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三毛流浪记(译林版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译林版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译林版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是漫画大师张乐平的惊世之作。《三毛从军记》问世以后,张乐平有感于当时上海到处可见的流浪儿,悲愤中始创《三毛流浪记》,从此三毛形象产生了质的变化。《三毛流浪记》曾影响过我国几代读者,曾改编成卡通片、木偶剧、电视连续剧,五次被搬上银幕和萤屏……,据不完全统计,自三毛形象问世60多年以来,各种连环漫画单行本便近有50种,累计印数达1000万册以上。

基本介绍

  • 书名:三毛流浪记
  • 作者:张乐平 
  • 译者:洪佩奇、韦枫
  • ISBN:978-7-5447-2809-6 
  • 定价:28.00元
  • 出版时间:2012年6月
  • 装帧:平装
  • 开本:24开
  • 图书代码:YL005145
  • 发行代码:I01110 

代序

夏衍
三毛是上海市民最熟悉的一个人物,不仅孩子们熟悉他,欢喜他,同情他,连孩子们的家长、教师,提起三毛也似乎已经不是一个艺术家笔下创造出来的假想人物,而真像一个实际存在的惹人同情和欢喜的苦孩子了。一个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人物而能够得到这样广大人民的欢迎、同情、喜爱,和将他当作真有其事的实在人物一般的关心、传说,甚至有人写信给刊载三毛的报纸,表示愿意出钱出力来帮助解决他的困难,这毫无疑问的是艺术家的成功和荣誉。三毛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在解放前的那一段最黑暗的时期之内,作家笔下的三毛的一言一行,也渐渐的从单纯的对弱小者的怜悯和同情,一变而成了对不合理的、人吃人的社会的抗议和控诉了。这是作家从残酷的生活中进一步地接触到了这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本质,而开始对这野蛮的制度发生了反感和敌视的原故;而同时我们相信,假如三毛的作者不这样做,不去和残酷的现实生活斗争,而架空地给布置一个神话一般的可以搭救他的幻想的境遇,那幺即使是天真的孩子们,也就不会这样的清早起来就要抢着报纸看三毛了。
值得庆幸的,是三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三毛是善良的,勇敢的,经得起磨练的,那幺让我们拭目以待新社会中的三毛的发展和进步吧。
一九五零年一月二十日

前言

《三毛流浪记》是我国漫画大师张乐平的惊世之作,这部不朽的连环漫画曾在我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作品的主角三毛是我国几代读者所熟悉所喜爱的漫画人物。
三毛始创于1935年,最初只是一个插科打诨的谐趣漫画人物。抗战爆发后,张乐平怀着满腔的爱国激情投入了伟大的抗日斗争行列。抗战胜利后,他以三毛为主角创作出揭露国民党军队腐朽的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此后三毛形象产生了质的变化。
1947年年初的一个夜晚,大雪纷飞,北风呼啸,张乐平顶着刺骨的寒风从报馆回家,走到弄堂口,看到雪光映照的昏暗墙角里有三个骨瘦如柴的流浪儿,他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上身披着破麻袋片,下身穿着破烂不堪的单裤,围着一个小铁罐点火取暖,为了不使这几块拣来的煤渣熄灭,三个孩子轮流向罐头盒里吹气。第二天清晨当张乐平外出时,发现昨晚的那三个孩子中的两个冻死了。远处积雪的马路上,一辆收尸车在缓缓地行进着,一只只僵硬的小手小脚伸出车外,随着车的颠簸凄凉地颤动着……
“这是什幺世道!”张乐平的心在悲泣呼号。经过痛苦的思索后,张乐平开始创作《三毛流浪记》,不朽的流浪儿形象三毛终于向人们走来了……
张乐平每天都能见到许多流浪儿,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游走于上海的街头巷尾,用洋铁罐向路人讨钱,追赶着为老爷太太们打扇,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擦皮鞋,推车子,还时常遭警察毒打。在城市,每年的“四·四”儿童节都是市民的兴奋点,人们总是拥上街头观看盛大的童子军游行。当童子军总司令何应钦在无线电广播中呼吁“我们要爱护儿童……”时,张乐平却从围观的人群后面看到了一个被遗弃、被残害、被驱逐的儿童世界。
为了画好《三毛流浪记》,张乐平主动去和流浪儿交朋友。当时上海的陈家木桥是流浪儿的集中地,张乐平便去那儿,坐到他们中间,试着与他们搭话,谁知他们不但不理他,甚至还向他翻白眼,最后他只得扫兴而归。原来,流浪儿看张乐平穿着一身西装,虽然是旧的,却认为他是有钱人,他们受尽了有钱人的欺负,当然不会去理张乐平。为了改变这种状态,第二天张乐平穿了一身旧衣服,买了几付大饼油条,又来到那个地方坐在地上吃起来。这回几个流浪儿终于围了过来,眼睛直直地盯着他手中的大饼,张乐平很自然地将大饼分给他们,于是大家坐到了一起,逐渐地熟悉起来并成了朋友。这样,张乐平了解了许多流浪儿的悲惨经历。这些流浪儿的经历许多都被张乐平画入了《三毛流浪记》。
张乐平是以眼泪和着笔墨来画《三毛流浪记》的,他表达了对受苦孩子的深切同情,也融入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他曾经说过:“画三毛就是画我自己。”
1947年6月15日,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这是一个中国式的《苦儿流浪记》,是对不平等社会的血泪控诉。作品对被剥削与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在广大人民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舆论界的高度重视。
三毛迅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孩子们为三毛的经历时而忧愁,时而伤心,三毛的命运竟成了当时上海儿童生活中的大事,许多人给“三毛”寄来了绒衣,鞋袜等生活用品。张乐平常常回忆这件事:一户人家有七个孩子,他们叫大毛、二毛、三毛……小弟弟叫做七毛。他们的生活比《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要好一点,因为他们的爸爸总算还有个工作,但也苦得很。他们看了《人非草木》、《还有好人》那几段后,非常难过,大毛、二毛呆了半天不肯去吃稀饭,三毛、四毛把自己身上的毛背心脱下来,要送给画里的三毛,五毛看见画里的三毛因为打碎了瓶子而挨打,马上去找了一个瓶子来,要代他赔给店里的老闆……
《三毛流浪记》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喜爱,但国民党反动派却十分害怕。1947年12月30日国民党当局的喉舌《中央日报》发表了攻击《三毛流浪记》的文章,指责张乐平“这表现太残酷了,太冷落了”,并列举了劝募寒衣,提倡社会教育等“德政”来掩饰《三毛流浪记》所揭露的社会的丑恶面目。这时张乐平不断收到匿名恐吓信:“你拿了共产党多少津贴?”“当心点!”并扬言张乐平如果不停止《三毛流浪记》,则“将予以不利”。张乐平毫不畏俱,他认识到,三毛挨饿受冻,饑寒交迫的根源就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不打倒反动派,千千万万个流浪儿三毛是不可能解放的。于是他把家搬到嘉兴,每天作画不止。由于当时生活的艰难,他患上了肺病。他一面咯血一面挣扎着画三毛,每天叫家人轮流到火车站秘密投寄画稿。
1948年,以阳翰笙为首的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崑仑电影公司将《三毛流浪记》改编成电影。这部电影调动了赵丹、孙道临、黄宗英、上官云珠、吴茵、林默予、刁光覃、朱琳、关宏达、中叔皇、沙莉、奇梦石、蒋天流、林榛、黄晨、石炎、汪漪、王蓓、丁然、王公序、张庆芬等上海大部分的着名影星,他们都甘心为一个无名的小演员当配角,这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这部电影还是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第一部国产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9年春,因战争和天灾无家可归的难童大批地涌进了不夜的上海,当时报载:“现实中的三毛散布在上海各个角落,多不胜数,他们衣不遮体,食不饱腹,在死亡边缘上挣扎……”宋庆龄先生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她向难童们伸出了慈爱之手,策划举办“三毛原作展览会”,创设“三毛生活乐园”,以动员全社会救护“三毛”。中国福利基金会遵照宋庆龄的嘱託与张乐平联繫,张乐平欣然应命,夜以继日地挥动画笔,一个月内赶出了三十余幅三毛水彩画。此后,宋庆龄通过报刊公布了创设“三毛乐园会”的宗旨及章程。为使各界人士了解三毛的苦难,伸出援助之手,当年3月宋庆龄借滙丰银行大楼,举办了三毛原作预展,邀请各界名流参观,她还亲临现场,并会见了张乐平,以地道的上海话与之交谈,并讚许道:“张先生为流浪儿童做了一件大好事,真该谢谢您,全国的三毛不会忘记您!”
同年4月4日儿童节,“三毛生活展览会”在上海大新公司四楼隆重开幕,展出了张乐平的三毛原作及水彩画新作330余幅,平均每日观众多达2万余人,大厅里迴响着着名话剧演员尹青极富感染力的声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救救三毛!”许多女士看了画上三毛的悽苦遭遇后落下了同情的眼泪。当日下午举行三毛画义卖,主持者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顷刻之间,30余幅水彩画被抢购一空,最高有出至800美元的,三毛乐园会的会徽及张乐平签名的《三毛流浪记》画册也都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在宋庆龄的号召下,许多人以当三毛乐园会会员为荣,纷纷捐钱捐物。当时一个中年男子一下认捐了四个三毛,他自豪地对记者说:“我有四个孩子,一个孩子帮助一个三毛……我宁可吃穿得艰苦也要这样做。”还有许多孩子伸出他们的小手,送上了一把把父母给的零用钱及许多学习用品……
4月9日“三毛生活展览会”结束,所得款救助了数以千计的苦难儿童。这次画展给中国漫画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当时上海民众对此义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三毛乐园运动使无数穷苦孩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同情与援助。
随后《三毛流浪记》电影还跟随宋庆龄参加庆祝解放的义影义演、募捐慈善活动。这部影片在上海和南京等地上演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与电影一起推出的还有张乐平的三毛漫画册与漫画卡。当时宋庆龄主持的义演与募捐场面十分热烈,影片与漫画的收入后来全部捐献给了上海与南京的孤儿院。
三毛漫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据不完全统计,自三毛形象问世60多年以来各种连环漫画单行本近50种,累计印数达1千万册以上,1996年《三毛流浪记》全集在香港发行,销售量每月占三联书店十大畅销书之首,1997年沪版图书订货会上该书又以10万订数名列第一,同年全国图书销售排行榜再次雄踞榜首。而《三毛流浪记》多媒体光碟问世后,首批6000张,一上市即争购一空……
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广电部工作汇报时,点名提到《三毛流浪记》等作品,指出:“这些优秀的作品为什幺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有益于人们的心灵。”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曾指出:“我们小时候受三毛这个形象的影响很大,《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教育了一代人,现在就缺少这样的形象。”
《三毛流浪记》曾五次被搬上银幕和萤屏,舆论界认为此片堪与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媲美,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1年该片在巴黎上映时引起轰动,后被评为葡萄牙国际电影节特别奖。《三毛流浪记》的卡通片、故事片、木偶剧、电视连续剧等相继完成,其中木偶剧在海外演出反响强烈。《三毛流浪记》还被改编成大型舞剧、长篇系列故事广播等其它艺术形式……
张乐平是浙江海盐人,1910年11月出身于一个贫穷的教师家庭,国小毕业后便离家当学徒,由于自身的勤奋,30年代初便成为专业漫画家。在他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漫画作品。他笔下的三毛形象赢得了一切善良人们的共鸣,真正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他被人们誉为“三毛之父”、“三毛爷爷”。他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近代史,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他的成功赢得了“人民画家”的称号。1992年9月27日张乐平因患帕金森氏症久治无效与世长辞,身后留下了不朽的三毛。
《三毛流浪记》与《三毛从军记》是张乐平的两部代表作,曾影响过我国几代读者,现编入《世界系列连环漫画名着丛书》,供读者永久珍藏。
(洪佩奇撰文)

三毛流浪记

(待续)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
三毛流浪记(译林版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