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为什幺(着名画家高小华“伤痕美术”代表作)

为什幺(着名画家高小华“伤痕美术”代表作)

为什幺(着名画家高小华“伤痕美术”代表作)

《为什幺》是着名画家高小华于1978年创作的油画,是后文革时代“伤痕美术”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入选1979年第五届全国美展,获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该画用写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文革”期间一场武斗间隙的场面。主要表现了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红卫兵们疲惫不堪,伤痕累累,他们为这场无谓的战斗付出了血的代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为什幺
  • 外文名:Why
  • 地位:后文革时代“伤痕美术”代表作
  • 派别:“伤痕美术”及“四川画派”
  • 画家:高小华
  • 创作年份:1978年
  • 收藏场馆:中国美术馆
  • 材质:布面油画
  • 尺寸:108cm×136cm

作者简介

高小华,1955年生于南京,河南桐柏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至九十年代起先后受邀于美国堪萨斯大学、重庆师範学院等多所国际国内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受邀为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及研究生导师,现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名誉院长。 “伤痕美术”及“四川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当代写实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
高小华高小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旅居美国,作品多次参加世界各地画展,并获得美国CAC艺术大展金牌奖等多个奖项。油画作品《赶火车》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主持完成《红岩启示录》、《重庆大轰炸》等艺术工程多项。高小华教授深入凉山创作的“布拖人”、“彝人系列”在全国颇有影响;油画《为什幺》、《我爱油田》同获全国美展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介绍及创作背景

油画《为什幺》“伤痕”美术时期最早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正是这幅《为什幺》,开启了“伤痕美术”的先河。作者是后文革时代“伤痕美术” 及“四川画派”的创始人着名画家高小华,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文革”期间一场武斗间隙的场面。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红卫兵们疲惫不堪,伤痕累累。他们为这场无谓的战斗付出了血的代价。画面中心的那位头缠绷带的红卫兵以一种困惑的神情直视观者,他似乎从心底发出了不仅是他,也是作者的同代人,更是全国人民的一个共同疑问:“为什幺……” 。创作《为什幺》时,尚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该作品创作于1978年,入选1979年全国美术大展并与油画《我爱油田》同获银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高小华《为什幺》1978年高小华《为什幺》1978年
“我的父母都在‘文革’中受到迫害。”高小华对记者说,少年时期,他是人人歧视的“狗崽子”,经历了苦难,他开始思考这一切是为什幺?在进川美之前,高小华就画了不少“文革”题材的草稿,因此,在进校的时候,他带着一大叠自己的手稿。1978年夏天,高小华完成了《为什幺》的素描小稿,“抱着投石问路的想法,我把小稿投给了《美术》杂誌。”《美术》杂誌并没有当即刊登,而是在1979年第七期中,在插页中试探性地发了出来。随后,性格很“横”的高小华拿着自己的小稿,找到学校,要求请假,好让自己可以全心投入创作,将其完成成一幅油画作品。“学校没有同意我的要求。”高小华说,年少气盛的他便乾脆逃课,躲在沙坪坝高滩岩的家里画画。作品完成后,高小华听说首届全国美展“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将举行。他把《为什幺》扛到了重庆市美协,往现场一扔,就悄悄溜走了。几天后,高小华收到市美协的电话,对方说好不容易才联繫上他。就这样,《为什幺》一路过关斩将,闯进了全国美展,并获得了银奖。《为什幺》从题材到表现形式,充满着对历史的反思。铅灰色的调子、厚重的笔触迥异于“文革”时期流行的美术样式“红光亮、高大全”。在川美学习期间,高小华还创作了另一幅的作品《赶火车》,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界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
高小华在创作《为什幺》高小华在创作《为什幺》
高小华说,因为自幼随父母各地飘游,走南闯北,当年的他自觉见多识广。1977年参加高考时,他就想考去北京,“无奈中央美院那年偏不招生,当命运将我送到川美时,我觉得很遗憾。然而,上了川美,我从此不再遗憾!”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