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居即事
《燕居即事》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竹林深静,风雨兰折;颔联以“幽鸟”、“青苔”等物象造境,补足园林清幽的意境;颈联以夏木结出果实突出闲居日久;尾联更进一层,写安然读书之趣。全诗平淡之中飘溢着自足自得的雅趣,写景造境,饶有新意。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燕居即事
- 创作年代:唐代
-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 作者:韦应物
-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
燕居即事1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2,夏木纷成结3。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4。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燕居:闲居。即事:以眼前事物为题材写诗文。
2.日已永:日已长。
3.结:植物结果实。
4.北窗:常指隐居之人的屋窗。语出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白话译文
院子里的竹林萧条,丛兰也频遭风雨摧折。
只听得树林里的鸟儿啼叫,因为没有人来拜访,地上都已经长满了青苔。
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橱架上堆满了书籍,我经常过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创作背景
此诗表达的是闲居的适意,可推断此诗当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作者闲居于滁州西涧。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环境的描写。竹、兰都是士人喜爱的植物,士人们从它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品节,因而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苏东坡有句名言:“不可食无肉,无肉使人瘦;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郑板桥有题画诗曰:“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君子之人,四时清风拂拂。”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但从诗中“萧条”、“风雨”、“折”等字眼体味,或也暗喻他在仕途上受到排挤。从韦应物的生平看,他的每一次闲居都是因为受排挤、罢官,都是无奈而为之的。
颔联则描写了诗人只听得树林里的鸟儿啼叫,青苔也长满了道路,凸显了诗人居住的环境清幽冷清。
颈联从外物描写了时间的流逝,这两句诗与诗人《立夏日忆京师诸弟》中的诗句情形相近:“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恆静。”日子过去很久了,诗人还是闲居着,树木都已经结果。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尾联这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之笔。由此返观前六句所述,虽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处亦显得萧条寂寞,但诗人却能无往而不适。此诗思想感情与《幽居》等诗一脉相承,每句都是客观直白的描写。然而,诗人却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转换,由“萧条”、“风雨”悄然过渡到自适、惬意。所谓“妙在淡然不着痕迹”(日本明治时期学者近藤元粹语),正是韦应物诗的胜境。
名家点评
明·高棅:句句实状。(《唐诗品汇》卷十四)
陕西师範大学教授霍松林:“萧条”领起,写竹林深静。风雨兰折,给景物涂上一层凄凉的色彩。三、四句以“幽鸟”、“青苔”等物象造境,补足园林清幽的意境。五、六句以夏木结出果实提示闲居日久。末二句更进一层,写读书的乐趣。玩味诗意,不难发现诗人自甘淡泊的心境与大自然自由的状态十分相合,平淡之中飘溢着自足自得的雅趣。写景造境,饶有新意。(《李贺 李商隐 韦应物 杜牧诗精选200首》)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年),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认为他是祸行而苦。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763~805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着称。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