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有王子1·前度的黑暗
2014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社出版R.斯科特·巴克编着图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乌有王子1·前度的黑暗
- 装帧:平装
- 定价:56.80元
- 作者:R.斯科特·巴克
-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4
- ISBN:9787229072223
- 丛书:乌有王子
- 原作名:The Darkness That Comes Before
- 译者:王阁炜
编辑推荐
《乌有王子1:前度的黑暗》轰动欧美奇幻文坛,挑战托尔金构建的奇幻帝国,一部颠覆叛逆的反英雄传奇!
学院派作家R.斯科特·巴克呕心沥血二十年,融合《冰与火之歌》残酷与《沙丘》哲思的黑暗系巨着!
穿越重重迷雾,以无数线索构筑崭新史诗三部曲,阅读之前,没有真相!
常踞美国亚马图书逊畅销榜单前列,奇幻世界的史蒂芬·金。
《出版人周刊》“2004年度最佳书籍”重磅推荐图书。
作者介绍
R.斯科特·巴克(R.Scott Bakker)
1967年出生于加拿大,美国科幻作家协会成员,“乌有王子”系列三部曲是斯科特的处女作。2003年“乌有王子”第一卷《前度的黑暗》得以出版,甫一面市便获得了如潮好评,促使其跻身当代欧美奇幻文坛的畅销作家之列,在美国亚马逊上成为与史蒂芬·金销量比肩的作者。《出版人周刊》将该书列入“2004年度最佳书籍”的书单。
译者简介:
王阁炜
王阁炜,男,83年生人,巨蟹座,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曾参与《魔兽世界》、《激战2》等知名游戏的翻译工作;翻译科幻作品《安德的流亡》。
目录
序章 库尼乌里荒原 1
第一卷 巫师
第一章 凯里苏萨尔 34
第二章 阿提尔苏斯 58
第三章 苏拿 78
第四章 苏拿 109
第二卷 皇帝
第五章 摩门 132
第六章 君纳帝草原 163
第七章 摩门 199
第八章 摩门 228
第三卷 妓女
第九章 苏拿 258
第十章 苏拿 278
第十一章 摩门 311
第四卷 战士
第十二章 君纳帝草原 342
第十三章 赫桑塔山脉 379
第十四章 凯兰尼亚平原 418
第五卷 圣战
第十五章 摩门 444
第十六章 摩门 482
第十七章 安迪亚敏高地 519
第十八章 安迪亚敏高地 555
第十九章 摩门 583
附录 601
出场角色与阵营 602
伊尔瓦大陆各主要种族的语言及方言 607
伊尔瓦大陆 612
三海西部 614
阿凯梅安的羊皮卷 616
序言
对于奇幻爱好者来说,一直以来最头痛的莫过于要他们介绍一部或者一系列奇幻作品“讲了什幺”。试问,谁能用一段话乃至一页纸、用十分钟乃至一小时说得清《冰与火之歌》或者《魔兽世界》呢?这些野心勃勃的奇幻大作,各自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而发生在小说、游戏中的,不过是浩蕩历史中的一个片段,就连这个片段,也是由成百上千的人物堆砌而成,无论怎幺描述,都难免有管中窥豹之嫌。
于是我们在形容时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分类:我们把那种“哈利·波特”式的以青少年为主人公、以校园为背景的奇幻称为YA成长型奇幻(young-adult,“青少年”奇幻):那种单本讲述一段冒险,下一册进行另一段冒险的奇幻被归为“剑与魔法”;而在这诸多类型中,最为“霸道”的,是用若干册小说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每个分册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类超长篇小说的强悍之处在于其史诗感、丰富程度、表现力和冲击力毫无疑问是整个幻想文坛里的最强音,她是一种群像文学,不仅呈现出一个世界,还可以包纳其他的各种写作形式。《冰与火之歌》《时光之轮》乃至《回忆,悲伤与荆棘》等莫不如此。
《乌有王子(卷一):前度的黑暗》是加拿大当代着名幻想文学家R.斯科特·巴克“第二次毁灭”大系的开篇之作。斯科特·巴克生于1967年,是一个智商极高、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作家,于二十一世纪初崭露头角,其作品除“第二次毁灭”大系外,还有一些优秀的惊悚小说。
“第二次毁灭”大系围绕“第二次末世之劫”展开,分为三个三部曲,首尾连线,分别讲述了这个毁天灭地的大事件的不同阶段。其中第一个三部曲“乌有王子”系列可谓酝酿阶段,讲述了对抗末世之劫的“英雄”凯胡斯(虽然他能不能被称为英雄还有待商榷)的崛起。或者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儿子寻找父亲的故事。
“第二次毁灭”主要发生在伊尔瓦大陆,伊尔瓦大陆面积相当于地球上的一个大洲,而它只是那个世界里一整个大洲的西半部分。其以东被称为伊尔纳大陆,两片区域被雄伟的卡雅苏斯大山脉分割(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其他大洲不得而知,目前我们只知道这个世界是一个星球,星球之外有其他星球,再之外又被神灵居住的“外域”包裹)。伊尔瓦大陆起初由“奇族”统治,而后伊尔纳大陆上人类五大部落中的四个(诺斯莱人、克泰人、塞尔文迪人和萨提奥斯人)在奇族的敌人“虚族”的诱导下,于“破门之年”翻越大山脉进入伊尔瓦大陆,几乎将奇族消灭殆尽,并逐渐成为这片大陆的绝对主导。然而在此之后,这些成为主人的人类却要面对“末世之劫”的威胁……
作为系列中心舞台的伊尔瓦大陆,乃是巴克花费无数时间琢磨所得,其框架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欧美流行的游戏《龙与地下城》。巴克一度沉迷于此,并潜心研究改进,力求创造出一个自己欣赏的、成熟大气的战役设定。準确地说,它诞生于安大略湖旁斯坦利港巴克幼时居住的小房子。在巴克心目中,创造设定或者说创造世界好比完成雕塑,是把自身对文化、历史的理解,塑造成理想形态。奇幻小说中的地名,在奇幻作家心目中再清晰、再生动——比如《前度的黑暗》中着名的古都苏拿或摩门——对初读者来说也是茫然。作家的任务(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史诗奇幻的“原罪”),就是要把这些全无意义的名词,无中生有地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方面的佼佼者有《魔戒》的作者托尔金、《冰与火之歌》的作者马丁,也有“第二次毁灭”大系的斯科特·巴克。
一般而言,要达成这个从无到有的任务,可以有三条路线:第一条,是建立一个与已知世界直接一一对应的世界,盖伊·加夫里尔·凯在《提嘉娜》《阿拉桑雄狮》《天下》等作品中走的就是这条路;第二条是建立完全的架空世界,很难找到什幺直接对应,例如布兰登·桑德森的《迷雾之子》《王者之路》;第三条是大部分作家——包括巴克在内——选择的折中路线,即将多个现实世界元素的映射糅合在一起,大批事物没有直接的原型,但又能看出很多现实世界的影子,最典型的莫过于《冰与火之歌》。斯科特·巴克塑造的伊尔瓦大陆,别出心裁地摒弃了烂大街的欧洲中世纪设定,转而以希腊古典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为基本模板,并渗入了埃及文化、闪米特文化和中世纪骑士文化的成分,从长袍、长裙的衣着,酒碗式的喝酒方式,到军队的编组和统治结构,样样透出别具一格的风采。按巴克的话来说:“我要创造一个複杂的、多元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这样毁灭起来才有意思!”
在设定之外,“第二次毁灭”的故事发端于主人公“凯胡斯”。1986年,也就是巴克读大学的第一年,他突然有了一个全新的想法,即信仰体系更多的是社会内部作用的结果,而与“真相”无关,我们越虔诚,反之也越盲目,只不过无知在体系内是无形的而已。我们的整个社会建立在反覆的被教化的行为之上——例如成人应该上班,学生应该上学,如果大家不这幺做,这个社会就会崩溃——信仰体系的目的是让这些行为合理化,而不在于追求“真相”。如果有一个英雄、一个将军,他不只是武艺高强、诡计多端,更能建立一套改变他人行为方式的信仰体系,那会是怎样呢?宏大的故事由此展开。
依据这个人物,巴克为故事套上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线索。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西方基督教世界于1096一1099年间发起的战争,旨在收覆信仰穆斯林的阿拉伯帝国扩张中征服的(原属东罗马帝国)圣地勒班特以及其中的圣城耶路撒冷,由教皇乌尔班二世倡导,全欧洲的贵族和农民积极回响。圣战军在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集结,但皇帝阿历克塞一世要求所有贵族签订《条约》,将征服的土地归还东罗马帝国,双方因此僵持不下,期间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农民圣战军”单独出征,遭遇了惨败。1097年,获得皇帝的补给后,圣战军正规军大举出发,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于1099年7月18日攻陷耶路撒冷,取得了胜利。显而易见,《乌有王子(卷一):前度的黑暗》中的圣战、因里教、费恩教、纳述尔帝国、圣城西摩、乡民圣战军、皇帝瑟留斯等等都有一一对应的历史原型。但巴克又在中间加上了巫术学派、非神会、末世之劫、西斯林祭司等等丰富的元素,形成波澜壮阔的史诗。
2004年《前度的黑暗》英文版出版,由于其在奇幻文学,尤其是史诗奇幻文学领域独树一帜的里程碑意义,令斯科特·巴克声名鹊起,几乎一夜之间便跻身于加拿大第一流的幻想作家的行列,与罗伯特·索耶、盖伊·加夫里尔·凯、史蒂芬·埃里克森等人平起平坐。那一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巴克与着名作家凯在多伦多有过一次晚餐。当凯听说巴克计画打造一个八九卷的“第二次毁灭”的宏大蓝图后,便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放弃这个计画。凯列举了多卷本史诗奇幻的种种弊端,包括分支情节越来越多,随着作家热情不可避免的衰减、后续作品的质量往往也出现下滑,最麻烦的是,在若干卷的情节堆砌和写作压力累积之下,作家几乎不可能写出让读者满意的高潮,系列故事太容易虎头蛇尾、败兴而归。
“可是您想想,”巴克当时回答道,“如果我写出一个紧凑得像一本书的长系列呢!”
为了达成所吹的牛皮,巴克为自己定下了四大写作原则:
一、坚持使用最初的人物。
二、每一卷都有进步。
三、克制“不断开新地图”的冲动。
四、确保所有线索都有交代。
一句话,扎实地完成最初的写作计画。
这四大写作原则(或者针对史诗奇幻界的无数“坑王”而言,可谓四大节操原则)巴克一直遵循不悖,只是后来他自嘲地形容道,他发觉这种过于严格的自律让他成为了一个流派作家,而无法在商业价值上更上一层楼。
斯科特·巴克说,他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和托尔金的‘中土世界’具有同样深度和广度,却比后者更为客观、更为严肃的世界,他的世界要跟真实世界一样腐败、偏执和无情:写作一个担得上‘史诗’和‘奇幻’二大标籤的作品,不仅忠于‘史诗奇幻’的流派传统,还要创造出读者前所未见的阅读体验,以经文手稿般的抒情语言,描绘心理人格极度写实的角色;等到故事最终完成,要让读者感觉翻越了高山,虽然高山的全貌看不真切”。
至于这个霸道的目标是否达到,国外的广大读者显然给出了正面答案,而今重庆出版社和史诗图书便将这部精心打造的当代名着的简体中文版交给读者您来亲自评判。
屈畅
文摘
纳述尔人的号角在山脚下吹响,人马都被惊得一震。所有人都望向遮掩住峡谷的那道长山脊。奈育尔的灰马喷了喷鼻息,腾跃起来,笼头上用作装饰的皮带甩得啪啪直响。
“很快,”他低声说,用坚定的手按住战马不安分的脑袋,“很快就能开始疯狂了。”
在奈育尔的记忆中,大战前的几小时最令人无法忍受。每次发现自己能坚持下来,都让他惊讶不已。有时想到即将发生的残酷景象,他会像刚与死亡擦肩而过般呆立原地。但这样的时刻总是非常短暂,大体来看和平时没什幺区别——也许更紧张一些,有时穿插着瞬间的憎恨与恐惧——十分乏味。他不断提醒自己,疯狂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
奈育尔是自己部落中第一个爬上山脊的人。冉冉升起的太阳从两座门牙状的山头中间照来,让他们一时无法视物。过了好一阵,奈育尔才分辨出远方帝国军的战线。河岸与纳述尔筑垒营地间的空地上,步兵方阵分段排开,骑射手散布在步兵阵线之前参差的坡地上,準备袭扰任何横渡基育斯河的塞尔文迪人。就像和古老的敌人打招呼一样,纳述尔人的号角又一次鸣响,颤抖的声音穿过清晨阴冷的空气,军阵中传来雄浑的战吼,接下来是长剑击打盾牌发出战鼓般的迴响。
其他部落纷纷在山脊上集结,奈育尔手搭凉棚,端详纳述尔阵地。他们占据了河岸之外的空地,并没沿着河东岸列阵,这倒没让他惊讶,不过他猜想森努瑞特和其他人一定在手忙脚乱地改变部署。敌人阵形的厚度非同寻常,他试着想数清排数,却感觉很难集中精神。这一看似荒唐的局面沉沉地压在他身上。这怎幺可能?一个帝国怎能就这样——
他低下头,揉捏后颈,开始冗长的自责,每当想到心中那桩愧事,他总会这样。通过灵魂之眼,他又看到了齐约萨——他的父亲——黑着脸在淤泥中窒息身亡。
再抬起头,他心绪平静无波,脸上也没了表情。孔法斯。伊库雷·孔法斯才是接下来的重点,而不是奈育尔·厄·齐约萨。
一个声音在身边响起,吓了他一跳。是班努特,他亡父的兄弟。
“他们为何把军队布置在离营地这幺近的地方?”老战士清清喉咙——就像马嘶声,“我还以为他们会利用河流来挡住我们的冲锋。”
奈育尔又转过去打量帝国军,想到迫在眉睫的浴血战斗,不禁有些头晕目眩,四肢飘忽:“因为孔法斯需要一战定胜负。他希望把我们拖到河对岸,压缩我们的机动空间,逼迫我们全力出击,分出胜负。”
“他疯了吗?”
班努特说得有理。若孔法斯觉得他的人马可以在持久战中占上风,那一定是疯了。八年前在泽克尔塔,基安人绝望之下下过同样的赌注,结果收穫了灾难。战争之民绝不会溃退。
他周围的族人发出一片笑声。奈育尔猛地回头。在笑他幺?有人在嘲笑他?
“不。”他不动声色地说,越过班努特的肩膀看着后面那些人,“伊库雷·孔法斯肯定不是疯子。”
班努特啐了一口——这是对纳述尔大统领的态度,至少奈育尔是这幺想的。“说得好像你认识他一样。”
奈育尔盯着老人看了一阵,想从其语调中解读出厌恶。某种意义上,他确实认识孔法斯。前一年秋天袭击帝国时,他俘虏了许多纳述尔士兵,他们用敬仰的语气把这个大统领夸得天花乱坠,引起了奈育尔的兴趣。用火炭严刑逼供后,他了解到许多关于伊库雷·孔法斯的事,包括他在加里奥斯战争中的精彩表现、他大胆的战术及新奇的训练手段。这些足以证明,此人与奈育尔此前在战场上遇到的对手完全不同。但干吗和班努特这样的老毒蛇浪费口舌呢?老家伙一直不肯为父亲的死原谅他。
“骑马去找森努瑞特。”奈育尔下令。他知道部族之王不会给乌特蒙部落的信使好脸色看,“看看他準备怎幺做。”
班努特没上当。“我要带约萨卡去。”他嘶哑地说,“他在刚过去的春天娶了森努瑞特的一个丑女儿,带他同去也许会让部族之王想起自己的慷慨。”他又啐了一口,好像要强调自己的想法一样,然后催马从附近的乌特蒙人中间穿过。
奈育尔骑在马上愣了很久,麻木地盯着脚下摇晃的几株紫色三叶草,蜜蜂在草丛中绕个不停。纳述尔人仍在远处敲打盾牌,太阳将整个峡谷拥入火热的胸怀,马匹不耐烦地踩踏地面。
更多号角声响彻两军之间的空地,随即纳述尔人停止了喧譁。他身后的族人间的低语声变大了,逐渐燃起的怒火挤走了他心中的悲痛。他们交头接耳,却从不和他说话,就好像他是他们中的一具死尸。他想起了自己在父亲死后第一年杀的那些人,那些想要夺走酋长的白色大帐来羞辱他的乌特蒙人——七个堂兄弟,一个叔叔,还有两个亲兄弟。郁积的仇恨从他心中溢出,但他不会向这仇恨屈服,不管他们给他多少侮辱,不管他听到多少窃窃私语,看到多少警惕的眼神。他可以杀死任何人,不管敌人还是族人,但他绝不会投降。
他又把视线转向孔法斯的军队。多幺令人悚然的景色。
今天你会死在我手上吗,大统领?我想是的。
突然爆发的喊声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左边。越过如林的武器和马头,他看到森努瑞特的旗帜朝天空挥舞。染色的马尾大旗一起一伏,这是缓慢推进的信号。北边很远的地方,成群的塞尔文迪人开始列队下山坡。奈育尔朝自己的部落大喊一声,策马向河滩跑去。三叶草被踩碎,蜜蜂四下飞逃,露水早就蒸乾,长草划过马腿,空中可以闻到渐渐热起来的尘土味道。
塞尔文迪诸部逐渐包围了东岸河谷。奈育尔越过沖积平原上的灌木丛,瞥见班努特和约萨卡在空地上朝他跑来,皮质弓套在腰上摇晃,盾牌上下颠簸拍打马臀。他们跳过几株灌木,班努特险些被一条小沟绊得摔下马。不消片刻,他们来到奈育尔面前。
不知为什幺,他们的神色看上去比平时更加不安。约萨卡朝班努特使了个诡秘的眼色,然后不带任何感情地看向奈育尔:“我们的任务是占领最南端的河滩,然后在敌人的左翼面对纳述雷特军团展开阵形。如果孔法斯在我们集结完毕前出击,我们就往南撤,继续骚扰他们的侧翼。”
“这是森努瑞特亲自吩咐的?”
约萨卡小心地点点头。班努特眨了眨眼,浑浊的眼神中闪着恶毒而得意的光。
奈育尔随马匹的步伐摇晃身子,凝望基育斯河对岸,仔细打量帝国军左翼的鲜红旗帜。他很快发现了纳述雷特军团的军旗:纳述尔帝国的黑太阳,被一只雄鹰的翅膀一分为二,下面写着金色的谢伊克语数字:九。
班努特又清清嗓子。“第九军团,”他用讚许的口气说,“部族之王给了我们荣誉。”虽然传统上这个军团是驻守帝国与基安边境的,但传言一直说纳述雷特军团是帝国军精锐中的精锐。
“是荣誉,还是打算害死我们?”奈育尔更正。也许是因为昨天两人口头上互相为难,今天森努瑞特想在战场上为难他一次。
他们都希望我死。
约萨卡轻蔑地嘟哝了几句,踢马跑开。也许他是要去找更有荣誉感的伙伴吧,奈育尔心想。班努特仍留在奈育尔身边,一句话也没说。
基育斯河离他们越来越近,已经可以闻到河水从山顶冰川上带下来的气味了。塞尔文迪人的伫列中分出若干小分队,从河流的几处浅滩涉水而过。奈育尔忐忑不安地看着这些队伍,透过他们的命运,可以大致掌握孔法斯的战略意图。河对岸的纳述尔射手在第一批骑兵的冲击下后退,接着被一阵齐射击溃,拔腿狂奔。塞尔文迪军紧紧压上,直冲向帝国军本阵,然后调转马头,沿与纳述尔阵线平行的方向飞奔,在颠簸的马背上射出如云的箭矢。越来越多的部队加入他们,塞尔文迪人只靠马刺、叫喊以及膝盖的动作指挥坐骑。不一会儿,已有数千人在帝国军阵前纵马狂奔。
奈育尔和他的乌特蒙战士在这些人的掩护下渡过了基育斯河,在河对岸留下一片水迹,然后纵马奔向纳述雷特军团对面的阵地。奈育尔知道,过河之后到排好阵形之前这段时间最关键,他一直等待着纳述尔人吹响进军号。但大统领约束着麾下各军团,任凭塞尔文迪人在河岸上结成庞大的新月阵。
孔法斯在想什幺呢?
河岸上有一片参差不齐的草丛,就像少年脸上的鬍鬚。草丛对面,帝国军在严阵以待。奈育尔的视线扫过一排排扛盾的士兵,他们每个人都穿着带有军徽的沉重铠甲、红色皮革战裙和钢铁加固、链甲包边的头盔。数不清的无名士兵,很快就要死在他们的马蹄下。
雄浑的号角响起。成千上万柄长剑的撞击声汇成一声巨响。紧接着,战场上出现了一瞬间不可思议的沉寂,仿佛所有人同时吸了口气。
河谷中扬起微风,马味、汗湿的皮革、没洗澡的人,所有气味混杂在一起。剑鞘拍打马具发出急不可耐的叮噹声,提醒奈育尔他自己也装备着盔甲。他抬手——感觉轻得像充气水囊——整了整白色瓷釉战盔,这是他在泽克尔塔击杀哈斯金内的战利品,又紧了紧束胸锁甲里的环衬。他在马鞍上拧腰活动筋骨,也是缓解心中的紧张情绪。接着,他低声念了几句给死去的神的祷词。
各大部族间靠马尾旗交换指令,看到指令后,奈育尔向族人们高声下令。第一波枪骑兵在他身边列好阵形,大家把盾牌架在脖子下面。
奈育尔感觉到班努特看着自己,于是转身回望。对方的表情让他不安。
“你,”老战士说,“你今天将接受评判,奈育尔·厄·齐约萨。生命不息,评判不止。”
奈育尔愣了一下,无法控制心头的愤怒与惊讶:“叔叔,这不是揭旧伤疤的地方。”
“我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了。”
焦虑、怀疑及不祥的预兆一起涌来。不过没时间了,散兵们已经退走,远处,一排排骑兵从大部队中脱离,朝帝国军的方阵冲去。礼拜的时刻到了。
奈育尔发出一声大喊,带领乌特蒙人加快前进速度,感觉仿佛从悬崖上坠下,被某种类似恐惧的感觉紧紧抓住。须臾之间,他们已进入纳述尔弓箭手的射程。他又一声高呼,身边的枪骑兵开始全速冲锋,同时用肩膀和马鞍上的尖角把盾牌立了起来。他们冲过一排木头堆成的拒马桩,第一波箭雨呼啸着在他们中间落下,发出刺耳的破风声,重重地撞在盾牌、地面及血肉上。一支箭擦过他肩膀,另一支则把他盾上蒙的薄皮划了一指长的口子。
他们咆哮着飞驰过平坦的草原,发起致命的最后冲刺。更多箭矢落在他们当中,削减了他们的人数。马匹嘶鸣,箭镞不断撞击的叮噹声,然后就只能听到上千只马蹄踩在草地上的隆隆声了。奈育尔低下头,看着纳述雷特军团的步兵们绷紧身子,端平长枪。那长枪比他见过的任何武器都要长,使他呼吸急促,但他把马催得更快,握紧手中骑枪,发出乌特蒙人的战吼。他的族人回应着他,空气在颤抖:“战争与礼拜!”丛生的长草与野花被他的马蹄踏碎,长枪、盾牌和士兵组成的长墙朝他涌来。他的部落与他一起冲锋,如同两条张开的巨臂展开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