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浊水溪洪水
浊水溪位于中国台湾省中部南投、彰化、云林3县境内,是从东往西流入台湾海峡的一条河流,全长186.6 千米,流域面积3 157 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55,平均年径流量60.9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 63亿吨。河水含沙量大,终年浑浊,颜色灰暗,故称浊水溪.该河发源于台湾中央山脉合欢山南麓,西南流经雾社、卓社等村镇,沿途接纳万大、十社、丹大、郡大诸山溪,至合流坪后,折往西流,经集集、二水,又有陈有兰溪和清水溪汇入。二水镇以下进入平原区,河道宽阔,中间有许多沙洲,大体分为两股水流,北股仍称浊水溪,南股则袭夺西螺溪入海(见图)。二水镇南的铁路桥以东为浊水溪上游,以西为其下游。上游流域面积占全流域90%,下游北侧的麦屿溪和南侧的虎尾溪汛期可分泄浊水溪部分洪水入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浊水溪洪水
- 外文名:Zhuoshuixi River flood
降雨特性
台湾省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只有冬夏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北部受大陆气团前锋作用,气候潮湿、寒冷,南部气候乾燥;5~9月,海洋性暖流气团占统治地位,雷暴雨和颱风频繁。浊水溪流域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达2458.9mm,从西往东、自南至北、从平原到山区逐渐增大,上游合欢山地区超过3500mm,下游平原区为1500~2000mm,约80%的降雨量集中在6~8月。1897~1970年共有271次颱风掠过或擦过该流域,平均每年3.67次,其中的56%发生在7、8月两月。
洪水特性
浊水溪洪水以颱风暴雨为主要成因,暴雨覆盖全流域,导致乾支流同时发生洪水。由于山区河流坡陡流急,洪水涨落迅速,洪水峰值大而历时短,一次洪水历时1~2天。虽然上游有雾社、万大等水库和日月潭调蓄洪水,但其容量较小,不能有效削减洪峰洪量。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1960年7月31日~8月1日,由太平洋悉尼颱风暴雨形成。实测1、3、24h雨量雾社站分别为49.0、146.2、441.4mm;集集站分别为98.3、264.2、621.6mm,均为实测最大记录。形成的特大洪水,集集站实测洪峰流量达10500立方米每秒。
流域内山区岩石大部分为节理多、强风化的沉积岩,当雨量强度大、河水流速大时,岩层即受到严重的侵蚀。地震作用也影响山坡稳定,加以人类活动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侵蚀。大量的推移质和悬移质泥沙随水流冲到浊水溪,平均含沙量达10.48千克每立方米,使河床不断上升,泄洪断面不断减小。据55年的资料统计,浊水溪年平均淤积增长率为0.02~0.04m,致使两岸堤防每隔一段时间即需加高一次,以维持一定的防洪能力。根据1956~1962年资料统计,每年平均入海泥沙总量达5160万t,致使海岸线不断向西延伸。
浊水溪洪水持续时间短,但破坏性大,经常破堤沖毁农田、村庄、铁路、护岸工程、公路及其他公共设施。虽然防洪工程不断加强,但洪灾损失仍越来越大。据统计,年平均损失1958~1970年间较1913—1941年间增大了6.6倍。近年来山地灾害也非常严重。1996年的贺伯颱风使南投县浊水溪支流陈有兰溪产生大规模土石流,造成27人死亡、14人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