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潮汕三市

潮汕三市

潮汕三市

潮汕三市是对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的合称,简称汕潮揭,是地理区域、文化区域和经济区域,从建制以来到1991年是一个市行政区域,潮汕三市地理相连、历史相承、文化相同、经济相关,是潮汕人发源和聚居地区。

潮汕三市秦汉三国同属古揭阳县,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初期历代名称潮州府,当代原称汕头市,1991年汕头市分治为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统称潮汕地区。

宋元时期潮州下辖的海阳、潮阳、揭阳潮汕民系3县合称潮州三阳,明清时期潮州府下辖的聚居潮汕人的海阳、潮阳、揭阳、澄海、普宁、惠来、饶平和丰顺8县合称潮州八邑。

潮汕三市位于粤东沿海,闽粤交界,西东与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两大城市群衔接,北与梅州市接壤,南濒南海。潮汕三市涵盖10区4县、1个县级市普宁,总常住人口1000多万,总面积10918平方公里,接近温州市面积(11612平方公里)。

潮汕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独特,国际化营商历史底蕴丰厚 ,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汕头仍是广东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城市。是着名的侨乡,潮汕人跨海至他国始于宋元,海外潮籍侨胞2000万,遍布五大洲40多个国家,自古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昌盛,享有“岭海名邦、南国邦郡、海滨邹鲁”的美誉。2017年潮汕三市实现GDP5577.19亿元,2017年温州市实现GDP5453.2亿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潮汕三市
  • 外文名:ChaoShanJie Three Cities
  • 主体包括: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
  • 三市面积:10918.5平方公里
  • 代称:潮州三阳 潮州八邑 汕潮揭 
  • 方言:潮州话
  • 三市关係:历代属潮州府,地理相连、历史相承、文化相同
  • 三市人口:1400万以上
  • 原行政区:1991年汕头市
  • 地理位置:广东东南沿海潮汕地区
  • 政府驻地:金平区/湘桥区/榕城区
  • 代表人物:郑信 吴南生 李嘉诚 饶宗颐 蔡翘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汕头青澳湾,潮州湘子桥,揭阳瀑布
  • 高铁:潮汕站
  • 机场:揭阳潮汕国际机场
  • 高等学府:汕头大学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韩山师範学院

历史沿革

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即潮汕三市,汕潮揭,自古是一个市行政区域,秦汉三国名称揭阳县,历代名称潮州府,当代原称汕头市,1991年汕头市分治为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

名称来由

“潮州”名称起源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以原义安郡地设定的潮州。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潮汕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初历代名称潮州,港澳台和海外仍称潮汕为潮州。
“潮汕”名称起源自中国近代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1904 年的兴建,广为人知自1907年孙中山领导的潮汕黄冈起义,广为使用是在1991年原汕头市分治为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之后。
潮汕古称别称潮州,曾称海阳(先秦)、揭阳(秦汉)、义安(晋代)、潮阳(唐代中期),又代称为潮州三阳(宋元)、潮州八邑(明清)、潮汕三市(当代)。

建制沿革

潮汕地区历代同属潮州府,是粤东首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见诸史载已有3000余年。
·上古
旧石器时代,潮汕已有人类居住繁衍。
新石器时代,潮汕南澳象山文化遗址距今约8000年,是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
·先秦
夏商属海阳国(南瓯国)境;商代属南越地;西周属扬越地;春秋战国属百越地。
·秦汉
秦汉三国属南海郡揭阳县,古揭阳县境今潮汕三市、陆丰、梅州及福建漳州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5县一带。
·魏晋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古揭阳县境设定义安郡,析海阳县北部设定义招县,义安郡统领海阳、潮阳、海宁、绥安、义招5县,郡治海阳县(今潮州),义安郡便是潮州(今潮汕)的前身。
·隋唐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原义安郡境设定潮州,潮州统领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程乡6县,州治海阳县。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
唐承隋制,仍称潮州,潮州统领海阳、潮阳、程乡3县。唐天宝元年(742)改称潮阳郡,至唐乾元元年(758),复名潮州。中期曾隶福建尔后复隶广东。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和潮州部分合置福建漳州。
·宋元
宋代仍称潮州,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析海阳县复置揭阳县,潮州统领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县,潮州下辖聚居潮汕人的海阳、潮阳、揭阳3县合称“潮州三阳”。
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改潮州为潮州路总管府,潮州路仍领4县,仍辖“潮州三阳”。
·明清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为潮州府,统领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县,县邑扩容,“潮州三阳”析置了饶平(别称饶阳)、惠来(别称葵阳)、澄海(别称莲阳)、普宁(别称洪阳)、大埔(别称茶阳),程乡县析置了平远、镇平2县,崇帧六年(1633年)潮州府共辖11县,潮州府下辖聚居潮汕人的8县合称潮州八邑,潮州府商民联合经商于海内外各大商埠,并设立潮州会馆,名号潮州八邑。
清承明制,仍称潮州府,仍领11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原潮州府下辖的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3县与兴宁、长乐2县另设立嘉应州,合称“嘉应五属”。清乾隆三年(1738年)析潮州府海阳县、揭阳县、大埔县三县地合置丰顺县后,潮州府共辖九县: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澄海、大埔、丰顺,大埔县聚居客家人,故仍称潮州八邑。
清鹹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定潮州为通商口岸,设在潮州府澄海县鮀浦司沙汕头。
·民国
民国初,废潮州府,改置潮州安抚使,驻汕头。
1914年设潮循道,隶属广东省,道治汕头,曾一度改驻潮州城。
1921年,汕头市政厅成立,与澄海县分治。
1936年改为广东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设潮汕专署、粤东行政公署,均驻潮州城。
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头市人民政府。
1955年9月,粤东行署治所从潮州城迁往汕头。
1956年改粤东政区设为汕头地区专员公署,治驻汕头市,汕头地区管辖潮安、潮阳、揭阳、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丰顺、南澳、海丰、陆丰、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平远、镇平18县和汕头市。
1968年成立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治驻汕头市,汕头地区辖潮安、潮阳、揭阳、揭西、澄海、普宁、饶平、惠来、南澳、陆丰、海丰11县和汕头市。
1981年10月汕头市郊龙湖划出22.6平方公里土地建立汕头经济特区。
1983年改汕头地区设为汕头市,同年9月海陆丰改属惠阳地区(1988年1月海陆丰设今汕尾市),汕头市管辖潮安、潮阳、揭阳、揭西、澄海、普宁、饶平、惠来、南澳9县和汕头市,辖境今汕头、潮州、揭阳3市。
1991年经济特区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同年12月汕头市分治为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即潮汕三市,港澳台和海外仍称潮汕为潮州。
注:根据当地政府官网整理

地域辨析

·潮汕三市潮州八邑
潮州八邑,也称潮州八阳,是今潮汕三市和丰顺县,潮州八邑是指潮州府下辖的聚居潮汕人的海阳、揭阳、潮阳、澄海、普宁、惠来、饶平和丰顺8县。潮州府九县邑,均是从宋元潮州三阳析置,均有〖阳〗之称,有着名的海阳县、揭阳县、潮阳县三阳,此外有饶平别称饶阳、澄海别称莲阳、普宁别称洪阳、惠来别称葵阳、大埔别称茶阳;丰顺作为潮州府最晚建立的县,故得名〖新阳〗。潮州八邑隶属潮州府,地理相连、历史相承、文化相同,故合称潮州八邑,非仅指今潮州市,是今潮汕三市(汕头、潮州、揭阳)和梅州的丰顺县。
·梅州市 嘉应州
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在清初之前隶属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原潮州府下辖的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3县与惠州府下辖的兴宁县、长乐县另设立嘉应州,合称“嘉应五属”。宣统三年(1911年),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初年,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隶属潮循道。1956年-1965年兴梅7县属汕头,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辖梅县、兴宁、大埔、丰顺、五华、平远、蕉岭共7县,后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今梅州市。
·汕尾市海陆丰
汕尾市的前身是隶属惠州府的陆丰与海丰和2县,合称海陆丰,历代属惠州十属,1958年-1983年属汕头,1988年海陆丰设定今汕尾市。

行政区划

潮州八邑是今潮汕三市和丰顺县,亦是今潮汕三市和丰顺县本地居民的来源地。
潮汕三市当代原来同属汕头地区,政区、市治在今汕头市,1991年原汕头市分治为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即潮汕三市,统称潮汕地区。
潮汕地区主体是潮汕三市(汕头、潮州、揭阳),汕头市下辖澄海(现分澄海、金平、龙湖3区)、潮阳(现分潮阳、潮南、濠江3区)2邑和南澳县(原属饶平邑),潮州市下辖饶平(南澳县以外)和海阳(现分潮安、湘桥2区)2邑,揭阳市下辖揭阳(现分榕城、揭东、揭西2区1县)、惠来、普宁3邑。丰顺邑今属梅州市。
潮汕三市政区
地级行政区
行政区划数
县级行政区
面积(平方公里)
政府驻地
备注潮州八邑
汕头市
6区1县
金平区
109
金砂路
澄海
龙湖区
104
龙湖北路
澄海区
345
文冠路
濠江区
135
府前路
潮阳
潮阳区
668
文光街道
潮南区
596
峡山街道
南澳县
108
后宅镇
南澳
潮州市
2区1县
湘桥区
153
凤新街道
潮安
潮安区
1261
庵埠镇
饶平县
1732
黄冈镇
饶平
揭阳市
2区2县1市
榕城区
182
新兴街道
揭阳
揭东区
684
曲溪街道
揭西县
1279
河婆街道
惠来县
1207
惠城镇
惠来
普宁市
1620
流沙北
普宁
总面积
10182
注:根据当地政府官网整理

潮州市概况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代,土着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潮州的先民属闽族和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大部分从闽南的莆田迁入潮州。潮汕为闽越地,自秦汉 为了削弱闽越,将闽越拆分,潮州划给南越,北宋地理全书 《舆地广记》则记载潮州为闽地。明代官方典籍《永乐大典·风俗形胜》:“潮州府隶于广,实闽越地,其语言嗜欲,与福建之下四府颇类, 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与潮为近,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之人等 。“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遣任嚣、赵佗,攻取陆梁地,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并派兵戍守五岭。南海郡辖揭阳等六县。揭阳县因揭阳岭南面而得名。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制南海郡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潮州属南海郡揭阳县地。
东晋鹹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隋朝开皇十二年(592年),划入福建。 “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然而这个名词的使用却有些波折。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罢州复郡,潮州复改为义安郡,隶东扬州,再次划入福建;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称潮州。武德五年(622年),在循州设立循州总管府统领循州、潮州、韶州三州之军戎。
唐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形便,置十道用以监察,那时潮州属岭南道。唐贞观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划入福建,隶属江南道福建观察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时泉州州驻地为今福州,今泉州在唐朝久视年间(西元700年)才最后定设州,前面几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设定了漳州。此时,潮州的疆域还包括如今的兴宁地区,可以说,东到漳州,北到江西赣州(东、北界址大致与今广东省与福建省、江西省界址相同),南到大海,西到循州(今惠州)。唐景云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划入福建,潮州先后隶属江南道福州都督府,闽州都督府和福建经略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改州为郡,潮州因此易名为潮阳郡。唐开元十年,西元751年,从隶属江南道改为岭南道管辖。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才由再度改称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宋代仍称潮州。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复置揭阳县,潮州辖海阳、潮阳、揭阳3县,是谓“三阳”。
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平和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新罗县(今龙巖市长汀县),另一个源头,是在循州的兴宁县(今紫金县,兴宁县今属梅州)。可以想像,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今潮安)、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十几万莆仙的莆田人移民到潮州,见潮汕莆田渊源和相关文章。莆田移民,从语言来看,潮州话与现今的莆仙方言有部分差异。原因在于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继续受到福州省城话的影响,原先使用的方言-闽南话受闽东方言影响,莆仙方言成为有闽南语底子的又带有闽东色彩的混合兼过渡型的闽语。 明万曆三年(西元1575年),南澳岛开始分属福建,广东,设南澳副总兵,即“协守漳潮等处驻南澳副总兵”,分广东、福建两军营。 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升设南澳总兵,管辖闽南、台湾、粤东海域军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岛才划给广东。1576年,始置南澳镇。
太平路太平路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划潮州府的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合惠州府兴宁县、长乐县,设立嘉应州,嘉应州治所驻程乡县。明清广东潮州府有8个县商民经商于国内外各商埠,兼设立潮州会馆,名号“潮州八邑”,具有共同的族群认同感。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县共八个,分别为: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史称“潮州八邑”,也是今海内外潮州民系、潮州人的界定标準。
汕头埠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线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 1904年梅州市梅县区鬆口人张煜南等看準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 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1904 年动工兴建,至1906 年全线完工,同年11 月正式通车,潮汕铁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自建成通车之日起,至1939 年被日军破坏为止,潮汕铁路共存在了33 年。1907年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人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当时的《南洋总汇报》却大肆指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
《中法天津条约》增开琼州(今海南)、潮州、台湾、淡水、登州、江宁(今南京)六口;[6]中美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较大,它包括了今汕头市、揭阳市;从管辖上,也包括了梅州市的丰顺县和大埔县。

汕头市概况

汕头市区地处韩江、榕江、练江的出海口,汕头湾把市区分成南北两片。北片的汕头市区古为滨海沖积地,唐末五代时期便有灵聚庵存在,宋代时砂尾(今金砂乡)已形成聚落,沟南、鱼洲亦已有居民,宋宣和三年(1211年)重置揭阳县时属其辖区;南片的濠江古为潮阳县建制的招收都,宋时增设了砂浦都,此时招收、砂浦仍然属潮阳县管辖。[10]元代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明嘉靖年间潮州府新置澄海县时:北片(今汕头市区)脱离揭阳,属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南片(今濠江区)仍属潮阳县。清康熙年间潮州府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汕头素有“百载商埠”之称,1858年(鹹丰八年)4月,已经占领广州的英法联军进逼大沽口,美国驻华公使伙同英、法、俄三国公使联袂到达大沽外,照会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国公使列卫廉与清政府直隶总督谭廷襄开始谈判,讨论了美国所提出的草约。5月19日,因英法联军即将于次日发动进攻,美国应英国的要求,不动声色地中止了正在进行中的谈判。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后,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等人与英、法谈判。虽然清朝官员并不信任美使,但还是一再恳求美使与俄使居中调停。列卫廉以“调停人”的伪善面孔欺骗清政府。6月7日,美使列卫廉恢复了与清朝官员的会谈,并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条约草案再度进行谈判。6月18日,美国抢先英、法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 其中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11]。 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中指出,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2]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决定: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原潮州市(县级)分置为湘桥区和潮安县,汕头市饶平县划归潮州市管辖。1991年12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原揭阳县析出部分区域建揭东县,后将县城榕城镇及周边城镇合併为榕城区建立地级揭阳市。1993年4月,国务院批准普宁、潮阳撤县设市(县级);详情可参考《1991:潮汕分市纪事》
1994年4月,国家批准澄海撤县设市(县级)。
2003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汕头市调整行政区划,撤销汕头市昇平区、金园区,设立汕头市金平区;撤销汕头市河浦区、达濠区,设立汕头市濠江区;撤销县级潮阳市,分别设立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撤销县级澄海市,设立汕头市澄海区。
2011年5月1日,汕头经济特区範围扩大至全市,面积扩大近9倍[4]。
2012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覆揭东撤县设区,设揭东区。
2013年6月28日,国务院批覆潮安撤县设区,设潮安区。
2013年3月,关于合併潮汕三市或升级为副省级“潮汕特区”的提案已提交全国两会讨论[5-6]。
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作了回函,表示将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其可行性

揭阳市概况

历史沿革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州地区、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东晋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l991」84号文)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揭阳市榕江和江流域历史上是粤东地区经济网站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外通商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与东南亚各国通航,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明清时代,手工业、商贸业较发达;民国初期,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输入,出现了简单机械加工的小五金製品行业、服装加工行业和棉纺织业;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揭阳经济处于瘫痪状态;1949年10月19日,市区榕城获得解放,从此揭阳各地开始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特别是建市以来,揭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揭阳地灵人杰,历代贤达志士辈出。宋代高士吴复古、明朝尚书翁万达、满清状元林德庸、直隶总督郑大进等均系揭阳籍名臣重将。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决策会议在流沙召开,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郭沫若等革命先驱到过榕城、流沙、棉湖等地;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南山八年游击战争,留下令人缅怀的史绩。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