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烤麵筋
是中国北方地区一种十分常见的烧烤食品,以小麦麵筋为原料,用铁丝或竹尺穿成一串,在炭火上烧烤。烤熟的麵筋撒上辣椒粉、孜然粉等调料,味道辛辣可口,嚼劲十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烧烤麵筋
- 别称:麵筋
- 主要原料:麵粉,水
- 是否含防腐剂:否
- 主要营养成分:能量,蛋白质
食品简介
【名称】:麵筋
【拼音】:miàn jīn
【注音】:ㄇㄧㄢˋ ㄐㄧㄣ
【解释】:亦作“面觔”。亦作“麵筋”。食品名。用麵粉加水拌和,洗去其中所含的澱粉,剩下凝结成团的混合蛋白质就是麵筋。
【出处】:宋 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濯尽柔麪,则麪筋乃见。”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 仲殊﹞所食皆蜜也。豆腐、麪觔、牛乳之类,皆渍蜜食之。”
【示例】: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一·小麦》:“麪筋,以麸与麪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为素食要物。”《红楼梦》第六一回:“ 春燕 说荤的不好,另叫你炒个麵筋儿,少搁油纔好。”
麵筋是小麦粉中所特有的一种胶体混合蛋白质,由麦胶蛋白质和麦谷蛋白质组成。将麵粉加入适量水、少许食盐,搅匀上劲,形成麵团,稍后用清水反覆搓洗,把麵团中的活粉和其它杂质全部洗掉,剩下的即是麵筋。油麵筋用手团成球形,投入热油锅内炸至金黄色捞出即成;将洗好的麵筋投入沸水锅内煮80分钟至熟,即是“水麵筋”。据史料记载,麵筋始创于我国南北朝时期,是素斋园中的奇葩,尤其是以麵筋为主料的素仿荤菜餚,堪称中华美食一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到元代已有大量生产麵筋,在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上就详细介绍了洗麵筋的方法。清代麵筋菜餚增多,花样不断翻新。
营养成分
麵筋的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含量,高于瘦猪肉、鸡肉、鸡蛋和大部分豆製品,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热量食物,还含有钙,铁,磷,钾等多种微量无素,是传统美食。 每100克油麵筋营养成分
能量490千卡;蛋白质26.9克;脂肪25.1克;碳水化合物40.4克;膳食纤维1.3克;硫胺素0.03毫克
核黄素0.05毫克;烟酸2.2毫克;维生素E7.18毫克;钙29毫克;磷98毫克;钾45毫克;钠29.5毫克
镁40毫克;铁2.5毫克;锌2.29毫克;硒22.8微克;铜0.5毫克;锰1.28毫克。
每100克水麵筋营养成分
能量141千卡;蛋白质23.5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2.3克;膳食纤维0.9克;硫胺素0.1毫克
核黄素0.07毫克;烟酸1.1毫克;维生素E0.65毫克;钙76毫克;磷133毫克;钾69毫克;钠15毫克
镁26毫克;铁4.2毫克;锌1.76毫克;硒1微克;铜0.19毫克;锰0.86毫克。
分类
油麵筋
水麵筋
烤麸
生产製作
原料
将麵粉置于容器中,加入相当麵粉重量60%的水(水中含1%的食盐),充分拌和,加工成粘性强的麵团。然后静置1小时,夏季静置时间可稍短些,以防变酸。加水量不可过多。以免蛋白质来不及粘结就分散在水中,给操作带来困难,也影响麵筋提取率。
成形
将麵团置于密孔罗、筛或粗布中淋水,揉洗时澱粉随水流走,留在罗里或布内的粘在一起的蛋白质即为湿麵筋。水洗的次数越多,麵筋中的澱粉夹杂率越低,蛋白质的成分越高,质量也就越好。一般水洗3~5次。洗过麵粉的水中含有大量澱粉,经沉澱可获得小麦澱粉。湿麵筋的含水率为38%,蛋白质为60%左右,表面光滑,弹性足,韧性好。
分类製作
(1)油麵筋:可以加麵粉,也可不加麵粉。加麵粉的配方(北京、上海)是:湿麵筋10公斤,加麵粉2.0~2.9公斤,再加少量盐。搅拌7~8分钟,取出后切成小块製成小球,先投入油温为90~100℃的油锅里,炸3~5分钟,使球的外层起一层破皮,捞出后再投入油温为130~240℃的油锅里,再炸10分钟出锅即可。 (2)水麵筋:将湿麵筋切成小块或製成小球,然后投和水锅,用蒸汽加热,使蒸汽保持100℃左右,持续30分钟,即成水麵筋。 (3)烤麸:将湿麵筋平摊在蒸笼中,厚度为2~3厘米,加热30分钟,即成烤麸。 除此之外还有麵筋肠,麵筋皮,麵筋丝,麻花麵筋,臭麵筋等。
食用指南
麵筋的美味食谱:
香菇麵筋
主料:油麵筋 150克 香菇50克 竹笋50克 油菜 50克
调料:酱油30克 白砂糖 10克 味素2克 料酒2克 澱粉 5克 花生油 50克 盐 2克 各适量
做法:
1.把油麵筋切成方块
2.香菇一切两片
3.竹笋煮熟,切片
4.炒锅下油40克,烧至六成热,先把冬菇、笋片、油菜下锅煸炒,加鲜汤250克
5.炒后即下麵筋和各种调味,烧到滷汁稠浓即勾芡,淋熟花生油,起锅装盘即成。
三鲜素鱼肚
主料:油麵筋 100克
辅料:乾香菇 10克 冬笋 25克 油菜心 25克 澱粉 5克
调料:酱油 15克 料酒 5克 白砂糖 5克 味素 3克 香油 10克 花生油 20克 各适量
做法:
1.将油麵筋切成小方块
2.鲜笋洗净切成菱形片
3.水发香菇切成丝
4.油菜心择净切成段
5.炒锅置旺火,倒入油至七成热,下香菇、鲜笋煸炒,加酱油、料酒、白糖、味素、五香油和鲜汤35毫升烧开
6.再下入麵筋块,待麵筋烧透,再下入鲜笋片、香菇丝和青菜段,以湿澱粉勾芡即成。
香辣素牛肉
主料:水麵筋1000克
调料:芝麻、盐、酱油、辣椒油、姜汁、花椒、香油、料酒、植物油、红曲各适量
做法:
1.先将主料水面放笼中整平蒸透,拿出压实
2.冷却后切厚片,着红米汁拌匀上色,作牛肉坯料待用
3.芝麻洗净炒熟碾成芝麻粉
4.花椒用温水浸泡一会儿,取出花椒,留用花椒水
5.火上置锅,加植物油,待油温升至七成,把牛肉料坯散下锅中,炸至见红漂浮油麵捞出待用
6.另起锅,加牛肉料坯,并下鲜汤500毫升、食盐、酱油、姜汁、花椒水,煨至料坯回软入味收汁
7.再放芝麻粉、红椒油、熘料酒、香油出锅即成。
油麵筋塞肉
特色:中空的麵筋里融入丰富的内容,将得香浓的汤汁和鲜嫩的肉馅牢牢锁在其中,寒冷的冬天在温暖的房间里吃起来香浓适口,韵味十足。
主料:油麵筋10个、猪肉馅300克
辅料:乾澱粉2茶匙(30克)、老抽、生抽各1汤匙(50ML)、白砂糖1汤匙(15克)、大葱花、姜末、盐各1茶匙(5克)、油菜心、香菇各100克、冬笋50克、 蚝油1汤匙(15ML)、清水300ML、黄酒、油各12茶匙(15ML)。
做法:
1.油菜心切除根部,洗净叶片根部的泥沙,香菇去蒂切成四瓣,冬菇切成梳子片。
2.在猪肉馅中调入大葱花、姜末、生抽、黄酒、乾澱粉、盐和白砂糖然后顺着一个方向用力快速混合均匀。
3.用筷子在油麵筋上捅一个窟窿,然后将肉馅一点一点地塞进去,将麵筋填满充实,这道工序虽然不複杂,但绝对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4.中火烧热锅中油、待烧到六成热时,将冬笋和香菇倒入翻炒片刻,然后调入老抽和蚝油,再倒入清水大火煮沸放入油麵筋,加盖转小为,慢慢炖煮15分钟,使油麵筋充分喝足汤汁。
5.然后再放入油菜心焖分钟即可。
罗汉烧麵筋
罗汉烧麵筋是一道营养全面、口味醇美的正宗斋菜。但传统的製作方法比较繁琐,在儘量保留原有风味的前提下对其製作工艺进行了简化。
原料:熟麵筋350克、口蘑30克、冬笋20克、冬菇30克、青豆20克、腐竹35克、麻油15克、酱油10克、水澱粉10克、食用油适量。
製作:
1.熟麵筋打十字花刀后下锅炸至金黄色捞出备用。
2.冬笋、冬菇、口蘑切片备用。
3.青豆用清水氽熟备用。
4.腐竹用氽青豆的水发好后切1.5寸的段备用。
5.麵筋再次用氽青豆的水泡软后挤净水分备用。
6.锅中做油,6成热时下入冬笋、冬菇、口蘑片煸炒。
7、烹酱油、加盐调味。
8.下入麵筋、青豆、腐竹后入清水大火烧开。
9.变小火慢烧15分钟左右。
10.当锅中的汤汁消耗掉一半时开大火收汁。
11.勾薄芡,淋麻油后即可出锅食用。
贴士:
1.非素食做法可以适当地加些猪肉、葱姜。
2.麵筋炸制之后要在热水中将油儘量洗去,这样成品的味道会更加美味。
主要功效
(1)《食鑒本草》:“性凉寒,宽中,益气。”
(2)《纲目》:“解热,和中,劳热人宜煮食之。”
(3)《医林纂要》:“解面毒,和筋养血,去瘀。”
(4)《随息居饮食谱》:“解热,止渴,消烦。"”
(5)《食物绀珠》(1592)记载,麵筋传为南朝梁武帝所创製。
饮食文化
油麵筋早已成为中国无锡着名的土特产了。其色泽金黄,圾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来鲜美可口,饭店用它配料可翻多种菜餚,家常用于佐饭、做菜、烧汤均宜。无锡民间还有个习俗,逢到节日合家团聚,饭桌上少不了一碗肉酿油成筋,以示团团圆圆,增加快乐气氛。含有很高的维生素与蛋白质,如塞进肉瓤烧煮,则别具风味。无锡油麵筋产生于清乾隆时代(18世纪中叶),到今已有二百三十多年历史。当初的製法是将筛过的麸皮加盐水用人力踏成生麸,再将生麸捏成块状,投入沸油锅内煎炸,成为球形中空的油麵筋。清水油麵筋的称呼在清代末年(19世纪中期)出现,第一家挂出“清水油麵筋“招牌的是笆斗弄的马成茂麵筋店。
油麵筋的来历
最早还是尼姑庵里的一位师太油炸出来的。五里街梢有座大德桥,桥畔有座尼姑庵。庵堂靠近惠山,环境清静,四时佳节菩萨生日,无锡城厢老太太来此念佛坐夜的不少,有时在庵里一住就是六七天。庵里有个烧饭师太,烧出来和素菜有些名气,她烧出来的菜就不一般,会翻名堂,味道又好。师太烧素斋,愦常用生麸当主料,红烧的,炒丝的,煮汤的,配上细货冬笋、香菇,道道菜餚引得素斋席上赞口不绝。经常来庵念佛人不断,闻名来吃顿素斋的居士不少,烧饭师太总是把生麸準备满满一小缸。
有回,原先约定来庵堂念佛坐夜的几十个乡下老太太,不知啥事情那天没来。好几桌斋素需要用的生麸,烧饭师太已準备好了,生麸是隔夜馊,一过夜就吃不得了。烧饭师太先是放些盐在生麸缸里,还是放心不下,怕缸里出毛病。她左思右想,试试开个油锅,把生麸煎一煎,免得发馊,明早仍可烧素斋派用场。油锅里油多了些,待油一滚,怕生麸煎不透,特地煎成一个个小块,手抓一把扔进油锅,铲刀翻了几翻。只见锅里一块块生麸膨胀成一个个金黄澄亮的空心圆球,在滚油里蹿下,用笊子捞起手指戳戳鬆脆、鼻头闻闻喷香、嘴里尝尝蛮鲜。众口赞好,给这油炸生麸空心圆子起名“油麵筋”。
从这以后,尼姑庵里素斋就添了清炒麵筋、酿麵筋、麵筋笋片、麵筋汤,道道素菜,道道佳肴,日日只怕素斋桌数开得少,不愁吃客人不多。风声传出去,各处庵堂、寺院也都学起样来,素斋中增添油麵筋花色。没多久,无锡城里开出一个个油麵筋店铺。渍麵筋进了千家万户,肉酿麵筋、麵筋炒肉丝、菜烧麵筋成了日常饭菜。至于那些饭店、菜馆,厨师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烧出了好多道无锡的传统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