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蓝姬鹟
灰蓝姬鹟(学名:Ficedula tricolor):体长10-13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青石蓝色鹟。雄鸟上体深灰蓝色,额淡蓝色,眼先和头侧黑色,尾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外侧尾羽基部白色,两翅暗褐色。颏、喉和上胸白色,常常形成一三角形白斑。其余下体近白,外侧基部白,胸和两胁沾褐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腰部沾棕,尾和尾上覆羽红棕色,两翅棕褐色。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较深。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多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栖于林下灌丛。除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和觅食。两翼下悬,尾不停抽动。主要以叶甲、蚂蚁、小蜂等昆虫为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的阿萨姆、中国南方、缅甸;越冬至印度支那北部。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灰蓝姬鹟
- 拉丁学名:Ficedula tricolor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目:雀形目
- 亚目:鸣禽亚目
- 科:鹟科
- 属:姬鹟属
- 种:灰蓝姬鹟
- 亚种:4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Hodgson,1845
- 英文名称:Slaty-blue Flycatcher
形态特徵
灰蓝姬鹟雄鸟头顶、前额两侧淡灰蓝色、头顶、枕、后颈、背、肩、腰以及两翅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羽缘等上体概为深灰蓝色;眼先、颊和头侧蓝黑色或黑色,两翅褐色或暗褐色,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羽缘棕色,尾上覆羽和尾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基部达尾羽一半,概为白色。下体颏、喉和腹中部白色,颏、喉白色常 形成三角形白斑,其余下体灰白沾棕,胸和两胁月时缀有褐色。
雌鸟整个上体橄榄褐色或棕褐色,腰部较棕,尾上覆羽和尾棕色或红棕色,眼圈棕黄色,眼先和头侧褐色杂棕黄色,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较棕。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褐色或暗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7.5-11克,♀6-11克;体长♂105-117毫米,♀105-130毫米;嘴峰♂8-10毫米,♀8-10毫米;翅♂54-61毫米,♀54-68毫米;尾♂50-57毫米,♀48-56毫米;跗跖♀19-22毫米,♀17-21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夏季多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有时上到海拔4000米左右林线上面的亚高山矮曲柳和灌丛,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林缘、沟谷和河岸灌丛与草丛中。
生活习性
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云南和西藏为留鸟。除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和觅食。通常活动在林下地上,繁殖地在灌丛和草丛中钻来钻去,也活动和觅食在距地不高的灌木下部枝叶间,停息时喜欢将尾垂直向背部上翘和将翅膀垂下。当受到干扰时,立刻发出“踢克-踢克”的叫声,告警叫声为ee-tick;也作快速的ee-tick-tick-tick-tick。
主要以叶甲、蚂蚁、小蜂等昆虫为食。
分布範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寮国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游蕩:斯里兰卡。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山边、岩坡、陡坎或岸边洞穴中,也在树桩、倒木或距地不高的树干下部洞穴和裂缝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构成,内垫有鬚根、细草茎和羊毛等动物毛,巢外面有时还网有蛛网。巢的大小外侧10.2厘米,内径5.8厘米,高4.3厘米,深3.0厘米。每窝通常产卵4枚,有时也产3枚,卵肉红色,微具浅红褐色细小斑点,卵的大小为15.8-16.0毫米×12.0-12.3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灰蓝姬鹟印缅亚种 | Ficedula tricolor cerviniventris | Sharpe, 1879 |
2 | 灰蓝姬鹟西南亚种 | Ficedula tricolor diversa | Vaurie, 1953 |
3 | 灰蓝姬鹟藏东亚种 | Ficedula tricolor minuta | Hume, 1872 |
4 | 灰蓝姬鹟指名亚种 | Ficedula tricolor tricolor | Hodgson, 184 |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範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