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熊哲宏

熊哲宏

熊哲宏,男,1958年生,心理学博士,华东师範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熊哲宏
  • 性别:男
  • 国籍:中国
  • 职业:心理学教授

简介

成就荣誉 1.上海市2002年优秀博士论文奖:《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範畴体系研究》
熊哲宏
2.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範畴体系研究》
3.专着《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获2000年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4.专着《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之一)获2001年第二届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二等奖
5.论文《论弗洛伊德心智理论的神经学模式》获1998年武汉市优秀社会科学奖二等奖
6.论文《论认知科学联结主义模型的前景》获1999年湖北省高校中青年教师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社会团体兼职
1.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2.全国心理技术套用研究会理事
3.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理事
4.湖北省暨武汉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5.华中师範大学“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

认知心理学与认知发展,模组心理学

主要着作

1.“可能性与必然性”,译着,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译着,载《弗洛伊德文集》第8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2004年5月版
3.“认知科学导论”,着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华中师範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範畴体系研究”,着作,华中师範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5.“心理语义学”,译着,载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理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7月
6.“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着作,“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主要论文
1.“‘模组心理学’的挑战:反‘文化心理观’”,《华中师範大学学报》(武汉),2005年第4期
2.“‘模组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论纲”,《心理科学》(上海)2005年第3期
3.“‘计算机科学哲学’论纲”,《襄樊学院学报》(襄樊),2004年第4期(人大报刊複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第12期)
4.“论联结主义範式对儿童发展解释的理论优势与限度”,《西北师範大学学报》(兰州),2004年第3期
5.“论高级认知系统的模组性”,《湖南师範大学教育科学学报》(长沙),2004年第2期
6.“无意识认知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建构——评郭秀艳着〈内隐学习〉”,《心理科学》(上海),2004年第6期
7.“功能分解与心理的整体模组性——J.福多‘认知机制的功能分类’批判”,《华东师範大学学报(教科版)》(上海),2004年第1期
8.“人的认知能力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评J. 福多《心理模组性》的现时代意义”,《心理科学》(上海),2004年第1期
9.“是认知心理学,还是进化史?——论‘进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内在矛盾”,《华中师範大学学报》(武汉),2003年第4期
10.“‘心理模组’概念辨析——兼评J. Fodor经典模组概念的几个构成标準”,《南京师範大学学报》(南京),2002年第6期
11.“论皮亚杰早期思想与康德的影响”,《襄樊学院学报》(襄樊),2002年第3期
12.“儿童领域特殊发展与领域普遍发展的统一——整合皮亚杰理论与当代模组论”,《西北师範大学学报》(兰州),2002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6期)
13.“儿童发展的先天后天相互作用动力论——评卡米洛夫-史密斯《超越模组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心理科学》(上海),2002年第4期(《中华读书报》2002.6.19.“教学与研究”版)
14.“当代天赋论对儿童研究方法学的挑战”,《齐齐哈尔大学学报》(齐齐哈尔),2002年第3期(人大複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10期)
15.“儿童发展的‘表征重述模型’(RR Model):是一种对皮亚杰理论的反叛吗?”,《华中师範大学学报》(武汉),2002年第4期
16.“论认知‘中心繫统’的模组性——消除J. Fodor心理模组性的悖论”,《襄樊学院学报》(襄樊),2001年第6期
“‘达尔文模组’与认知的‘瑞士军刀’模型”,《心理科学》(上海),2002年第2期
17.“论儿童的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维果茨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整合研究论纲》,《华东师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海),2002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3期)
18.“从皮亚杰的人格形成及其特徵看他对教育的真实态度”,《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2001年第4期
19.“论‘心理模组性’研究的理论心理学意义”,《心理学探新》(南昌),2002年第1期(人大複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6期)
20.“论心理学解释与理解的统一——整合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的一种途径”,载杨鑫辉主编《心理学探新论丛》(2001),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2001年
21.“皮亚杰对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贡献——兼论〈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历史地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郑州),2001年第2期
22.“什幺是‘儿童心理理论’?——评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中的概念混淆》,《华中师範大学学报》(武汉),2001年第5期(人大複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1期)
23.“模拟论、模组论与理论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三大解释理论”,《华东师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海),2001年第2期(人大複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1年第9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5期)
24.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论’(The theory-theory)述评”,《心理科学》(上海),2001年第3期
25.“‘新皮亚杰学派’——近期研究进展与走向述评”,《襄樊学院学报》(襄樊),2000年第6期(人大报刊複印资料《心理学》2001年第3期)
26.“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範畴体系”,《襄樊学院学报》(襄樊),2000年第6期
27.“皮亚杰错了吗?”,译文,《华东师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海),2000年第3期
28.“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康德哲学框架”,《华东师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海),2000年第3期
29.“‘Mentalese’是否存在?——Fodor心理语言理论的几个难题”,《华中师範大学学报》(武汉),2000年第4期
主要科研项目
1.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模组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建构”(2004BJY003;2.3万元)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与教学训练程式研究”(A0411;2万元)
3.华东师範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预研究项目:“‘进化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哲学问题研究”(2004年度第一批项目;5万元)
4.国家理科基地主干课程建设基金:“心理学史教学研究”(2004—2006;3万元)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认知科学的哲学问题研究”(96BZX016;2.5万元)
6.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认知科学概论”(教高函[2002]17号;8.5万元)
7.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当代‘天赋论’的复兴与认知理论的新发展”([2002]028;2万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