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泰州话

泰州话

泰州话

泰州话,即泰州方言圈所使用的地方话。泰州方言圈,学术上一般称之为泰如(泰州-如皋)方言片或通泰(南通-泰州)方言片,为下江官话(也称江淮官话)的一个亚区。泰州方言圈含海陵、姜堰、泰兴、兴化、海安、如皋、如东(西北部)、江都(东部)、扬中、东台、大丰等县市,覆盖了泰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五个地级市,总人口大概1300万。位于江苏中部核心地区,其地理位置是东面大海,南临长江,北望淮河,西接扬州。就历史上而言,这里以前都是属于泰州管辖的区域,这是这片区域为“泰州方言圈”的原因,泰州方言圈西以泰州、东以如皋为代表,所以这一地区也被叫做泰如/如泰地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泰州话
  • 外文名:taizhouese
  • 分片:江淮官话
  • 拼音:tài zhōu huà 

简介

泰州话,属于江淮官话,学术上一般称之为泰如(泰州-如皋)方言片或通泰(南通-泰州)方言片,狭义泰州话指海陵区及其附近所用的方言,广义泰州话流行于江苏省的海陵、高港、姜堰、泰兴、兴化、海安、如皋、如东(西北部)、江都(东部)、扬中、东台、大丰等县市,覆盖了泰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五个地级市。泰州方言圈位于江苏中部核心地区,其地理位置是东面大海,南临长江,北望淮河,西接扬州。以广义泰州话为母语的总人口约1300万。
泰州话方言区泰州话方言区

发展窘境

历史上,泰州方言圈就长期属于扬州府,当年扬州府的区域极大,基本包括了现今扬州、泰州、南通的全部和盐城的南部,但泰州话与扬州话差异较大。泰州方言圈自地级泰州被撤销之后,长期处于扬州、南通、盐城三市的边缘地带。因为没有中心城市的依託,其文化也呈衰落迹象。
1996年,泰州从扬州脱离,重新升格为地级市。在沉寂50年后,终于又有了说泰州方言的地级市了。泰州城位于整个泰州方言圈的最西边,其西侧紧贴扬州的江都,江都除了东部讲泰州方言,其他地区是讲扬州话的。所以,泰州方言圈的“带头大哥”泰州自己却恰恰处于整个方言圈最危险的边缘地带,直接面临着被扬州话同化的危险。江苏长江淮河之间的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讲扬州话的,泰州话则蜷缩在江苏的东南一隅,整体形势上是“敌强我弱”。另外,强势的国语则无时无刻不在瓦解泰州方言,而泰州方言的“国语化”基本上也可以说就是“扬州话化”,因为扬州话比泰州话更接近国语。泰州方言圈只有向东是可拓展的,如海安、东台、大丰等地的东部滩涂区,因为其东部就是大海,并无其它方言的围堵。但这些地区现在却分属南通和盐城,这样的行政区划无时无刻不在瓦解其对泰州方言圈的向心力。
泰州方言圈东部的县中,海安、如皋、如东(西北部)属于南通,但与南通话基本不通,而东台、大丰则属于盐城。

内部相似性

泰州方言圈内部的相似不仅仅是方言的相似,还有族群、习俗的相似。事实上,泰州方言圈东部人主要都是从泰州迁移过去的移民。泰州人大体是形成于明代,因元朝时期的战乱,泰州城被毁。后来的泰州城是明初从当地和苏州等地召集人群重建的,泰州人乃至泰州方言也因此形成。自明朝起直到今日,泰州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乱,故而族群和风俗得以延续下来。
泰州方言圈位于长江以北,因长江天堑的分隔而与江南吴语区在文化、血缘上都有所差异,但泰州人中却有相当部分人是来自江南。明初,江北因宋元明时期的战乱而人口凋零,故从苏州调集了大批人口迁移到泰州区域,史称“洪武遣散”。所以泰州方言中有不少元素与吴语区是一致的,泰州方言也是中国的官话体系中与吴语最接近的方言。另一方面,泰州位于江苏中部的里下河地区(里下河是一片面积极大的湿地湖区)以南,向北交通不便,故而相当程度上也阻隔了北方的移民。地理的相对孤立使得这片地区得以保持了相对独立的方言和种群。

地理位置

泰州方言圈在中国版图上居于南北相对适中的地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是秦岭和淮河,所以严格的来说,这里属于南方。相比之下,泰州方言圈的人处于官话与吴语区的交界处,对吴语和其它南方方言区有着一定的认同和理解。

影响因素

“官音”的影响

我们知道,国语即汉民族共同语,其前身就是所谓官话,凭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优势,官话逐渐传播扩散。而方言在和它的接触中,不得不接受其影响,逐渐改变自己的面貌。向国语集中靠拢是汉语各方言的共同趋势,泰州方言便是其中表现得颇为突出的一员。
我于1961年夏曾询问过泰州的几位老先生,泰州方言的一些书面语语音是何时产生的,年愈八十的陈冕甫老先生说,已无可考,这些音叫做“官音”,乃是幼年读书时由先生传下来的。一位东台人说,在东台,旧时私塾有所谓“京馆”,多是有功名的知识分子教的,而他们教的音多是本文说的书面语音。可见,书面语音多是由当地的比较高级的知识分子带进来的“官音”。官音者,官话之音也。因此,只有官话形成并传播它的影响后,泰州方言的诸种音变才能产生。
我们曾经强调指出,泰州方言是通过向宁扬方言接近的具体途径来向国语集中靠拢的。宁扬方言的很多音是和国语比较接近的。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泰州和扬州的关係:
长期以来它们处在一个行政区内,在清代,扬州府有八县(包括散州):甘泉、江都、仪征、高邮、寳应、兴化、泰州、东台。前五县皆操宁扬方言,既同在一府,这几县的知识分子和平民互相往来,泰州方言也就易于受到宁扬方言的影响。而在扬八属里,泰州是仅次于扬州的一个文化中心,古来江淮许多文人常聚会于此。在科举时代,府考在扬州,院考却在泰州,各方士子皆来此会试,加上当时一般人员的来往,外来影响自然会被带进泰州方言里。
国语的影响是促使泰州方言变化的早已存在并一直起作用的因素。但是近百年来趋势大大增强,应该考虑到此时期内人口的变动。

外来人口迁入

关于泰州人口的来源,夏绍侯先生《耐庵丛着》二集之四《泰县氏族略》(1930年)曾有叙述,这部手稿前附《泰邑氏族来源略述》一文, 该文云来源有五:
1,奉明祖手谕移实吾泰而来者;
2,以避乱来者;
3,以从戎来者;
4,以作宦来者;
5,以经商来者;
其中,1项所指事实是:元末,张士诚部守泰州,朱元璋部攻之,放水淹泰州,死者无数,事后朱元璋移苏郡之人以实之。这些苏州移民对泰州方言究竟有何影响,尚待研究。这里暂不讨论。值得重视的是2、5两项。
19世纪中叶,太平军曾迭克扬州。当时南京、扬州的大批官员及其家人、僕从都曾逃至泰州,更重要的是此时迁入大批安徽人、江南人、镇扬人,其中以徽州人和镇江人最多。他们往往留居不返,子孙遂家焉。镇江人自然操宁扬方言,徽州话複杂难懂,以此徽州人必须操準官话才能和本地人打交道。虽然他们的子孙都说泰州话,但是这些外地话也给战胜者的方言施加影响,那就是令泰州话里的“官音”势力得到巩固。
以经商来泰者大多是安徽人、镇江人。皖南人居泰经营茶叶、漆业的有洪姓、胡姓,经营盐业的有吕姓、汪姓,经营布业的有江姓,经营香业的有姚姓。镇江人经营南货业,福建人经营旱菸业。在泰州, 安徽人有新安会馆,旌德会馆,镇江人有京江会馆,福建人有闽中会馆。此外, 山西汾阳人卖汾酒,陕西人开皮货店。直至解放前,泰州商业中还有两帮:徽帮和江帮。可见徽州人和镇江人在泰州的影响。
清末以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起来,泰州位于里下河之端,作为苏中的商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也繁荣起来,与苏中各县关係也极为密切,西与扬州、镇江、南京,南与吴语区各大城市的联繫也与日俱增。泰州人外出求学的非常多,外路人到泰州来的或迁入泰州的也非常多。这样,使得各方言相互接近,加速了语言融合的过程。
民国以后,苏北战事不息,泰州未罹兵灾,因此商业畸形繁荣,人口激增,外地人口迁入者日多。1927年后盐城、阜宁、淮阴人不少来泰,抗战时,南方的江阴、丹徒、无锡,北方的徐州、淮阴、盐城、阜宁及附近县镇俱有大批人迁入。抗战后海安、姜堰迁入不少。泰州现在人口中,很多不是地道的泰州人。这对泰州方言语音岂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动摇了语音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分歧摇摆的现象,不过主流却是加速了泰州方言向国语集中的过程。

发音特点

泰州话的语音要素有一部分和国语相同。比如国语21个声母有16个和泰州话相同;国语39个韵母有18个和泰州话相同;国语4个声调的调势,其中一半和泰州话相同。
儘管如此,泰州话与国语,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仅从语音上看,大概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国语舌边音l(le),泰州人不会发或发不好,即如人们所说“泰州人n、l不分”;
(2)国语舌尖后音zh、ch、sh、r,泰州人不会发或发不好,即如人们所说“泰州人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
(3)国语两组前后鼻韵母en-eng、in-ing,泰州人发得不好,即如人们常说“泰州人前、后鼻音不分”;
(4)国语的複韵母,泰州人发音大部分弱化,脱落其中1个元音,形成“複韵母单化”缺陷;
(5)国语有轻声、儿化、“啊”音变、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等。泰州话虽然也有轻声、儿化和“啊”音变,但发音情况与国语存有一定差异。泰州话没有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现象。

特色辞彙

泰州话国语对照表
泰州话国语
嗯类
我们
你类
你们
他类、她类、它类
他们、她们、它们
女将
妻子
栾将
丈夫
西饭
嚣张
谈谎
撒谎
老嗲
曾祖父
太太
曾祖母
嗲嗲
爷爷
婆婆
外婆
婆嗲嗲
外公
小屋
儿子
阿头
女儿
达撒
拖鞋
困告、侯告
睡觉
馒头
包子
刚桑
吵架
耍子
玩耍
仓皮
橡皮
螃海
螃蟹
欧肉
牛肉
癞宝
癞蛤蟆
果果
哥哥
假假
姐姐
兄弟
弟弟
咪子
妹妹
狐一
蚯蚓
死手
洗手
麻人
辣人
什尼
什幺
告送
告诉
大大
伯父、姑妈(少数地方如戴南镇)
搭趴,搭瓜
聊天
卖呆
发獃
散伙,完帐
完蛋
呀饭
晚饭
清爽
清楚
摩达卡,摩达叉
机车
现冒
笨蛋
颈刚
脖子
赤饭、七饭
吃饭
夫喜
喜欢
葛拉
角落
百脚
蜈蚣
则声
出声
波方
北方
栾方
南方
盔子
柜子
怒个
那个
一哈子头
一下子
落(la)雨
下雨
挨搞
受苦
扎实
非常
家去
回家
老早
很早
怡子
日子

泰州方言与文学

在今天的泰兴、如皋话里,虽然也有不少字产生了像泰州话那种书面语音,但是有大量字即使在念文言文时和现代的标準书面语时也还是和口语一致。这两个姐妹方言的情况有助于对泰州方言以前面貌的推测。可以推想,原来泰州方言在语音上是“言文一致”的,有些较文的词儿至今也只有口语音,这一点可以证明。后来,泰州知识分子接受了“官音”的影响。在读古书的时候,有些字採用了“官音”。对于当时而言,这种音还不如说是“读书音”更準确些。因为它一般是在“读书”时才出现的。
清末民初的汉民族共同语的文学语言--晚近的“白话”--逐渐取得了支配地位,那时候,泰州的知识分子也学“白话”,用“白话”。白话里的新词新语逐渐成了日常语言中必须的、无法替换的东西。泰州方言由来缺少自己的方言文学,白话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它的书面语。而读这些“书面语”的词一般就是用“官音”,特别在学堂里更是如此。泰州中学堂1902年冬创办,1903年10月开学(据《宣统泰州志》) 。初等国小堂办于1904年,此据马锡纯编《泰州乡土志(泰州历史)》(光绪三十四年九月)。据仲一侯先生回忆说,那时在学堂里,读教科书的新词语音与口语迥然不同。泰州方言书面语词里异于土音的音就是所谓“书面语音”,亦即从前的官音。但此时,它的势力增强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