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尔里希·贝克
乌尔里希·贝克(1944年~2015年1月1日),德国着名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
贝克被认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从1980年代以来先后提出了风险社会、第二次现代化、全球化社会学等理论,在世界範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他还与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和斯科特·拉什共同提出“第二现代”的观念,力图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开闢出“第三条道路”。当然由他首创和提出的诸多新的概念和论点均不无争议。主要着作有:《风险社会》(1986)、《反毒物》(1991)、《生态启蒙》(1992)和《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1994)等。
2015年1月1日,德国着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概念提出者、德国慕尼黑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教授因心脏病逝世,享年70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乌尔里希·贝克
- 外文名:Ulrich Beck
- 国籍:德国
- 出生日期:1944
- 逝世日期:2015年1月1日
- 职业:社会学家
- 性别:男
生平
乌尔里希·贝克,德国社会学家,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社会学杂誌百年访问教授。
贝克1944年5月15日出生于斯武普斯克市的波美拉尼亚镇。1966年,贝克进入弗赖堡大学(Freiburg)学习法律,但在第二学期,他就转到慕尼黑大学(Universität München)主修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政治学。1972年,贝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PhD),并留校任职。1979年,晋升为讲师。1979年—1981年,贝克担任明斯特大学(Münster)教授,1981年—1992年,担任班贝格(Bamberg)大学教授。自1992年起,贝克开始在慕尼黑大学任社会学教授,并任慕尼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聘请贝克为英国社会学杂誌百年访问教授。

1980年以来,贝克一直担任《社会世界》(Soziale Welt)杂誌的编辑。目前发表文章150多篇,着有多本着作。1995年至1997年,贝克曾担任德国未来委员会的委员。1999年至2006年,贝克担任的德国研究协会(DFG)自反性现代化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贝克获得众多国际奖项和荣誉,如1997年,获得慕尼黑市文化荣誉奖,1999年,获德—英论坛奖,2006年和2007年,贝克分别被义大利的马利拉塔大学和西班牙马德里联合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头衔。
贝克的伊莉莎白. 贝克·吉恩斯海姆也是一位社会科学家。
研究方向
贝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问题”、“风险社会”、“自反性现代化”、“个体化”和“全球化”等问题。他最近的研究活动包括一项关于“自反现代化”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的长期的实证研究,这探讨了从第一次现代性到第二次现代性转变的複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他努力在会学的框架内来分析“世界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动力。贝克也为德语社会学贡献了一些新颖的辞彙,其中包括“风险社会”和“第二次现代性”。 贝克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现代化理论、环境社会学、工作转型和社会不平等。
与中国
2007年,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来到中国,并在上海和北京与中国学者会面。2007年9月在上海社科院的座谈会上,贝克与上海部分学者就全球化问题进行了讨论。在那次座谈会上,贝克认为,所谓全球化“是媒体炒作出来的,是一个假象。很多经济学家也支持这个说法,认为100年前的全球贸易比现在还活跃,全球化程度可能更高。但这是站不住脚的。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之间、生产之间、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记住是技术成就了全球化时代,这是最主要的一个不同。”
在上海的座谈会上,贝克还认为,当前的全球化存在着普遍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种倾向,“普遍主义消除文化上区别,但它也有着阴暗面,对普遍性的强调是对个体性的抹杀,在普遍主义的视角里,个别性的东西没有被看到。”另外,“民族主义在内部忽略差异,对外强调差异。”在这两种倾向之外,贝克教授提出了全球化的“第三条道路”—世界公民主义。“人是区别的,同时也是一样的。”贝克教授认为,世界公民主义认可最低限度的普遍规则,同时认可民族国家,但并不取代民族国家。
对于2007年的首次中国行,贝克回到德国后在接受德国媒体採访时说,“首次中国之行令我感慨万千,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国的认识,从日常琐事,直至我的社会学说都有必要进行修正。” “中国将资本主义和个人自由的有机组合或许会成为另一种现代组合模式。它比欧洲,乃至世界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推测要稳定得多。”
贝克的风险理论很早就引入中国,中国学者对他的研究有如此高的兴趣,贝克回应说,“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坚决反对那种将西方现代模式作为他人效仿榜样的看法。我提出的模式是反身现代化 ,它要求人们重新修订最基本的社会框架,比如人们应重新对家庭模式进行思考,因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家庭模式在逐渐解体。我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完善西方的思想体系,西方社会学应参考中国的经验,从而开创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但我提出的兼顾他人利益的 世界主义社会学 理论似乎还难以被中国人接受。”
代表作
乌尔里希·贝克是名多产的社会学家,现仅列举一些其主要的代表作:
书 名 | 出版年限 | 出版社 |
风险社会:新型现代的未来出路[1] | 1986 |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
戒毒剂: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 1988 |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
*自反性现代化:在现代社会秩序下的政治、传统和美学[2] | 1994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正常混乱的爱情 | 1995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 | 1995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重塑政治:全球社会秩序下的自反性现代化 | 1996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民主的敌人 | 1998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世界风险社会[3] | 1998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全球化是什幺? | 1999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勇敢的新型工作世界 | 2000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批判性议题[4] | 2000 | London: Sage. |
*个体化:制度化的个人主义及其社会的和政治的后果 | 2002 | London: Sage. |
*与乌尔里希·贝克对话[5] | 2003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全球时代的权利 | 2005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世界主义视野 | 2006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表示乌尔利希·贝克与人合着的着作。
[1] 该书的英文版书名为Risk: Towards a New Modernity,由伦敦的Sage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翻译者为Mark Ritter。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中文书名为《风险社会》,译者为何博闻。
[2] 中文版信息:[德]贝克,[英]吉登斯,[英]拉什 着,赵文书译:《自反性现代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第1版。
[3] 中文版信息:[德]贝克着,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4] 中文版信息:芭芭拉·亚当,乌尔里希·贝克,约斯特·房·龙编着,赵延东,马缨等译:《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5] 中文版信息:[德]贝克,[德]威尔姆斯着,路国林译:《自由与资本主义:与着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斯特科·拉什在《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型现代性》英文版的引言(Introduce)中曾说道,贝克“在德国还被人们称为‘Schriftsteller’,这个单词译成英文则是‘评论家’或‘实证主义作家’”。这位评论家以其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语言分析着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世界风险社会。虽然《风险社会》1986年在德国出版并未引起多少重视,但其英译版却引起了欧洲社会学者的普遍关注,乌尔里希贝克也由此跻身世界社会学家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