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龙村(广西阳朔县葡萄镇下辖村)
乌龙村地处广西阳朔县葡萄镇福旺村委。据阳朔县誌记载,乌龙村始建于清初,完建于1724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因乌龙村两侧山峰石色乌黑,起伏如两条祥龙,从前的村民喻其为乌龙山,该村因此被叫做乌龙村。
乌龙村建在桂阳古驿道旁的一个山脚平地上,背依连绵起伏的乌龙山,村前有座外形如大珍珠的小石山,形成“双龙抢珠”的自然景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乌龙村
- 地理位置:广西阳朔县葡萄镇福旺村委
- 完建时间:1724年
- 始建时间:清初
村情概况
乌龙村民委员会,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6.00公里,距离镇7.00公里, 国土面积31.25平方公里,海拔2166.43米,年平均气温13.20℃,年降水量1000.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有耕地2462.30亩,其中人均耕地1.13亩;有林地41806.50亩。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31户,有乡村人口2197人,其中农业人口2178人,劳动力130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28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7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91.57元。 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水稻,疏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产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村两委成员以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为先导,又致力于发展瓜果,蚕桑,木材,白肉等市场的开发,目前己成为全县最大的白肉批发市场,村内建有金寨第一蚕种场,分布于西河,南桥,西庄,染坊四居民组,县冷库座落于南桥组。国家投入近二百万元,为民众购置的蔬菜大棚钢架使我村的蔬菜生产上台阶,成规模,现己成为大城关蔬菜生产基地。境内丰富的黄沙资源为大城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以水稻,蔬菜,瓜果,蚕桑种植,批发零售,木材收购,加工及外出务工为经济发展主产业的今天,村两委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引领全体村民向小康生活迈进。
历史沿革
村上87岁的老人陈土保说,据先辈流传,大约在清朝中期的一天,乌龙村陈氏的祖先做生意,经桂阳古驿道通过“双龙抢珠”所在地时,一眼看中这里的风水,遂在古驿道旁筑房开店,并定居下来。陈家经过近百年的生息发展,成为当地比较富裕的人家,村寨也逐渐扩大。
到清朝后期,由于兵荒马乱,桂阳古驿道葡萄一带土匪横行,陈家遂用石块垒砌或夯土,将村上五六十座古房屋围起来,东西南北只留四个出村的寨门。村民在寨门修筑雕楼,雕楼上留有观察村外动静的了望孔和射击孔。村中房屋座座相连,巷道纵横交错,使整个村庄成为一个攻防兼备的“古堡”。村子成立民团,购买枪枝,派人在雕楼上日夜轮流把守。因此,当时的土匪一般不敢到乌龙村打家劫舍,从而使这些古建筑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
陈土保老人回忆,记得是“走日本人”那年(1944年)秋的一个夜晚,驻桂林的飞虎队战机,在桂林和阳朔一带上空痛击侵华日军飞机,击落敌机多架,其中一架日军的轰炸机坠落于乌龙村。敌机坠落前,有3名日军机组人员跳伞,降落到村后的山上。
村民发现后,纷纷拿着鸟枪、锄头、扁担、木棒等,四下搜寻跳伞的日军飞行员。当晚就在村旁搜寻到两名侵略者,其中一名已死亡,一名受伤日军机组人员被村民活捉。第二天傍晚,另一名日军机组人员偷偷摸到乌龙村后找水喝时,被村民发现活捉,随后移交给上级政府。
现在,乌龙村的老村仍保持着原“古堡”的模样,几座保存较好的雕楼风光依旧。在南大门旁,一口古井饱经沧桑,因天长日久,井沿被提水的绳索勒出一道道深深的索痕。古井旁的石墙下,还保留有几块古石碑,记录着乌龙村的历史。
走进乌龙村,仍可看到一条条用石板铺就的石板路,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小巷,一座座用青砖灰瓦修筑的古民居,古民居上的一个个射击孔,仍能让人领略到这座“古堡”的风韵。
村前的一座石山,因外形非常像一顶大礼帽,村民则称其为“帽子山”。前些年,一些地质专家到乌龙村考察时,发现这座“帽子山”上的层状石板,全部是由古生物化石形成,因此,现在人们也叫其为“化石山”。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双龙中心国小,中学生就读到双龙中学。该村距离国小校6.00公里,距离中学6.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216人,中学生97人。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631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 有631户通电,有60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50户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行动电话的农户数568户,其中拥有行动电话农户数554户。 该进村道路为属于柏油、水泥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6.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6.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676.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98.8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3亩。 该村到2010年底,有8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3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62.30亩(其中:田0.00亩,地2462.30亩),人均耕地1.13亩,主要种植粮食,蔬菜等作物;拥有林地41806.5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001.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46亩,主要种植桃,梨等经济林果; 其他面积2482.00亩。
农村经济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粮食,蔬菜,主要销售往省外。2010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400.70万元, 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无公害蔬菜特色产业,计画大力发展粮食,蔬菜产业。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73.2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73.90万元,畜牧业收入182.0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765头,肉牛9头,肉羊973头); 林业收入14.70万元, 第二、三产业收入179.80万元, 工资性收入118.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91.57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8.4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48人 ,在省内务工146人,到省外务工2人。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631户,共乡村人口2197人,其中男性1116人,女性1081人。其中农业人口2178人,劳动力1307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28;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271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6.0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7.00公里。 人畜混居的农户5户。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契约51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540.0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0.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0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164.10万元,有固定资产189.0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28.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託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贴上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