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煤(左河水咏物诗)

煤(左河水咏物诗)

煤(左河水咏物诗)

煤,是一首按照传统格律创作的七绝咏物诗诗,作者左河水。 作品将煤炭进行了拟人的行为化、人格化,思想化,托物言志,形象地表达了“煤”拟人的思想抱负、献身精神、无私的品格及爱国爱民的崇高精神境界,意象倡导了我们人生的价值观与目标取向,短短的四句诗,成为了一首展示英雄为民不惜献身的感人诗篇,也犹如一曲高歌为人民捨生忘死的英雄讚歌。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煤
  • 外文名称:coal
  • 作品别名:咏煤
  • 创作年代:2011年春
  • 作品出处:《词刊》2012年第9期
  • 文学体裁:诗词(七言绝句)
  • 作者:左河水
  • 创作地点:江西南昌

作品原文

煤炉子在蒸煮食物煤炉子在蒸煮食物
(左河水)
久经修炼获金身,地裂天塌不动尊。
为应人们求饱暖,一声呼啸化烟尘。

作品注释

1、煤,即煤炭。是从古生代到新生代第三纪的植物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複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
2、修炼:“修”有整治、改正、修理之意。“炼”原指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溶化并趋于纯净或坚韧。道家指炼丹、修心炼身,修行(成仙)。
3、金身:喻指乌黑的煤炭貌似乌金,价如乌金。
4、地裂:指地球局部山崩地裂的地震,伴有造山运动或其他地壳运动。
5、不动尊:尊,表示地位或辈分高:~长(zhǎng);表达敬重、尊敬或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府,如~姓。~驾。.不动尊:为佛教语。即不动明王。亦泛指佛菩萨。因其不为生死﹑烦恼所动,世间所尊,故称。
6、应:此处读fèn,为答应、回响、照应之意。非读yīng而作应当、应该之解。
7、饱暖:此处指世人将煤炭用作燃料,提高在寒冬的温度,加工饮食。如:做饭、烧水等。
8、呼啸:一般指风或物体由于迅速运动使风产生高而长的声音。如∶风从草堆旁呼啸而过,发出尖利而漫长的声音。此处指煤炭在锅炉等设备中藉助鼓风机的风力与供氧,使燃烧加速,火苗呼啸而上沖。
9、化:指变化,改变。表示某种物质转变为另一性质或状态的物质。如: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歌词“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10、烟尘:指由于氧化、升华、蒸发、冷凝的过程中形成的悬浮于气体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烟尘。如:煤炭通过燃烧散发热量后化作了烟尘。

作品导读

这首诗以“煤”为题,将煤炭这种为人类服务的宝贵燃料,进行人格化,思想化,行为化。一方面托物言志,形象地表达了“煤”拟人的思想抱负、献身的精神、无私的品格及爱民的崇高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深化主题意象,倡导了人生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短短的28字,意境高远,成为了一首语言朴素无华,字句精短意深,不事雕琢地颂扬为民不惜身的感人诗篇。
第一句:“久经修炼获金身”。从科学上介绍了煤炭由古生代、新生代的植物经过一系列漫长而複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后所形成了犹如乌金般的“金身”,而且这个修炼的艰难而时久。从文学的角度叙述了作品所描写的拟人对象的历史与由来,同时表明煤炭“金身之贵”,修炼过程的艰难困苦,很不容易地脱胎换骨、 历经亿万年的历史过程方能炼成,为全诗的展开进行了艺术的铺垫,起到了“启”的良好艺术效果。特别是将煤炭比作“金身”,真是独具匠心,为后面的这一“金身”的“惜身”与“献身(化烟尘)”的强烈对比,提高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基础。
第二句:“地裂天塌不动尊”。金身尊者不为生死﹑烦恼所动。在发生山崩地裂,惊天地、吓鬼神的地震情况下,不受惊吓,不动尊身。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表达乌金般的煤炭修炼获取“金身”之后,继续修行保养。表达煤炭修身养身的意志十分坚定,纵然地裂天崩惊天地,也独自岿然不动。这是一种理想目标与信念的坚持,一种职业岗位与职责的坚守;或者是一种自我的需要,一种群体的习惯,一种不为外界所干扰的性情...。
第三句:“为应人们求饱暖”。这是一个过渡句,也是这首七言绝句中尾联之启句,是全诗的转折点、发展处。由它改变了原来事物的规则,使作品的主题进入一个新的层次,达到更具价值意义的高度,使诗境开始推向全篇的高潮。
同时,它也像一个设问句:乌金“地动天惊”不动身”,那幺面对名利呢?面对金钱权力呢?也就是说,在各种诱惑面前它将是一个什幺态度呢?当然,诗人没有去问太多,而恰恰相反,点出了在毫无利益关係的他人在“求饱暖”之时,即需要煮饭吃饭,需要保暖度寒冬的时候它将持何种态度?
第四句,给出了回答,付出了行动:“一声呼啸化烟尘”。煤炭对人们的煮饭保暖等生存和生活问题绝不等闲视之,在人们的大利益面前,它视自己修身保养的小利益、小需要微不足道,他不顾一切地闯出山林,为了给人们供热送暖而一声呼啸地燃烧了自己,捨身惜命换来了光和热。
诗人左河水笔下的煤炭,实际是喻指我国几千年以来许多仁人志士的英雄气概及其生动、促人奋进的典型形象。通过对煤炭拟人形象的塑造,歌颂了我国千千万万英雄们坚强的意志,大爱大义的美德,为人民捨身惜命及大无畏的精神,有益于激励国人爱国爱民的热情,宣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品赏析

诗人左河水笔下所歌咏的煤炭,地动“静养身”,为民“化烟尘”的生命价值取向,同他另一首《咏棉花》“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的志趣高度一致。同时,也与我国明代大臣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诗句,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朱自清的“黑裸裸的身体里,一阵阵透出赤和热。”弘扬了同等高度的精神境界。
此首《咏煤》诗托物言志,字句精短,诗境高远,意味深长,诗人左河水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既表现了历代英雄的壮烈形象,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抱负。诗中的一字一句,刚劲清新,朴实无华,气势非凡,兴象深远。左河水虽然没有明代名臣于谦一生忧国忧民,担负兴国安邦那样的责任感受,但依然有着身在民位,新怀党国的情怀,因此才能有如此真情实感的壮志豪情跃然于诗页之上。
《咏煤》的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意境高远,气势豪爽,同时笔姿骏利,语言练达,流转自然,比兴精妙,构成了富有魅力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此首《咏煤》诗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在“两个字,一句诗”之中,这也是诗人最具匠心之处:
一、“两个字”就是“变”和“化”。分别用在了诗的首句与末句,都处在句中第5个字的位置,从字面上来看,也都主要是“变化”之意,但实际在此诗中有着本质的不同:
(1)性质不同。第一句中的“变化”字,主要体现在“造化”的意义之上,是质的提升,目标的实现;而最后一句中的“变化”字,则是一种悲壮的“斯化”(陶渊明《自祭文》:“余今斯化,可以无恨”),是原体的消失、泯灭。
(2)时间与过程不同。第一个(句)“变化”,经历了亿万年漫长而清静的修炼过程;最后的一个“变化”,则是在“一声呼啸”那短短的一刻之间。
(3)目的与意义不同。第一个“变化”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是一种自身的利益需求,这个变,使自己由枯枝烂叶变为了“乌金”;而最后的(第四句)“变化”却是为了他人,为生活在人间的广大民众的生活需要,使自己献出了生命,献出了自己亿万年修炼出来的生命。目的相反:一公一私;结果相反:一个自身修成正果,一个全身灰飞烟灭,壮哉!
二、“一句诗”就是“一声呼啸化烟尘”。这是此诗的高潮,也是此诗的闪光点,是体现作品的灵魂之句,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力及匠心。这一句的文学语言形象、壮烈、气势非凡,感人肺腑。既是写事,又是比兴,读后让人的耳边仿佛响起了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也使人的眼眸中展现出一幕幕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挡枪口、邱少云救人等捨生忘死,为国为民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英雄形象。
另外,诗的第二句“地动天惊静养身”为全诗的思想升华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其自身的“地动天惊”之巨变与“静养身”之态度就形成了极度的强烈对比,这种对比越强烈,它的蓄势就越大,因而,它的垫底与衬托为铸就第四句“呼啸化烟尘”的惊人艺术效果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使这首七言绝句惊心动魄,气势非凡,感人肺腑。若没有这个“比”进行预先的铺设,那幺结句的“兴”将显得苍白无力,其思想性也许十分平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