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火成岩相

火成岩相

火成岩相

火成岩相(igneous facies)是指岩石特点与主岩体中的典型岩石有所不同的一个火成岩单元,即为形成时的地质环境及其对应的岩石和岩体特徵的总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火成岩相
  • 外文名:igneous facies
  • 分类:侵入岩相与火山岩相
  • 影响因素:岩浆的成分和粘度、所处深度等
  • 侵入岩相:浅成相、中深成相、深成相
  • 火山岩相:陆相、海相等

简介

火成岩相(igneous facies)表示火成岩由于形成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岩石和岩体的外貌特徵相互关係的综合,可分为侵入岩相与火山岩相。
其中,侵入岩相(intrasive facies),可进一步分为浅成相(hypabyssal facies)、中深成相(meso-plutonic facies)和深成相(plutonic facies)。而火山岩相(volcanic facies)可进一步分为海相和陆相火山岩。

侵入岩相

岩体的侵位深度不同,就会影响到岩浆冷凝结晶的条件,所形成的岩石也有不同特徵。因此,按照侵入岩的侵位深度,可将侵入岩划分为浅成相、中深成相和深成相三个相。其中,浅成相的岩石相当于浅成岩,中深成相和深成相的岩石属于深成岩。

浅成相

侵位深度为0-5km,侵入体规模较小,常见岩墙、岩床、岩盖、小岩株、隐爆角砾岩体等,岩体中可以发现晶洞构造,边部具冷凝边,与围岩多呈不协调接触。
岩体具细粒、隐晶质结构及斑状结构,斑晶可具熔蚀或暗化边结构。矿物常保存了高温条件下的结构状态,斜长石环带发育,常见高温石英斑晶,出现易变辉石等。
岩体接触变质较弱,有时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蚀变,浅成相小型侵入体常与金属矿产有关,尤其是隐爆角砾岩体,是很好的容矿岩体。
有些岩体由边缘向中心可分为边缘相、过渡相和中心相。
浅成岩株浅成岩株

中深成相

侵入深度为5-15km,多属较大的侵入体,如岩株、岩基、岩盆等,也有岩盖、岩墙等小型侵入体。
岩石具中粒、中粗粒结构、似斑状结构,岩体组成一般不均匀,矿物内部的结构状态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得到调整,如斜长石环带不发育,石英为他形的低温石英。
接触变质带较宽,有时有云英岩化带,常见硅卡岩带,在接触带可形成各种接触变质和高温汽成热液矿床。
中深成花岗岩中深成花岗岩

深成相

侵入深度大于15km。岩体较大,岩体走向与区域构造线理方向一致,围岩为区域变质的结晶片岩、片麻岩类,岩体主要为花岗岩类。
岩体常为片麻状构造,交代结构十分发育。斜长石无环带。岩体无冷凝边,围岩无接触变质带,与围岩多为逐渐过渡关係。

火山岩相

火山岩的特徵与火山喷发环境、火山的喷发方式、火山产物的堆积环境、火山碎屑物的搬运方式、火山岩在火山机构中的位置等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火山岩的岩相。依据火山岩时产于海底还是陆上,可划分为海相和陆相火山岩。
根据火山岩及相关岩石的产出部位、喷发和就位方式,可进一步划分为溢流相、爆发相、侵出相、火山通道相(火山颈)、次火山相、火山沉积相等。
火山岩相划分火山岩相划分

陆相火山岩

陆相熔岩成分变化大(基性-酸性岩皆有),常见红色氧化顶,柱状节理髮育。在陆相的河湖环境中,熔岩遇流水冷却,也能形成枕状熔岩。中性岩多为紫、红、黑、灰色,中酸性多为浅黄色、浅黄白色,熔岩常发育红顶绿底,气孔、杏仁构造发育。
陆相火山岩与下伏地层常呈喷发不整合接触,风化壳发育,与陆相动植物化石及陆相沉积岩共生。陆相火山碎屑岩在水平方向上粒度变化显着,常见火山弹、火山泥球、熔结凝灰岩、泥流角砾岩,而在垂直方向上碎屑粒度一般无分选,无明显的粒度变化,因而,不发育由于碎屑颗粒大小逐渐变化而显示的粒序层理。
陆相火山碎屑岩陆相火山碎屑岩

海相火山岩

海相熔岩成分变化小(以基性岩为主),常见枕状构造,常见熔岩遇水淬碎形成的玻屑、岩屑等。基性火山岩多为蓝、绿色,罕见的中酸性岩多为银灰、灰白色,红顶绿底构造不发育,气孔或杏仁的含量变化大。水深较大的海相火山岩中不发育气孔和杏仁构造。
海相火山岩与下伏地层间为整合接触,风化壳不发育,与海相生物化石及海相沉积岩共生。海相火山碎屑岩在垂直方向上粒度分选明显,粒序层理髮育。
海相枕状玄武岩海相枕状玄武岩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