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济南号驱逐舰(051型驱逐舰(舷号:105))

济南号驱逐舰(济南舰(051型驱逐舰(舷号:105)))

济南号驱逐舰(051型驱逐舰(舷号:105))

济南舰(051型驱逐舰(舷号:105))一般指本词条

济南号驱逐舰(英文:Jinan destoyer,舷号:105,北约代号:Luda-class,译文:旅大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中国建造的051型驱逐舰首舰。该型舰为中国自行研製的第一代飞弹驱逐舰。

该舰装备1座130毫米双管舰炮,2座37毫米双管机关炮,2座25毫米双管机关炮,并在主甲板上加装双直升机机库,可以停放2架中国产直-9反潜直升机。该舰满载排水量3670吨,由2台蒸汽轮机驱动,总功率72000马力,最大航速32节,航程2970海里。

济南号驱逐舰由大连造船厂建造,1968年12月24日开工,1970年7月30日下水,1971年12月31日服役于中国海军北海舰队。该舰完成了051型驱逐舰加装舰载机和防空飞弹系统等新技术的试验,成为051G1型驱逐舰(北约代号:旅大Ⅱ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济南号驱逐舰
  • 英文名称:Jinan Destroyer
  • 前型/级:07型驱逐舰
  • 次型/级:052型驱逐舰
  • 研製时间:1960~1971年
  • 服役时间:1971年12月
  • 国家:中国
  • 舰艇类型:飞弹驱逐舰
  • 隶属舰队:中国海军北海舰队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1953年6月,中国与苏联签订了《六四协定》(即“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根据协定中国向苏联订购4艘07型雷击舰(即中国编号07型驱逐舰)。该型舰是苏联1937年至1941年期间建造的舰队雷击舰,主要用于对敌水面舰艇作战,并担负巡逻、警戒及布雷任务。4艘舰前后分两批次于1954年、1955年抵达青岛。1954年7月,中国海军在青岛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驱逐舰大队。
07型驱逐舰鞍山号07型驱逐舰鞍山号
1957年,在多方的努力下,中国获得了部分56型驱逐舰(“科特林”型)技术设计图纸资料。与此同时,海军还成立了研究机构,开始驱逐舰研製方案的探讨工作。1959年2月,海军提出研製新型飞弹驱逐舰的构想,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产品设计院一室于当年年底完成了草图设计,在此基础上,海军科研部提出了研製飞弹驱逐舰的战术技术要求,明确研製工作分三步走:
1、利用苏联转让的56型技术设计舰体为基础,加装飞弹发射装置,总布置作适当修改;
2、将现役07型舰艘两门主炮、后鱼雷发射装置1座拆除,改装飞弹发射装置进行发射试验,以取得经验;
3、在第一、二步研製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研製新型飞弹驱逐舰。
1960年,中国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困难,驱逐舰的研製未能列入计画。后来中国海军徵得解放军总参谋部同意,在国家财力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于1962年拨出800万元经费用于驱逐舰关键配套设备的仿製。到1965年底,各项仿製设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为1966年驱逐舰正式上马奠定了基础。

研製历程

第一代济南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的战火硝烟中俘获,原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海军在上海从日军接收的一艘海防舰,1950年3月命名为济南舰,1975年10月作为靶船被击沉。
济南号驱逐舰(原舷号223)济南号驱逐舰(原舷号223)
第二代济南舰是中国自行设计製造的051型驱逐舰首舰,1971年12月入列。2007年11月退役后陈列于青岛海军博物馆,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登临该舰视察,该舰为中国建造大型水面战舰奠定了基础,先后完成了1400多项装备试验,被誉为“海军装备试验的开路先锋”,并荣立集体一等功。
60年代中期,中国为适应洲际飞弹全程试验海上护航、警戒的需要,中央军委批准自行研製第一代飞弹驱逐舰,由七院七零一所承担总体设计任务,选定了舰的总体方案,其标準排水量为3000余吨,採用高参数、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主要武器装备有两座三联装舰一舰飞弹发射装置及飞弹武器系统,双130毫米、双57毫米等多种口径火炮组成的武器系统,两座12管火箭式深水炸弹武器系统;配置了声纳、雷达、通信、导航等观通设备以及指挥控制系统等。
1960年初,中国产飞弹驱逐舰的设计方案刚刚提出时,恰逢中苏关係恶化和三年自然灾害,中国海军只能以“四大件”(主机、主炮、钢材、飞弹)先行研製的方式,开始研发。
1967年6月,国家计委、国防土办、国防科委审查、批准了第一代飞弹驱逐舰的总体技术设计方案,随即全面展开了总体施工设计和设备研製。1968年,首舰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22个省、市,10多个工业部所属的工厂和研究所承担所需的732项材料,1240项配套设备,其中包括110余项新研製设备的研製任务。六机部701所、713所、七机部三院为了解决飞弹上舰问题进行了多次可行性论证。
济南号驱逐舰济南号驱逐舰
1968年12月,研究、设计部门又会同大连造船厂在现役驱逐舰上临时加装上游-1反舰飞弹。根据海军的要求和通过多种方案的对比、优选,最终确定了“品字形”、三联装、直接吊装飞弹的方案。同时打破了当时流行的发射装置与飞弹装填装置分开设定的方式,选定了结构紧凑,占据面积小,操作方便,装弹时间短的设计方案。
大连造船厂建成的051型首制舰(即后来命名的105济南号驱逐舰)1971年12月31日,正式交付海军部队,时任舰长刘长庚。1973年9月,首舰在海军试验基地进行飞弹飞行试验,单射、齐射均获得成功。70年代中期,由海军、六机部主持,对飞弹驱逐舰的飞弹发射装置进行了设计鉴定。随后,又按海军的要求对发射装置迸一步改迸,改善了飞弹贮存的环境与操作使用条件,并提高其在中、高海情下的适航性和抗核爆炸能力。
第一代驱逐舰济南号由七院701所承担总体设计任务,李复礼、潘镜芙等主持设计工作。在海军的组织下,经多次论证后选定的总体方案为正常排水量为3000多吨、採用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高干舷平甲板型,此舰型也就是后来的051型驱逐舰。

列装入役

研製历程整整11年后,1971年12月31日,051型首制舰105舰正式交付海军,1986年12月被命名济南舰。
1979年8月2日邓小平视察济南号105驱逐舰1979年8月2日邓小平视察济南号105驱逐舰
105济南号驱逐舰,由大连造船厂製造,1968年12月24日开工建造,1970年7月30日下水,1971年12月31日服役,为中国自行研製的第一代飞弹驱逐舰的首舰。后来该舰又完成了051型驱逐舰加装舰载机和防空飞弹系统等新技术的试验。1983年1月15日,中国中央军委为济南舰记集体一等功。
2007年11月13日正式退役。

改进改装

1987年105济南舰拆除了后甲板1座76式58倍口径130毫米双管舰炮,2座67式37毫米双管舰炮,2座61式25毫米双管舰炮,并在主甲板上加装了一层甲板,安装了一座长17米、宽10.5米、高5.5米的双直升机机库,可以停放2架中国产直-9反潜直升机,机库后设有长25米、宽12.8米的飞行甲板,飞行甲板上装有从法国引进的“鱼叉”直升机助降系统,并增设航空燃料舱,油料泵舱,洗涤水舱,空地勤人员舱室等设施,以保证直-9反潜直升机的安全起降,加强了该舰的反潜能力。
济南号驱逐舰改装前后对比侧视图济南号驱逐舰改装前后对比侧视图
经过改装济南号由原来的旅大Ⅰ级舰转换为旅大Ⅱ级舰,济南号是旅大级飞弹驱逐舰中仅有能够搭载直升机的军舰。
济南舰改装中,从国外进口的4项系统:一是直升机和“鱼叉”助降系统;二是甲板上的格栅;三是灯光着舰助降系统;四是归航引导系统。由于这些设备当时国内不具备生产条件,只能进口应急。以助降格栅为例,看起来技术含量低的助降格栅实际上涉及到了合金钢件及其精密加工的技术,当时技术人员在国内找了很多家钢厂,都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只能暂时先从国外进口锻件,国内加工。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济南号驱逐舰作为051型驱逐舰首舰,是中国海军布局最为紧凑的驱逐舰,继承苏联“科特林”级驱逐舰设计。在对“科特林”级的少量改进和变更,使得”旅大”级的设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完成,并很快建造投入服役。20世纪70年代苏联和美国海军驱逐舰经常在中国大陆领海线外活动,“旅大”级驱逐舰凭藉大射程的飞弹武器,可以在远处对其进行跟蹤和监视。在离大陆海岸线600千米範围内近海作战的驱逐舰,由于受到岸基航空兵支持,并不强调舰载防空武器系统,所以051型驱逐舰初期没有装备强有力的舰空防御系统。
济南号驱逐舰济南号驱逐舰

动力系统

济南号驱逐舰装备两台大功率蒸汽涡轮机,4台锅炉,18台蒸汽辅机和27台电动辅机,组成了军舰的推进系统。要在狭窄的机舱空间内紧凑合理地布置好这些机械设备,开始设计的风道迸风阻力太大,两台涡轮鼓风机安装得太近,致使锅炉供风量不足,20只油头不能充分燃烧。因此,济南舰试航时,主机的最大转速达不到额定值,影响了航速。为解决这一问题七零一所在中华造船厂、杭州汽轮机厂协作下,製成几种不同类型的风道模型,从试验着手进行阻力分析,改迸导流帽线型和风机间距离,採取减少涡流损失等措施,解决了两颱风机的抢风现象,使锅炉全部油头都能完全燃烧,该舰的航速也达到了设计指标。
济南号驱逐舰济南号驱逐舰

武器系统

反舰飞弹
济南号驱逐舰上的飞弹发射装置为中国自行研製。1959年服役的苏联海军58型“肯达”级轻型巡洋舰安装了旋转仰俯飞弹发射装置,不过这种装置是用于发射“柚子”远程反舰飞弹,无论尺寸和布置方式,都不适合满载排水量只有3670吨的“旅大”级,即便在苏联海军5800吨的“肯达”级巡洋舰上也造成了稳性降低的问题。“旅大”级在相当于“科特林”级驱逐舰布置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的位置布置飞弹发射装置,虽然“海鹰”1号飞弹尺寸大,但长度小于533毫米的热动力直航鱼雷。通过品字型布置3发飞弹的方式,解决了飞弹翼展占据横向空间过大造成布置多发飞弹的困难。“旅大”级驱逐舰的飞弹发射箱内部定向器,电缆布置等都与60年代初期的中国海军的021型飞弹艇相同,这样降低设计风险、技术可行。
吊装海鹰-1反舰飞弹吊装海鹰-1反舰飞弹
主炮系统
济南号驱逐舰的舰炮口径和布置方案仿照“科特林”级。中国设计“旅大”级时,在66型海岸炮基础上加以改进是较为稳妥的方案。但是中国没有能够安装在炮塔上的小型炮瞄雷达,最终对海和对空解决办法是由炮塔右侧的光学矢量瞄準装置进行瞄準,而对海面目标射击则由舰桥上的343型校射雷达和光学指挥仪控制炮塔随动射击,与此同时补充研製了火炮稳定系统和扬弹系统。1976年这种由海岸炮改装发展而来的舰炮才最终定型为76式,并已经在“旅大”级驱逐舰上使用了5年以上。
051型驱逐舰舰炮051型驱逐舰舰炮
防空火炮
济南号驱逐舰的防空火炮,改装了61式自动双联装37毫米和61式双联装25毫米舰炮。中国海军的设计指导思想也没有脱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模式,採用密集的高射炮火力拦截目标的战法,同时能够兼顾对海面目标的打击。在与国民党海军舰艇的海战中,小口逕自动炮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战绩。“旅大”级驱逐舰的前后加班室和后舰桥两侧平台上各装有1门37毫米自动高射炮,这样能够在驱逐舰各个方向都至少有一座双37炮杀伤区,两舷能够由3门双37毫米炮的构成相互重叠杀伤区。4门双25毫米自动炮布置在前舰桥两侧,能够增强两舷的防空火力密度。双37毫米自动炮有雷达和指挥仪控制,而双25毫米自动炮只有耳机语音通话,需要炮手人工操纵火炮,用游丝瞄準具自行估计提前量开火。
61式双25毫米机关炮61式双25毫米机关炮
舰载飞机
1986年8月,为了验证舰载直升机的搭载和使用,105“济南”舰作为试验平台接受了加装直升飞机系统的改装,在大连造船厂结合中修实施加装直升机起降系统工程。改装内容主要是拆除了舰尾的主、副炮,深弹发射器等设备,加装了直升机起降甲板、各种助降设备以及机库、航空油料舱,油料泵仓,洗涤水仓等设施,并增加了空、地勤人员舱室。1987年7月21日在大连红旗造船厂进行的改装工程完工,1987年12月24日105舰首次直升机着舰试验成功,成为中国海军第一艘装备直升机的驱逐舰。当时引进法国技术研製的舰载作战指挥系统安装在105舰上进行装载实验,还曾经短时间内在直升机起降甲板加装海红旗-7飞弹发射器(试验用途)。105济南号驱逐舰改装后,可搭载两架“直九”反潜直升机,成为051G1型,北约将该舰列为旅大Ⅱ级舰。
105号济南舰上中国直-9(Z-9)舰载直升机105号济南舰上中国直-9(Z-9)舰载直升机

舰电系统

济南号驱逐舰配备远程对空警戒雷达。“旅大”级最早配备的远程对空警戒雷达是高空作用距离达380千米以上的515型UHF波段雷达,该波段能够沿海面伸延到水天线以外一段距离,因此对超低空目标探测距离也较微波波段雷达稍远,对50米高度飞行的低空目标作用距离可达60千米,但是515雷达的距离误差较大。通常远程对空警戒雷达转速为每分钟6至12圈,数据刷新率不满足对60千米内高速超低空目标的警戒要求,容易造成2次接触间隔时间内目标突入距离大的危险情况,因此驱逐舰通常要同时配备转速高达每分钟12~24转的对海和低空近程搜寻雷达,补充水天线通视範围内的快速搜寻。“旅大”级驱逐舰上安装354型雷达作为对海和对低空目标警戒手段。
61式双37毫米机关炮61式双37毫米机关炮
舰上的515雷达和354雷达都是只能探测目标方位和进行测距的二坐标雷达,不能提供目标高度参数。对于拦截超低空目标来说,“旅大”级驱逐舰主要靠光学射击指挥仪和342炮瞄雷达完成对目标的俯仰搜寻。

性能参数级

051型驱逐舰首舰济南号参考数据:
开工时间
1968.12.24
下水时间
1970.07.30
服役时间
1971.12.31
退役时间
2007.11.13
建造单位
大连造船厂
标準排水量
3250吨
满载排水量
3670吨
舰长
132米
舰宽
12.8米
吃水
4.6米
主动力
2台蒸汽轮机,功率72000马力;双轴推进
最高航速
32节
续航力
2970海里/18节
船员人数
280名(其中军官45名)
武器系统
2座76式双联装130毫米/58倍口径舰炮(射程29公里,射速17发/分钟)(1987年拆除舰尾处1座);
3座67式双联装37毫米半自动炮(射高8.5千米,射速180发/分钟)(1987年拆除2座);
4座61式双联装25毫米炮(射高3公里,射速270发/分钟)(1987年拆除舰尾处2座);
2座三联装"海鹰-2"(HY-2)反舰飞弹(射程95公里);
2座FQF2500(65式)12管反潜火箭深弹发射装置;
2/4座BMB-2深弹发射装置;
38枚水雷;
电子系统
1部“眼罩”354对空搜寻雷达;
1部“细网”对海/对低空搜寻雷达;
1部“网眼”远程对空警戒雷达;
1部“海王星”导航雷达;
1部黄蜂头(Wasp Head又称"WokWon")343火控雷达(用于130毫米舰炮);
1部方结352火控雷达(用于HY-2反舰飞弹);
高桿(High Pole)A敌我识别装置;
ZKJ-4作战控制指挥系统;
舰载机
2架国产直-9(Z-9C)反潜直升机

服役动态

探索试验

济南号驱逐舰服役38年间,先后完成了飞弹、火炮等多种武器系统及舰载机系统、作战指挥系统等1400多项装备试验,航迹遍布渤海、黄海和东海,圆满完成了1000多项新装备试验任务,获得300多万个宝贵数据,为中国海军主战舰的改进、定型、生产作出重大贡献。
济南号驱逐舰济南号驱逐舰
1983年,中央军委为105舰记集体一等功。

受阅荣誉

1995年10月,在海军“神威-95”大演习中接受了中国中央军委领导的检阅。
图片中的105济南号驱逐舰挂满旗,迎接领导视察。(满旗是将46面海军通信旗,按两面方旗一面尖旗的顺序排列,悬挂在从舰首旗桿,经桅桿横桁至舰尾旗桿上。满旗只在重大节日、庆典、阅兵、迎接党、国家、政府、军队领导人及欢迎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领导人时悬挂。)
济南号驱逐舰挂满旗济南号驱逐舰挂满旗
作为第一艘国产驱逐舰,济南号舰备受中国党和国家领导重视,邓小平、叶剑英、李德生、朱德、王震、肖劲光、张爱萍、刘华清、赵南起等先后视察检阅济南舰。1979年8月视察时济南舰,邓小平挥笔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
2006年3月,在国防科工委发起的“中国十大名船”评比活动中,“济南舰”名列军船之首。
济南号驱逐舰于2007年11月13日在青岛退役,2008年1月31日从海军基地拖到青岛海军博物馆,永久停靠在青岛海军博物馆展出。

总体评价

济南号驱逐舰(舷号:105)的建成服役,实现了中国驱逐舰从仿製到自行研製的跨越,在中国驱逐舰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济南号驱逐舰济南号驱逐舰
以济南舰为首的051型驱逐舰在20多年的研製、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包括051基本型、051D型、051Z、051G等型号共17艘战舰的驱逐舰家族,成为那个年代中国水面舰艇的中坚力量。
济南舰先后完成了飞弹、火炮等多种武器系统及舰载机系统、作战指挥系统等试验,荣立集体一等功。它还多次执行太平洋远航、南沙战斗巡逻、军事演习等重大战备训练任务,接待过朝鲜、高棉等十余个国家高级军事代表团的访问。
以105济南舰为首的051型驱逐舰在20多年的研製、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包括051基本型、051D型、051Z、051G等型号共17艘战舰的驱逐舰家族,成为那个年代中国水面舰艇的中坚力量。
济南舰也是一款受制于时代的有着明显缺陷的战舰。比如,缺少现代防空、反潜的火力;没有完善的空调设备和“三防”系统;舰的长宽比过大(超过12),影响适航性和机动性;居住性不够好,机舱温度太高,没有餐厅,只能蹲在甲板上吃饭;水舱较小,全舰只有前后两个洗漱间等等。
即使与国外20世纪80年代初期设计、建造的驱护舰相比(如美国“佩里”级护卫舰、“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法国“乔治·莱格”级驱逐舰、义大利“大胆”级驱逐舰、“西北风”级护卫舰、日本“初雪”级驱逐舰等),在各方面性能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防空、反潜、电子战及自动化水平等方面难以满足现代海上作战的需求,其较为单一的作战功能和用途不仅完全脱离现代驱逐舰设计理念,同时还严重製约了中国海军作战能力的提高。
总体而言,济南号为首舰的051型驱逐舰可以认为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设计思想和70~80年代工业水平的一个缩影,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是当时特定时期国内整个工业设计、研製、生产水平薄弱的体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