力量进行镇压。很多人在宗教斗争中受惨无人道的折磨而死去,甚至连尸首也不放过。
书中在记下人类受禁锢苦难的同时,也记下了许多为宽容事业做出努力的英雄。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塞维图斯、斯宾诺莎、伏尔泰等,他们有的牺牲了自己性命,有的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秉承怀疑的精神,对禁锢的思想做出了反抗。
作品目录
序言
PART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 PARTⅡ中世纪时期 | PARTⅢ文艺复兴时期 | PARTⅣ近代新篇章 |
---|---|---|---|
第一章 无知的暴虐第二章 希腊人 第三章 桎梏的开端 第四章 诸神的黄昏 第五章 囚禁 | 第六章 生活的纯洁 第七章 宗教裁判所 第八章 求知的渴望 第九章 向文字宣战 第十章 书籍与历史 |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 第十二章 宗教改革 第十三章 伊拉斯谟 第十四章 拉伯雷 第十五章 新瓶装旧酒 第十六章 再洗礼派 第十七章 苏西尼叔侄 第十八章 蒙田 第十九章 阿民念 第二十章 乔尔丹诺·布鲁诺 第二十一章 斯宾诺莎 | 第二十二章 新的天国 第二十三章 太阳王 第二十四章 腓特烈大帝 第二十五章 伏尔泰 第二十六章 百科全书 第二十七章 革命的偏执 第二十八章 莱辛 第二十九章 托马斯·潘恩 第三十章最 后一百年 |
创作背景
《宽容》初版于1925年。当时,欧洲革命刚刚退潮,德、意法西斯蠢蠢欲动,在这令人难以乐观的世界局势下,房龙感叹人类步入了一个“最不宽容的时代”,因此,他想探寻人类文明史上不宽容的原因。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该书中使用的“宽容”是广义上的宽容,囊括了自由、民主、理性。房龙指出,“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一件奢侈品,购买它的只是智力特别发达的人。事实上,有史以来,所有的不宽容都是以某种神圣的名义垄断真理,从而扼杀个人权利和个性自由。房龙强调,在现今的世界上,对宽容的需要超过了其他一切。他让读者看到,现代的不宽容,无非“用机关枪和集中营武装起来”以代替“使用地牢和缓慢燃烧的火刑柱”的中世纪的不宽容,历史不见得有什幺进步。而距离真正的宽容的社会还需要一万年,或者十万年的时间。
房龙认为,对于现代人来说,宽容只是一种乌托邦。他在《宽容》中写道:“只要这个世界还被恐怖所笼罩,谈论黄金时代,谈论现代化和发展,完全是浪费时间。”他接着说:“只要不宽容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法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求宽容简直是犯罪。”宽容不是纵容,在这里提倡宽容,即意味着跟不宽容的势力、“偏执和暴徒精神”作斗争。
该书意图告诉读者,“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幺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权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
对此,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沖淡它繁殖、複製、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
宗教史上的对立与融合,压迫与反压迫.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棘手的问题。房龙用世俗的、希腊式的眼光审视着统治西方人思想和灵魂的宗教,看到了宗教派别冲突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宗教各派以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己。
房龙是一个彻底的后现代主义者,把西方人顶礼膜拜的偶像拉下了神坛,他不标举偶像崇拜,并告诫人们不要树立新的偶像。他反对任何绝对的信念,因为绝对信念之中潜藏着暴力。他坚信要勇于怀疑一切,在书中第十四章中提到“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幺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
通过这本书传达了房龙的理念,每个人都应当宽容地对待别人的思想,任何人都无权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
艺术特色
句子
首先是完整。对于好句子而言,完整是其第一要点。在《宽容》这篇作品中,不论是疑问句、陈述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不论是长句、短句,还是不长不短句,又或者是複合句、简单句、并列句以及并列複合句等,都无一例外地表达着完整的思想与内容。而且作品中所有句子主谓分明,结构清晰,省略句的使用也显得尤其妥当。因此,作品的句子,不论是从思想内容、语法结构,抑或者是书写格式上,都是完整的,都是值得广大读者所细细品味和仔细推敲的。
其次是连贯。在作品中,连贯是其句子语言的另一特点,所谓连贯就是指句子各部分之间合理而清楚的联繫。《宽容》这部作品中,代词指示明确,平行结构对称,成分齐全,被修饰语与修饰语之间的关係明确,轻鬆自如地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之间,通过人称、语态、数词、语气和时态的灵活运用,实现现在时与过去时的转变,并且在第三人称单複数和第一人称单複数之间、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之间、真实语气与虚拟语气之间的转变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将个人感受和主观想法直观表达出来。
再次是简洁。对于好句子而言,简洁又是一个要点,同时这也是一篇好文章的重要要求。所谓简洁,简单来讲,就是要求句子之间不可以有不必要的词语,在保证完整意思的情况下,做到用词越少越好。如《宽容》的句子,有许多只有两个词的完整句,不仅短小精緻,而且简洁流畅,如:Winter came/He refused/He fled/Protestantism triumphed等。
最后是强调。在作品中,强调的运用也是作品句式的一大亮点,在作品中,作者多处运用强调,如重複句、倒装句、不完整句、短句等,这些都是作者所擅长的写作手法,作品中强调的运用不仅使得作品显得鲜活,而且在众多的完整句下,其效果突出。其中,以重複为主来说明,房龙採用重複来加重语气,结合併列词、从属连词等词语,甚至于有时候重複次数长达8次之多,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词语
在写作的过程中,房龙并没进行简单的罗列,更加没有运用深奥的辞彙,而且通过一个个故事和寓言的精心设计,对语言进行处理,不仅摆脱了语言的枯燥感,而且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比如,作品中在讲述有关于“不宽容”的内容时,其向读者讲述了来自于“无知谷”的祖先们,将其无知和愚味通过洋洋洒洒的近义词等一一阐述,如“blasphemy0 "sacrilege" "posterity"等,除了这些词语以外,作品中还运用到许多非常简单而易懂的语言,并且都是一些日常用词,这一写作手法贯穿于整部作品,为此,读者在阅读时,不仅不费力,而且越读越有味道,从而通过故事,来深刻地体会“不宽容”一脾残忍与血腥。而在写进入20世纪后,对于现代社会下的不宽容,也没有出现过多的专业辞彙,同样也是採用一些简单的辞彙,代替中世纪的铁链、地牢、火刑柱。据有关统计,整部作品的单词量约为10万,生词数量极少,不仅不会影响到青少年的阅读,而且还使得作品的客群人数範围得到扩大。
作品影响
《宽容》1925年首次出版,是一本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自发表以来有上百个版本风行于世界各地,在中国也有近十种风格各异的译本。
出版信息
中文译本
书名 | 出版社 | ISBN | 译者 | 出版时间 |
---|---|---|---|---|
宽容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978-7-5139-1488-8 | 陈小颖 | 2017-08-01 |
作者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美国作家。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父母的分居导致他从小逃避在过去之中”.从10岁起就沉溺于史学。房龙后来曾在德国和美国求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书斋里的学究。他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屡经漂泊.同时苦练写作。1921年写出的《人类的故事》使他一举成名。饮誉世界。他一生致力于历史与人文的文化传播。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传播者。他擅长用文艺手法宣传人类科学.在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诸多领域都有专着,包括《宽容》《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等。房龙多才多艺,精通10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