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潮州饮食文化

潮州饮食文化

潮州饮食文化

潮菜为广东菜三大流派之一,发源于潮汕平原,历经千余年而形成和发展,以其独特风味自成一体。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潮州饮食文化
  • 性质 :潮菜为广东菜三大流派之一
  • 发源:潮汕平原
  • 特点:清而不淡,鲜而不腥等

历史

在中古以前潮汕地区因地处蛮荒而不发达。自宋代以来,随着城市手工业的逐步繁荣和城镇人口的增多,加之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等因素,潮汕地区逐渐开始发展,并且具有特殊的地方特点。但总体上说水平不是很高,也谈不上对中外饮食文化有什幺影响力。
到了近代,由于潮汕地区人口剧增,商品交换意识增强,逐渐有潮人外出谋生而居于诸如广州、香港、上海等都市,更有不少潮人移居东南亚等各国。在这些有一定数量潮人居住的城市和国家,也就开始有潮式饮食的店铺开张经营,但早期还多是平常小食和中低档次的饮食店。
而在潮汕本土,由于19世纪 60年代汕头开埠,各国在汕头开办洋行,商业的发展,商埠的形成,流动人口的增多,相应的饮食业也就随之而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专业厨师。所谓“舟车云集,商旅辐辏”,消费能力很快攀升。当时汕头埠有永平、陶芳、擎天、中央等30多家着名酒楼,还有四五十家饭店酒馆。其中,也有外地经营者开设的酒家,这样,各着名酒家在交流、融会、竞争中竞相推出名牌菜、特色菜和改善环境设施。当时流行有“陶芳好鱼翅,中央好空气,永平好布置”等口头语。在这个时期,潮菜悄然地走出潮汕。在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东南亚各国,差不多都有潮菜的菜馆酒家出现,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是潮菜第一个飞跃发展时期。

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潮菜的发展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一是有更多机会与粤港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渗透,发展创新。一是内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往来频繁,投资设厂,发展贸易,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人群激增。因而潮菜美食,发展迅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这个时期,潮菜以其不断创新又能保持传统特色,不仅在本地区百花竞放、争奇斗豔,而且走俏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国。潮州美食以其儒雅高档,精工烹製,原汁原味,清淡可口,突出海鲜等美味特色,迅速崛起,独领风骚,引人瞩目,成为海内外颇负盛名的美食菜系。这是潮菜最主要的一个发展高峰,也是第二个飞跃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潮州美食,具有风靡海内外的巨大影响力。

组成部分

潮州菜
潮州菜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潮州菜可追溯到汉。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讚叹说:“……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至明末清初,潮州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近代,由于潮籍海外华侨的往来,潮州菜博採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
潮州地处亚热带,南临大海,海产丰富。潮州菜的最突出特点,是以烹製海鲜见长。对海鲜的烹调选料考究,製作精细,至于以酱碟佐料,达到新鲜美味,清而不淡, 鲜而不腥, 郁而不腻。如鸳鸯膏蟹、生菜龙虾、红炖鱼翅、蚝烙、清炖乌耳鳗、清汤蟹丸等,是潮菜海鲜类的代表名作。
潮州菜的另一特点,是善于烹製以蔬果为原料的素菜。对蔬菜果品,粗料细做,清淡鲜美,营养丰富,如护国菜、马蹄泥、厚茹芥菜、糖烧地瓜等,皆为美食家所称道。 潮州菜之所以享有盛名,不仅在于用料丰富,还在于製作精妙,加工方式依原料特点而多样化, 有煎、炒、烹、 炸、焖、炖、烤、焗、卤、熏扣、泡、滚、拌等,而且刀工讲究。多样化的製作方式,形成了潮州菜的风味特色。
潮州菜特别重视配酱调味。不同菜色,配以不同酱碟,一菜一碟,鹹甜酸辣,各有讲究。而酱料中的南姜、梅膏、鱼露、红豉油、三渗酱等,尤为潮州特产。潮菜酱碟繁多,蔚为大观。
潮州菜在讲究色、味、香的同时,还着意在造型上追求赏心悦目。厨师用竹笋、萝蔔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式各样花鸟造型,作为点缀或菜垫,形成独特的“彩盘”艺术。潮州菜的筵席自成一格,大席喜用12道菜,其中鹹、甜点心各一道。喜席必有头尾两道甜菜,称为“头尾甜”。为弘扬潮州饮食文化,使潮州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使人们真正领略南国美食之都的风采,本栏目将陆续推出富有潮州风味的名菜系。远方的朋友,此时此刻,您也许会感觉丝丝清香,这阵阵的香哟!它将乘载您的思绪悠悠飘向风景如画的潮州,那道道喷香的潮州菜加上潮州人的热情好客,一定会令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小食
潮州小食历史悠久,是潮州饮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由潮州人民共同创造,是潮州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它在潮州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它仍是那样深深地受到海内外潮人的热爱和关注。潮州小食最为常—见的原料,主要有粳米、糯米、番薯、土豆、绿豆、红豆、小麦等等这些产自山野田间的粗粮,但是它製作起来,却是一点也不粗。
潮州小食粗料精製,主要体现在它做工精巧、细緻这两方面。
潮州小食製作的工序,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所用的工具也都十分简单,但每道工序都是十分精緻、讲究,充分体现了潮州民间世代相传,精湛无比的烹饪技艺。
潮州打冷
潮州打冷是属于潮州菜中的一个大众化分支,泛指一般的潮州大排档所经营的饮食。它走的是平民路线,与各高档酒楼里那做工精细价格高昂的潮州菜有所区别。这个名称应起初源自香港,现慢慢为内地人所接受。
"冷"是指这些食店所经营的菜式,因为这些菜式多属于冷菜(当然也是有很多热炒的)。而"打"则是吃的意思,这个"打"字作为吃食品之意,由来极古,在宋元小说中,常有"打尖"或"打店"的说法,这两个词是指在旅行途中到饭店去吃饭。到这些潮州大牌档去光顾,便称为"打冷"了。
菜式大多是具有潮州饮食特色的那哥鱼,巴浪鱼,灰仙等各类鱼饭;滷水鹅、鸭、猪肉、鸡蛋、豆乾等各类滷水;腌製虾姑,腌製蚬,腌製河蟹等腌製河鲜以及麻叶、白粥、番薯粥等等。
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茶文化之一,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潮汕功夫茶是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幺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桌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据说压得越实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澱的,沏茶时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斟茶时,几个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满了这杯再斟那杯,而要轮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浓,硷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茶池形状如鼓,瓷製,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功夫茶所用的沖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功夫茶是潮汕饮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种。张华云先生曾作《潮汕功夫茶歌》一首云: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闢。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洁。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围细末, 首冲去浮沫。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罐乾茶云熟,饮尽不见屑。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沖为肉,芬芳留齿颊。四沖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匪独疗乾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蹤迹。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共品三两杯,互通乡讯息。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因知功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特点

(1)以烹製海鲜菜式见长。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就指出“粤东善为鱼脍”,嘉庆<潮阳县誌>也说,是人“所食大半取于海族,鱼虾蚌蛤,其类千状”。由于潮州人喜吃海产,便也善于辨识海产,烹製海产。就拿吃鱼来说,点料必须绝对鲜活,还讲究什幺季节吃什幺鱼,什幺鱼哪个部位最好吃(如“鱅鱼头草鱼尾”,什幺鱼宜于煎,什幺鱼宜于炊。刀工、火候、配料,也必因鱼而异,一丝不苟。在筵席上,什幺时候上鱼,鱼头的方向朝向哪里,也有一番考究。虽然中国沿海都产海鲜,各地人民也多以其为馔,但是烹製海鲜菜式、潮汕具有鲜明的特色,以致人们一提到潮州菜便想起海鲜菜式,一提到海鲜更想起潮州菜。形成这种特色自然不是偶然的,从地理条件说是因为潮汕海岸线长,水产丰俗,品类繁多;从历史条件说,无疑是受到古越人食俗和闽俗的影响。
(2)口味崇尚清淡。清代美食家袁枚曾说:“味者宁淡毋鹹”。清末徐珂《清稗类钞》也指出:“粤人喜欢淡食”。这里说的“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清中求鲜,淡中取味,这也就是潮汕人所说的清淡。古时已有人说过:“寒园之人好多脂,热园之人好淡泊”。可见潮汕尚清淡,厌肥腻,跟它地处亚热带、夏季长、气候暖热有直接的关係。
(3)重视原汁原味。由于潮州菜原料多为海鲜,经常人馔的鱼、蟹、虾、螺、蚌等,都以本味见长,因而潮人食俗最重原汁原味:鱼蟹常生炊,虾要白灼,鳖喜清炖,蚶只烫至半熟即吃,乃至肉爱生焯,某些菜要生啖,因而味道特别清醇鲜美。最能说明潮菜重视原汁原味的例子是吃鱼生。周硕勛<潮州府志>称:“蚝生、虾生之类,囤为至味”。《澄海县誌》也说:“澄地多鱼,人善为脍。披云镂雪,洁白可爱,杂以醋韭等物食之,谓之鱼生。”吃鱼生(还有与之类似的蚝生、虾生)并不是简单地生吃,它有一套选材、切割、配合蘸料的複杂程式,其鲜美程度远胜熟食。后来因鱼生容易带菌,而禁止食用。潮汕形成吃鱼生的食俗由来已久。《清稗类钞)便曾指出:“粤人好吃生物,不求火候深”;周硕勛更认为这一点“尚承蛮徼遗俗”。可见重原味、喜吃生来自古越人的习惯,而对鱼生的精心製作又深受古代中原文化(制脍)的影响。
(4)精于制汤菜。潮式饮宴一般都有三四道精心製作的汤菜,这一方面是汤菜最能体现原料的本质原味,一方面也是受到“无汤不行”的闽菜影响。潮州菜中的汤其鲜美程度在其他菜系中罕有其匹,这是因为精心选料,且汤料多而汤水少,在製作过程中不断去除汤中的油脂和杂质,使其清澈澄明而精华毕聚。冼玉清教授有诗说:“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可见她对潮汕汤菜是如此高度地讚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