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龟怪方蟹
屏东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的何平合博士表示,“乌龟怪方蟹”是他与国内2名研究同好于2000年共同命名的新种螃蟹,学名是Xenograpsus testudinatus,属名“怪方蟹”是因其与最早在1975年于日本小笠原群岛新冒出的火山岛海域发现并于1977年正式发表为世界新种“Xenograpsus novaeinsularis”的“怪方蟹”相似,加上“乌龟”二字则是因此蟹头胸甲背面隆起,长相类似乌龟外壳。何平合指出,乌龟怪方蟹栖息地在龟山岛周围20至200公尺深的海底火山热泉出口附近,热泉温度虽然超过摄氏1百度,可是周边海水温度低,热泉口旁1、2公尺处,水温即与周围等温,所以,必须澄清的是此蟹绝不是栖息在火山热泉的高温水“中”,而是栖息在高温水“旁”的正常水温中,若因此被误认为具有耐高温特性,实是严重误解。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乌龟怪方蟹
- 拉丁学名:Xenograpsus testudinatus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 亚门:甲壳动物亚门
- 纲:软甲纲
- 亚纲:真软甲亚纲
- 目:十足目
- 亚目:腹胚亚目
- 科:怪方蟹科
- 属:怪方蟹属
- 种:乌龟怪方蟹 X. testudinatus
觅食习性
乌龟怪方蟹证实它们具有非同一般的适应恶劣生存环境的能力:这种动物利用台湾龟山岛前有毒的硫磺温泉作为它们的食物提供源——在潮汐之间,即潮水几乎处于静滞状态时,海底火山口就会冒出硫化气体,毒死游经此处的鱼和浮游动物,供乌龟怪方蟹享用(地处台湾省台北市的中央研究院的郑明修及其同事观察)。
相关报导
绿博乌龟怪方蟹
资料来源:台湾省宜兰县政府
宜兰县龟山岛之东部海域,拥有台湾现今唯一发现的海底热泉生态系。在热泉喷出口附近的环境中,存在着一种于2000年才正式发表的新种类螃蟹——乌龟怪方蟹。在龟山岛东部海域约200公尺深度之火山热泉喷口的水温高达摄氏107度,且喷出的化学物质大都具有毒性,而乌龟怪方蟹居然可以忍受诸如硫磺等的毒性物质遍布的生活环境,耐毒功夫堪称一流。根据长期对乌龟怪方蟹进行观察研究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专家表示:现今,乌龟怪方蟹的族群数量约有数万只之多,分布水深约三十公尺为多,但因附近海域常有拖网渔船前往作业,容易破坏其底栖生态环境。 一般而言,生存于海底热泉生态系的生物,大都有直接摄食热泉喷出口附近化学物质,再利用其体内有特殊的化学共生细菌,将琉化物等化学成分,转化为能量来源,供给其生活及生长等之所用。现今,对乌龟怪方蟹为何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以及其体内是否有特殊的共生细菌能将琉化物转为养分供生长所用,还有待专家学者之进一步研究证实。
热泉.怪蟹
作者:于立平(公共电视记者)
台湾东北方海域的龟山岛,是一座年轻的活火山,从浅海到深海大约有5、60处热泉喷口,热气腾腾的喷口四周,住着神秘的硫磺怪方蟹,当潮水静止、热泉喷发,海里下起一场海洋雪,怪蟹大军倾巢而出,享受美味的热泉飨宴。
来到中研院动物所的地下室,里面有一个个的水族缸,这里是中研院动物所副研究员郑明修,研究硫磺怪方蟹生长、脱壳、吃食、生殖等生态现象的小基地,从潜水观察到实验室研究,他整整花了5年的时间,才解开龟山岛怪方蟹的生命密码。
早在1975年,日本的研究人员就在小笠原群岛的海底火山喷口附近,发现了“怪方蟹”,1999年台湾的海洋学者,在宜兰大溪渔港的下杂鱼堆里,发现了类似的怪方蟹,在2千年才正式发表为世界新种,并把它命名为乌龟怪方蟹(X. testudinatus),又叫做硫磺怪方蟹。根据郑老师的调查,每一平方公尺约有364只,从水深3米到潜水可达的2、30米皆可见其蹤影,数量之高可说是世界之冠。
究竟这些这些怪方蟹住在哪里?又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
原来在台湾宜兰近海的龟山岛附近,有着世界上极为独特的浅海热泉喷口生态系,因此吸引了各个领域的海洋研究人员前来探索,龟山岛是台湾境内唯一露出水面的活火山,根据地质定年资料显示大约在7千年前左右,曾有过一系列的喷发,在龟山岛龟首的海底下,有许多的热液喷泉口,喷口大量排放出硫磺烟柱与气泡,不止酸度极高,最高温度还可达140℃,在热液喷口的硫磺缝隙中,就住着成千上万的硫磺怪方蟹,“在这样物种贫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这样庞大的怪方蟹族群是如何生存的呢?到底它们吃些什幺”这样的一个疑问,吸引了郑明修老师一头栽入怪方蟹的世界。
要近距离研究栖息在硫磺裂缝的怪方蟹,具有相当的危险性,热泉不时的喷发,震耳欲聋的声响,搞得潜水人员头痛愈烈心跳加速;有时硫化物一喷发出来,潮流一搅动,海里伸手不见五指,研究人员潜得胆?心惊;有时一不留神,来到了高温喷口,马上就被烫着了。郑明修描述有一次,船刚就定位下锚,助理才一下水没多久,就看着他顺着锚绳拚命的往上游,原来船哪里不好停,就这幺巧停在喷气口上方,人一潜到海里就被烫得哇哇叫,就这样研究了5年,郑老师在解剖怪方蟹标本时,在内脏里有了重大发现。
原本有许多科学研究指出,住在深海火山喷口的螃蟹,它们的生存主要是倚赖细菌分解硫化物,因此也推论出栖息在浅海的火山应该也是如此觅食,不过郑老师却证实台湾的硫磺怪方蟹,它们的吃食倚赖的是“海洋雪”。
“海洋雪”这个浪漫的名词,却隐藏了海洋生态系的大学问。
“当潮水静滞,也就是海流转弱或消失时,热液喷口喷发出大量的烟柱,立刻杀死了经过的浮游动物,并使它们直接落下,这些由浮游动物组成的云团,在海里就像雪一样的降下”这就是海洋雪。于是当潮水静止时,就是怪蟹大军出来觅食的时候,成群结队的它们,整天“懒惰”地等待美食从天而降,它们温驯的不互相竞争,甚至叠在一起都不会咬来咬去,它们不疾不徐地,享受着天上掉下来的飨宴。
这项重要的学术发现,登上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杂誌,也引起国际海洋生物学者高度兴趣,但是郑明修却感叹地说,“如果不是因为台湾的海洋研究起步太晚,会潜水的研究人员太少,对海洋太不重视,这样的国家宝藏,怎会等到今天才会被发现呢?”其实不只怪方蟹,不只龟山岛,海洋里还有太多的谜题,等待发掘,甚至地球的起源,生命的密码,都藏在烟雾飘邈的海底火山里。
天生好命的硫磺怪方蟹
作者:Yam
它们是一种很好命的生物,总是懒洋洋的生活,等待美食从天而降。它们每天不但有固定的用餐时间,吃的还是浪漫的“海洋雪”飨宴,听起来养尊处优的硫磺怪方蟹,竟然是生活在热气腾腾、硫磺瀰漫的海底火山。
怪方蟹现身的故事,要从一九九九年的宜兰大溪渔港说起,当时眼尖的海洋学者在一斤三块钱的下杂鱼堆发现它的身影,这种螃蟹螯脚不大,身长大约只有三公分,长相不特别奇特,海洋学者遍寻文献,证实早在一九七五年,日本的研究人员也曾在小笠原群岛的海底火山喷口附近,发现了类似的“怪方蟹”,不过台湾的这种螃蟹却是头一次见到,于是在二千年正式发表为世界新种,并将它命名为乌龟怪方蟹,又叫做硫磺怪方蟹。
究竟这种螃蟹有多怪?怪在哪里呢?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郑明修研究员,从潜水观察到实验室研究,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才解开硫磺怪方蟹的生命密码。
怪方蟹的第一怪是住的地方,小巧可爱的它们竟然是栖息在龟山岛的海底火山,龟山岛是台湾境内唯一露出水面的活火山,根据地质定年资料显示大约在七千年前左右,曾有过一系列的喷发,尤其在龟首的海域,还可以见到二、三十处活耀的热泉喷口,是世界上极为独特的“浅海热泉喷口生态系”。
潜入龟山岛的海底,仿佛进入一个烟雾瀰漫的危险国度,四处散布的热泉喷口,宛如烟囱般不断地排放出硫磺烟柱与气泡,震耳欲聋的喷发声,常让研究人员头痛愈裂心跳加速,尤其是在喷口处,最高温度可达140℃,酸硷值竟在PH2以下,在这样高温极酸又带有几分恐怖氛围的世界里,怎幺会有生物生存呢?
郑老师翻开一旁的硫磺块,突然间成千上万的怪蟹大军,如溃散的军团往四处流窜而去,原来硫磺怪方蟹是居住在硫磺缝隙中,并不是在热泉喷口里,不过由于它们长期在热泉喷口附近活动,一度被误传为“煮不熟的螃蟹”,事实上只要一离开喷口上方,海水温度也只有22℃左右。而真正令人惊讶的应是它们的密度,根据郑老师的调查,每一平方公尺约有三百六十四只的怪方蟹,从水深三米到二、三十米皆可见其蹤影,密度之高可说是世界之冠。
在环境恶劣、物种贫乏的海底火山中,如此庞大的怪蟹兵团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呢?奇特的吃食生态就是它们的第二怪。
以往有许多科学研究指出,住在深海火山喷口的螃蟹,它们的生存主要是倚赖细菌分解硫磺,因此也推论出栖息在浅海的怪方蟹应该也是这样觅食,不过郑老师推翻了这项理论,他从怪方蟹的胃内含物,证实了硫磺怪方蟹的食物是一种特别的“海洋雪”,这个听起来很浪漫的名词,却隐藏了海洋生态系的大学问。
“海底热泉喷发出大量的烟柱,都是充满毒性的硫化物,当海流转弱或消失时,毒性浓度也增加了,这时立刻会杀死经过的浮游生物,这些死掉的浮游生物直接落下,在海里就像下雪一样。”郑老师科学的描述,打碎海洋雪的浪漫,说穿了海洋雪其实就是浮游生物的尸体。
于是每天当潮水静止,海里会下起一场海洋雪,这时就是硫磺怪方蟹的用餐时间,怪蟹大军成群结队的倾巢而出,不疾不徐地享受着美味的热泉飨宴。比起其他的海洋生物,怪方蟹真是天生的好命,它们不需要花心思为“吃”伤脑筋,每天只要懒惰地等待美食从天而降,也因为餐点供应不虞匮乏,怪方蟹的个性比其他的螃蟹“温驯”,它们不互相竞争,不互相打斗,也没有其他生物会来跟它们抢地盘,这也难怪蟹兵团会成为海底火山最庞大的成员。
其实万物生灵自有一套生存之道,不论在何种地方用何种方式,生命一定有个出口,恶劣的海底火山生态系,成为怪方蟹的生命天堂,奇妙的海洋雪是怪方蟹的美食,这项重要的学术发现,也登上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杂誌,也引起国际海洋生物学者高度兴趣,但郑老师却感叹一切来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