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水菸袋
焊水菸袋,指老北京专修水菸袋的营生,属于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其工匠用小风箱和小炉加上铜锡焊药可将损坏的水菸袋修复一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焊水菸袋
- 概念:老北京专修水菸袋的营生
- 属于:老北京的七十二行
- 又称:水烟壶或者水烟管
焊水菸袋 - 简介
——与市场需求有关,水菸袋,又称水烟壶或者水烟管,是我国传统的吸菸用具。流行于明代末年,盛行于清代、民国时期。旧时的老北京,焊水菸袋的营生有其生存的一席之地。
焊水菸袋 - 实物
水菸袋,又称水烟壶、水烟管。吸水烟是中国传统的吸菸方式。用水菸袋吸菸,烟从水过,烟味醇和。乾隆中叶刊行的陆耀《烟谱》提到含水吸菸的情形:“又先含水在口,故烟性虽烈而不受其毒……又或以锡盂盛水,另有管插盂中,旁出一管如鹤头,使烟气从水中过,犹闽人先含凉水意。” 水菸袋多以白铜製作,亦有用青铜、黄铜或锡製作的。富家用水菸袋较为讲究,在菸嘴部分有以翡翠、玛瑙的,连线部分则用金、银镶嵌。在农家,水菸袋有以竹製者,往往也别具风格。
焊水菸袋 - 历史
水菸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十六世纪后期传入东欧,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流行于明代末年,盛行于清代、民国时期。明末名医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记载:“菸草自古末闻,近自我万曆时出于闽、广之间,日后吴、楚地土皆种植之”。从《景岳全书》中得见,菸草种植非我国特产,而是引种于西方,始于明代万曆年间。清代始,华北各地普遍种植菸草,吸菸的习俗遍及全国各地。此后,各种烟製品和吸食方法逐渐传播开来,旱菸、水烟、鼻烟成为主要的品类。嘉庆年间王沂所着的《青烟录》中记载:水烟者,起于甘肃之兰州。兰州五泉山下产菸草,既制,必隔水吸之,入水而后吐,醉人尤易。其器曰壶,其烟必瓷锡器盛者,盖湿食也。初时人畏其力猛,食者绝少,渐自秦而晋、而豫、而齐鲁燕宋,大江以南,今遍天下,无不至矣。《瓣香录》中也有记载:用水菸袋吸之,烟从水过。其状有鹤形、象形、葫芦形等。从文中看出,在清代吸食水菸袋已相当流行,器形亦不断丰富,水菸袋遍及城乡,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几只水菸袋,除了自己使用外,亲友临门,吸食水烟也就成了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有些商号店铺,也习惯摆下几只水菸袋,让顾客先抽几袋水烟,然后再谈论生意。
焊水菸袋 - 故事
——慈禧太后嗜好众多,有一项是喜嗜水烟,在故宫的博物馆内还藏有她用过的水菸袋遗物。
——据清内务府档案册记载,在慈禧的随葬品中有铜水烟袋、银水菸袋和银潮水菸袋。吸水烟也是一种高雅的嗜好,见过水菸袋的人大都知道,水菸袋造型奇特有趣,多以黄铜和白铜为製作材料,也有锡制和银制的。它主要由烟管、吸管、盛水斗、烟仓、通针、手托等构成。烟管一头为烟碗,其下连一细管,伸入水斗的水中,这一部分往往放在最前面,吸管一般长30厘米左右,也有更长的。位于烟管之后,或并列,或稍有间隔,上端向后弯曲,便于吸菸,下端便插入水斗,但在水斗的水面之上。累管、吸管、水斗一般为一整体。烟仓多为桶形,上均有盖,以防菸丝风乾。手托主要起连线作用,水斗部分与烟仓都是插在其中的。一般系整体铸成的,考究的水菸袋,或雕、或镶宝石、或嵌墨银、或烧珐瑯等。其纹样有花、鸟、草、虫、鱼,亦有吉祥图案、诗词联句等,加上有趣的造型,遂成吸菸者把玩之物,成了一种名贵的工艺品。那菸具一头进气,一头吸食,两头上翘,中间一处贮水、装烟,吸食时,烟气穿过贮水的地方,既可滤掉一些烟气中的杂质杂气,还能发出"咕噜噜""咕噜噜"的声响,犹如鸟啼凤鸣,听起来倒也十分悦耳。菸具的高雅贵贱之分,既在于质料,也在于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作为太后,慈禧的菸具自然都在上乘之列。近年,随着反映慈禧太后生活影视作品的增多,人们时常看到她边吸着水烟,边操纵着政事的场景。那一阵阵的"咕噜噜"的声响之后,余音袅袅,烟云缭绕,把慈禧笼罩在一片神秘的云雾之中。那一项项残酷的政令,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如云如雾地喷吐而出。
——慈禧为何不闻吸鼻烟、旱菸,不去玩赏那剔透玲珑的鼻烟壶,而唯独钟情于水烟呢?大抵有四点:一是,出于太后本人的嗜好,生来喜嗜此物;二是,区别于众多有吸食旱菸的男人,包括明清以来的皇帝和宫廷的大臣们;三是,太后为满族人,满族人像其他吸食菸草的少数民族一样,闻吸鼻烟和水烟的人所占比例,要远多于汉族人,这大概是生活习性和爱好所致。蒙古人习惯闻吸鼻烟,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吸菸点火而引起火灾;四是,吸水烟既高雅,又卫生,既能过瘾,又能增添几分的闲情逸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