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澄联村

澄联村

澄联村

澄联村,隶属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罗浮镇,位于罗浮镇南部,距镇政府2.5公里。中心位置约在东经115°59′,北纬24°50′。相邻行政村为东接浮东村,南毗徐田村,北接浮南村,西邻练优村、浮南村。村名称的由来,因村中有一口塘,塘中之水常年清澈如镜而取名澄塘下,后改名为澄联。是兴宁至江西古驿道沿线村庄。全村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7亩。村内有村道连线S226省道。

澄联村建村,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因肖姓人氏迁移到本地居住而成形。现有刘氏、邬氏、肖氏3姓族人居住。据《兴宁县誌》记载,该村明代属兴宁县北厢十三都村,清代属兴宁县北厢泰宁堡澄塘村。1988年,属兴宁县罗浮镇澄联管理区。此后,村境相对稳定。

澄联村属于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乾湿分明,光照较多,夏强春弱,四季宜耕。罗浮在较古时代,大半是瑶山,为瑶人所居之地,后来汉族繁盛,瑶族渐绝。 到2011年,澄联村100%人口是操客家语的汉族,全村共1420人(2015)。

澄联村村民主要居住点有:老围里、乌石背、水口、牛子桥等。澄联村是罗浮镇“美丽乡村”建设示範村。澄联村于2006年12月,被梅州市爱国卫生委员会机构评为梅州市卫生村。2011年12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机构评为文明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澄联村
  • 外文名称:Chengliancun
  • 别名:澄塘下
  • 行政区类别:行政村
  • 所属地区: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罗浮镇
  • 下辖地区:澄塘下、乌石背
  • 政府驻地:澄塘下
  • 电话区号:0753
  • 邮政区码:514537
  • 地理位置:位于罗浮镇南部 
  • 面积:2.7平方公里 
  • 人口:1420人(2015年) 
  • 方言:客家语-粤台片-兴华小片-兴宁话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原膴隆基、罗浮铜鼓寨、聚福寺、白沙宫
  • 车牌代码:粤M
  • 特产:客家娘酒、高山茶油、铁勺板等
  • 学校:浮东国小

历史沿革

澄联村建村,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因肖姓人氏迁移到本地居住而成形。现有刘氏、邬氏、肖氏3姓族人居住。刘姓为第一大姓,在南宋末年,从福建宁化迁至广东兴宁岗背,后再迁至罗浮司马第,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从罗浮司马第迁移到本地。笫二大姓邬氏,北宋真宗或仁宗年间(公元1023年前后),从福建宁化迁至广东兴宁十三都(今罗浮)高坑,后从高坑迁至本地。第三大姓肖氏,南宋末年,从福建汀州迁移到广东梅县松源,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从梅县松源迁移到本地。均为汉族客家民系,通用客家方言兴宁话。
据《兴宁县誌》记载,澄联村明代属兴宁县北厢十三都村,清代属兴宁县北厢泰宁堡澄塘村。
民国时期(1941年),属兴宁县第六区罗浮乡澄塘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底,属兴宁县第五区(浮岗区)。
1951年10月,属兴宁县第十一区浮东乡。
1957年1月,属兴宁县罗浮乡的浮东小乡。
1958年10月,属兴宁县罗浮公社澄联大队。
1978年(罗浮划分为罗浮、大信两个公社),属兴宁县罗浮公社澄联大队。
1983年11月(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罗浮公社和大信公社合併为罗浮区),属兴宁县罗浮区浮东乡。
1986年7月(罗浮撤区设镇,成立罗浮镇人民政府),属兴宁县罗浮镇浮东管理区。
1988年,属兴宁县罗浮镇澄联管理区。
1999年(撤管理区成立村民委员会),属兴宁市罗浮镇澄联村民委员会。
澄联村澄联村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澄联村辖澄塘下、乌石背,2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澄塘下。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澄联村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罗浮镇南部,距镇政府2.5公里。中心位置约在东经115°59′,北纬24°50′。相邻行政村为东接浮东村,南毗徐田村,北接浮南村,西邻练优村、浮南村。
澄联村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澄联村属山区地带,四面环山,较大的山岭有村西北方向的铜鼓寨山,海拔高度为428米,由三个自然小山峰组成,面积约920亩,正在兴建观光亭、文化长廊等,居高远望,四面环村,附近的八个村庄尽收眼底。

气候

澄联村属于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乾湿分明,光照较多,夏强春弱,四季宜耕。澄联村年平均气温为21.4℃,年降雨量约为1227.3毫米。

水文

澄联村内有一条澄联河,在村中央流过,向西流至东江上游渡田河内,村内有黄竹坑水库。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澄联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7亩。

动物资源

澄联村地处山区,饲料来源多,因此,无论人工饲养和野生动物都很丰富,大型家畜以牛、猪为主,家禽以鸡为主。

植物资源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产量较为稳定,亩产900到1000斤左右。
经济作物:主要有黄豆、花生等,盛产高级植物油—高山茶油。
竹木类:这类资源尤为丰富,乡村房屋前后都有种植毛竹,杂竹(黄竹、坭竹、麻竹等)。
药用类:主要有巴戟、金银花等。
水果类:主要有沙田柚、柑桔、枇杷、脐橙、杂李、杂桃及柿梨等品种。

矿产资源

澄联村主要矿藏有稀土矿。

水力资源

澄联村内有1座水电站:水口水电站。

人口民族

兴宁县境,古为百越诸族居地。秦汉以后,中原汉族渐次南迁,与百越融合,成为岭南的主要居民。现居住在兴宁的客家人,大多数是元、明、清时期中原移民的后裔汉族客家民系。宋代《太平寰宇记》谓梅州宋时的民族是:“主为畲瑶,客为汉族”。罗浮镇在较古时代,大半是瑶山,为瑶人所居之地,后来汉族繁盛,瑶族渐绝。到2011年,澄联村100%人口是操客家语的汉族。在册户数230户,人口1317人(2011年)。
据统计,澄联村2015年末有户籍人口1420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珠三角务工,实际在村人口580人:其中男性738人,女性682人;80岁以上32人。村中常住人口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及儿童。现村中最年长者为男性,现年96岁。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约有45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约有750人。华人华侨有约10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

政治

领导机构
澄联村党支部委员会
澄联村村民委员会

经济

改革开放前,澄联村生产经营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薯类、玉米、黄豆,养猪、养鸡、养鸭等。改革开放后,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珠三角务工,另有一小部分人在家务农、做建筑、製作豆腐等。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工资性收入、种植农副产品、商业经营、银行存款等。
澄联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82万元。 近年来,澄联村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及成果: 主要是组织劳务输出。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澄联村内有和谐乐园、文化广场等村民活动场所,村委办公楼有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设有农家书屋,藏书约3000册。

教育事业

澄联村与浮东村共设一间国小校名叫浮东国小,学校位于澄联村内,学校设一年级至六年级教学班,其中幼稚园设在浮东国小校园内。

医疗卫生

澄联村内设有澄联村卫生站。

基础设施

澄联村公共设施较好,七十年代末年通电,九十年代初年通电话,2012年,通网路。2014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该与浮东村共设一间国小校名叫浮东国小,其中幼稚园设在浮东国小校园内。村属体育设施有篮球场和其它健身器,有和谐乐园、文化广场等村民活动场所,有罗浮铜鼓寨镇级生态公园,有农家书屋,藏书约3000册。

乡村建设

罗浮镇人民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四是重点做好澄联村“美丽乡村”的建设,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开展澄联河一河两岸工程、特色古民居“原膴隆基”保护利用、兴建罗浮铜鼓寨山顶公园等工程,起到了示範作用。”

交通

澄联村村口现有S226省道,连线S226省道的高速公路出入口有:坪洋(济广高速)、黄陂(济广高速)、兴宁西(梅河高速)。

地方特产

特色小吃

传统特色小吃有铁勺粄、煎堆、黄粄、油果等。

特色莱餚

特色莱餚有红烧肉、壤豆腐、盐焗鸡等客家传统“十二大碗菜”。

客家娘酒

客家娘酒是一种汉族传统名酒。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摆筵席宴宾客,称之为“做酒”,如子女毕业要“做毕业酒”;婚娶要“做暖轿酒”、“做完婚酒”;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酒”、满月要“做满月酒”、周岁要“做周岁酒”;老人寿辰要“做生日酒”;工匠拜师学徒要“做拜师酒”、“做出师洒”。诸此种种,显示了酒在客家人心目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不过客家人所说的酒,特指的是用糯米特製的娘酒,这种娘酒,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酿製,酿製一般由家里的女主人承担,故此称“客家娘酒”,酿製娘酒水平的高低,还是衡量一个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标準呢。

沙田柚

沙田柚(又名梅州金柚)。树势强健,1~2年枝粗壮较直立,果实梨形或葫芦形,单果重500~1500克,果肉脆嫩爽口,白色或虾肉色,风味浓甜,品质上等。果实可食率为40~60%,果汁含量30~40%,每100毫升含总酸量0.3~0.6克、维生素c100~200毫克。果实10月上旬~11月中旬成熟。 沙田柚的类型颇多,栽培的类型多用软枝和硬枝两个类型。 软枝型果实较小,梨形,果汁较多,品质优。该类型成熟期较早,丰产稳产。 硬枝型果实较大,葫芦形,果汁较少完善,丰产,但较易出现大小年结果。

高山茶油

高山茶油是从油茶树种子中获得的,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每亩每年产茶果约200斤。

风景名胜

原膴隆基

原膴隆基,几百年历史刘氏家族特色古民居——原膴隆基客家围龙屋。据资料,原膴隆基建成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刘氏居元公开基建立,由于屋宇工程浩大,困难重重,奠基乃至竣工历时近20个春秋!

罗浮铜鼓寨

罗浮铜鼓寨,罗浮铜鼓寨森林公园位于罗浮镇澄联村,距离罗浮圩镇2公里,占地面积约为920亩。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罗浮镇练优下村和澄联山脊交界处。罗浮铜鼓寨,是罗浮人民镇府新开发的山顶公园,是罗浮人民新的休闲登山公园,是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森林公园。是罗浮人民空闲时间的好去处,而且是免费的。

聚福寺

聚福寺,位于罗浮铜鼓寨山顶。

白沙宫

白沙宫,建于清朝,供奉神灵为观音娘娘。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观音娘娘赏灯,六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当地居民一年中有5次参与宗教或民间祭神活动,具体时间为农曆正月十三、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
澄联村的代表性碑刻有木刻《南海院》,立于300多年历史年,现存于白沙宫观音寺。

社观爷庙

社观爷庙,供奉神灵为社观爷爷。当地居民一年中有4次参与祭神活动,具体时间为二月初二、六月初六、九月初九、十月初二。

历史文化

人文环境

客家,是历史上从黄河流域渐次南迁,后大部分聚居于闽、粤、赣边境,操客家语,有着相似民俗文化的一支汉族民系。兴宁市罗浮镇现境域,古为百越诸族居地。秦汉以降,中原汉族渐次南迁,与当地原居民融合。千百年来,客家先民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繁衍生息,在客居地的漫长岁月里,将中原文化与岭南古文化熔于一炉,形成具有兴宁罗浮特色的客家文化,融铸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精神。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着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澄联村现存客家民居有原膴隆基、元善第、桐公第、起潜第等。
澄联村最具代表性民居为澄联村刘屋“原膴隆基”,建成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占地面积约6800平方米,屋内为砖木结构,有九天十八井,滴水8.8米,禾坪1亩,水塘1.8亩。原膴隆基是刘氏由闽入粤始祖开七公的第十五世孙刘居元建造。为典型的客家围龙屋,设计合理,结构精良,三栋四横一围龙,八柱落地,九厅十八井,滴水高度约8米,门坪长40米,宽12米。门坪外墙外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塘与半月形围龙屋形成一个硕大的圆形。2009年,澄联运村刘屋“原膴隆基”被兴宁市政府授予特色古民居称号。此屋保存现状基本完好,同时也作为本村刘氏宗祠使用。

历史事件

澄联村主要历史事件有:
1949年8月,粤赣闽边纵队第一支队第六团驻扎在本村原膴隆基。
1998年,兴建水口水电站。
2000年,新建浮东国小教学楼(创办于1935年)和兴建澄联村委办公楼。
2012年,全村兴建水渠4500米和兴建乌石背水泥桥。
2013年,开通铜鼓寨上山公路1.2公里和接通牛子桥至省道的路基。
2015年,罗浮铜鼓寨被列为罗浮镇镇级生态公园、兴建山顶平安亭和聚福寺。

着名人物

刘居元,1673年(清朝康熙十二年)出生,澄联村建村始祖,是入粤刘氏第十四世祖同昭长子。被清廷授予“庚午科考授州同”,为六品文官;而立之年后选址铜鼓寨山脚开基建屋,名为“原膴隆基”。生有4子,孙20个,曾孙79个,后裔人才辈出,文武双举,有武举人刘振建,文举人刘春林。民国时期,有刘师佑和刘超寰为兴宁一中校长;有法国留学博士刘葆寰;有少将刘圃耘,校官刘辅仁,营长刘佑寰、刘清华都是抗日英雄。
肖水凤,卒于1931年8月,革命烈士。1927年5月入伍,1928年入党,大信边区红军第七连任班长,于1931年8月在江西省寻乌县荒塘肚伯公坳开会时遭围捕时壮烈牺牲。1950年12月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邬添贵,卒于1950年10月,革命烈士。新疆某部队通讯兵,1950年10月在一次平叛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24岁,1951年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刘云昌,1977年卒,野战医院副团级干部。参加抗美援越战争。

荣誉

澄联村于2006年12月,被梅州市爱国卫生委员会机构评为梅州市卫生村;2011年12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机构评为文明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