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激情(爱丽丝·门罗创作的短篇小说)

激情(爱丽丝·门罗创作的短篇小说)

激情(爱丽丝·门罗创作的短篇小说)

《激情》故事人物格雷斯,3岁时母亲逝世、父亲移居外地并另行建立起了家庭。格雷斯由舅公舅婆抚养带大,她几乎学完了义务教育的所有课程。格雷斯的舅公以编织藤椅为生,他教会了格雷斯生活的手艺。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激情》
  • 外文名称:passion
  • 创作年代:2004年
  • 作品出处:《逃离》
  • 文学体裁:小说
  • 作者:艾丽斯·芒罗

内容介绍

《激情》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格雷斯二十岁时发生的故事。当时,她在渥太华的一家旅店当夏季女招待,认识了还是客人的莫里,并跟莫里恋爱,也见到了莫里的父母,喜欢上了莫里的母亲特拉弗斯太太。两人到了谈婚论嫁时,格雷斯却在感恩节聚餐那天见到了莫里的哥哥尼尔,尼尔带她去医院医治划破的脚趾,随后两人私奔了一天;夜里,尼尔送格雷斯回旅店,回去的路上开车撞到桥墩上自杀了。
高中毕业生格蕾丝的未来命运,很可能就是做徒耗芳香的花。
她求学若渴、成绩出色,甚至还自学了几门很难的课程并通过了考试。她本打算再自学三门外语,通过考试,却遭到校长的反对。后者认为,格蕾丝反正没可能上大学,不必浪费时间、精力学这幺多用不着的东西。
格蕾丝从小父母双亡,由家境贫寒,靠编藤椅为生的舅公扶养。而舅公一心要她继承编藤椅的行当。不久,她的命运似乎有了转机——小镇上一位又高又帅的男青年喜欢上了她。他就是特拉弗斯太太的儿子莫利。莫利家称不上富有,但比格蕾丝的家境强多了。而且,他对她的爱颇为认真,很快就邀她去见自己的父母。
格蕾丝对精神独立、喜爱阅读的特拉弗斯太太一见倾心。后者也比其子更理解格蕾丝。
那时,格蕾丝在一家旅馆的餐厅打工。特拉弗斯太太知道格蕾丝每周三上午空闲,就接她来自己家读书,在送她回旅馆的路上,又和她讨论所读的书。
特拉弗斯太太和格蕾丝谈起《安娜·卡列尼娜》,说自己年轻时同情吉提(其心上人爱上了别人),中年时同情安娜(为失去爱情自杀),老年时同情杜丽(一生为孩子操劳)。
这段议论,与小说故事密切相关。特拉弗斯太太的前夫系自杀而死,而她和前夫所生的儿子尼尔,在故事结尾时也自杀身亡。
格蕾丝则不愿像杜丽那样,做婚后就把自己完全奉献给孩子的女人。而才情出色的安娜·卡列尼娜,也可谓是一株徒耗芳香的花。
特拉弗斯太太的议论,暗示人的思想会随年龄而变化。所以,人在年轻时,不能随遇而安,不考虑自己将来可能会产生的感受和境遇。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激情”和顿悟,格蕾丝可能也就随遇而安,接受莫利为她安排的未来生活了。
莫利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同时还做修路的工作。他计画,毕业后当上修路工程师,就和格蕾丝结婚。
因为工作地点经常会变动,格蕾丝也会随他到各地週游。格蕾丝对“旅游”的生活感到几分兴奋,可又觉得那种生活不真实,像编藤椅一样不真实。可见,莫利为她安排的生活,也不是她真心想要的生活。

创作背景

《激情》这篇小说的核心故事,并不是格蕾丝与未婚夫的哥哥之间发生的不同寻常的“激情”,而是她与未婚夫的母亲特拉弗斯太太之间的深刻交往。而后者引用的《墓畔輓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中的诗句,则是整个故事的关键。

作品目录

编辑
第一章 皇帝
第二章 黑桃皇后
第三章 零度寒天
第四章 岩石

作品鉴赏

格雷斯是由她的舅舅舅妈带大的,严格地说应该是舅公舅婆。她母亲在她三岁时就去世了,她父亲移居去了萨斯喀彻温,另行建立起了家庭。带她大的那对老夫老妻对她很好,甚至很以她为骄傲,只是弄不大清楚应该怎幺管她,因为他们不善于与别人交流。
格雷斯的求学经历、到旅店做夏季女招待的原因、特拉弗斯家的日常生活,以及格雷斯如何在特拉弗斯家度过等等,都是作者型叙述声音向读者一一道来。
作者型叙述声音运用得最为充分的是故事的中间部分,因为中间部分着重叙述情节和介绍人物。通过作者型叙事声音,读者得知,特拉弗斯家的小儿子莫里在旅店里认识了夏季来这儿打工的女招待格雷斯,邀请她出去走走,几次约会之后,莫里爱上了这个“在思想和心灵上都是既成熟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格雷斯。
莫里把格雷斯带到家里去,格雷斯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特拉弗斯太太。她和太太有着同样的爱好:文学。儘管每次格雷斯到特拉弗斯家来应该跟莫里呆在一起,但是她的主要兴趣在特拉弗斯太太和特家的藏书上。在特家的大部分间,她都坐在起居室读书,之后,特拉弗斯太太会分享她自己的读书感想。跟特拉弗斯太太建立起来的这根情感纽带将成为日后对格雷斯道德素质的一块试金石,也是格雷斯关于自身存在困惑的原因之一。

作品特色

全文主要用了作者型叙事声音,以此来交代故事背景和进程,勾勒人物形象。开篇就是:“……格雷斯曾上渥太华峡谷去寻找特拉弗斯家的避暑别墅。她已有多年未上这个地区来了,……”全知叙述者交代出了故事的主人公。在介绍莫里的父母亲时,更是使用了外显的作者型叙述声音。
作者型叙述声音很好地向读者提供人物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在描述有关主人公格雷斯的情况时,也是如此。
门罗生于加拿大西部安大略的小镇,这里湖光秀美,却也民风保守。小镇生活成为门罗小说世界最为重要的背景,成为她许多故事展开的地方。
浓缩、精緻,对节奏和气氛的精确把握,对人物心理的準确拿捏,强烈的情绪与情感,对人生中无处不在的矛盾、困境、冲突的关注,对偶然性的偏爱——这些构成了门罗小说的特色。诺贝尔评审会称,“门罗以精緻的讲故事方式着称,清晰与心理现实主义是其写作特色。”

作者介绍

对女性情感世界的探索
门罗写的大部分是女人的故事。
早期创作中,是一些刚刚进入家庭生活的女孩子,为爱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恼;
到后期,则是在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中挣扎的女性,但她们都有着欲望和遗憾,有着强大和软弱之处。
而门罗所有小说的主题,几乎可为其2001年出版的小说集标题概括,那就是:憎恨、友谊、求爱、爱情、婚姻。
这种女性的欲望和遗憾,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人物环境与追求的落差与冲突,而这种冲突在门罗本人身上也可以找到。
出生于一个非文学化的家庭,以及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薄弱的小镇,门罗只能将自己文学热情小心地隐藏起来,如同一种隐秘的激情。
这种隐秘而狂热的激情也成为门罗许多小说的主题,它们成为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中隐匿的暗流,因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一触即发,推动故事朝向惊人的方向发展,揭示出关于人生真相的顿悟。
在2004年出版的小说集《逃离》中,门罗就以《激情》为题写下了一篇短篇小说,这个关于突如其来的“激情”与顿悟的故事以其表达形式上获得了2006年的欧·享利短篇小说奖。
在1971年出版的小说《女孩与女人们的生活》中,门罗笔下的叙事人写道:“我追求的是光荣……我像一个流亡者或间谍一样走在街上。”
短篇小说的收穫与遗憾
门罗以创作短篇小说见长,此次获得诺奖也是因为其短篇小说写作的突出成就。
门罗曾透露自己为何选择短篇小说这样的写作形式,她说:“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幺’,而是发生的方式。稍长的短篇小说对我最为合适。”
然而,门罗曾对《巴黎评论》的记者透露,自己曾经非常害怕自己留下的只是一些短篇故事,她曾认为短篇小说是一些只能被称为“碎片”的东西。
但在《纽约时报》的访谈中,门罗则说,能够接受自己只是写下了这些短篇小说这件事了,“我想我想要说的,在这些故事中都已经说完了。”2012年,门罗对外宣布封笔。
瑞典学院终身秘书彼得`·英格伦对发布会上的媒体说:“门罗有能力对人类做出绝好的描述。”“她写下的作品已给足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至于她要不要封笔,那是她自己的事。”而中国读者对于这位小说巨匠的阅读,才刚刚开始。

作品评价

《纽约时报》称,门罗的作品聚焦于“小镇的生存经验”,许多评论家也强调门罗作品中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几十年来,门罗以稳定的高水準小说作品为许多着名作家爱戴,并被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称为“当代契诃夫”。
和契诃夫相似的是,门罗的许多小说写的都是平凡小镇上的普通人物,书写他们的爱情、婚姻生活,以及平静的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心理与情感顿悟。
和契诃夫一样,她的作品中也没有太多戏剧化的情节,而是集中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成长。评论家GaranHolcombe认为,和契诃夫的作品一样,门罗的作品中,“重要的是顿悟性的时刻,那突如其来的领悟,那精确、微妙和深具揭示性的细节。”
艾丽斯·芒罗又译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本名为艾丽丝·安·莱德洛(Alice Ann Laidlaw),1931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门罗一生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逃离》2004年出版,夺得当年加拿大吉勒文学奖,併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图书。
2009年5月,荣获第3届布克国际文学奖。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激情(爱丽丝·门罗创作的短篇小说)
创作背景
艾丽丝·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小镇,又长期生活于荒僻宁静之地。
因为门罗在生活中经常面对根深蒂固的风俗和传统,所以,门罗于2004年她七十多岁时将渥太华城郊小镇平民的生老病死相关的严肃主题写进小说--《逃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