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燕歌行(南北朝王褒诗作)

燕歌行(南北朝王褒诗作)

《燕歌行》是南北朝王褒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燕歌行
  • 创作年代:南北朝
  • 作品体裁:乐府诗
  • 作者:王褒

作品全文

初春丽晃莺欲娇,桃花流水没河桥。
蔷薇花开百重叶,杨柳拂地数千条。
陇西将军号都护,楼兰校尉称嫖姚。
自从昔别春燕分。经年一去不相闻。
无复汉地关山月,唯有漠北蓟城云。
淮南桂中明月影,流黄机上织成文。
充国行军屡筑营,阳史讨虏陷平城。
城下风多能却阵,沙中雪浅讵停兵。
属国小妇犹年少,羽林轻骑数征行。
遥闻陌头採桑曲,犹胜边地胡笳声。
胡笳向暮使人泣,长望闺中空伫立。
桃花落地杏花舒,桐生井底寒叶疏。
试为来看上林雁,应有遥寄陇头书。

注释

丽日:明媚的太阳。
欲娇:想要娇鸣。
没mò:漫过,高过。
百重:百层。
陇西:古代郡名。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又名陇右。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号:号称。
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楼兰:古西域国名,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西,处汉代通西域南道上。
校尉:汉代始建为常职,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并各随其职务冠以各种名号。掌管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长官,亦有称校尉者。
嫖姚:劲疾貌。军职名。霍去病曾担任嫖姚校尉。
昔别:昔日分别。
经年:跨年度。经过一年或若干年。
无复:不再。
汉地:汉朝地域。
长安:长安城。今西安。
漠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地区。
蓟城:蓟州城。天津市蓟县。又称渔阳。
淮南: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今特指安徽省的中部。
桂:桂树。
流黄:褐黄色。褐黄色的物品。特指绢。黄玉。
文:花纹。
充国:补充国家。从军为国。充,填充。补充。
阳史:不详。阳耀历史?
讨虏:征讨敌虏。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
却阵:却阵,退阵。击退敌阵。
却:却。退。
讵jù:岂。怎。
属国:附属国。委託国事。
羽林:禁卫军名。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宿卫建章宫,称建章营骑。后改名羽林骑,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
轻骑:轻装的骑兵。
陌头:路上;路旁。
採桑曲:乐府相和曲名。此曲始出于《陌上桑》。歌颂美丽坚贞的採桑女罗敷。《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序》,乐府清商曲名。
边地:边境地区。
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传说由 汉张骞从西域传入,汉魏 鼓吹乐中常用之。
向暮:向晚。日暮。傍晚。
闺中:闺门之中。
舒:舒放,舒展。
桐:梧桐树。
井底:井边。
寒叶:寒天草木的枯叶。
疏:稀疏。
试为:试着。
上林: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东汉光武帝时建造。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泛指帝王的园囿。
陇头:陇山之首。借指边塞。

作品简介

年代:南北朝作者:王褒体裁:乐府

作品赏析

燕歌行是七言乐府,音节的跌宕错落,语调的舒缓,比五言诗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开首四句,诗人以轻快舒缓的节奏,来讴歌早春景物,由清丽转向浓艳,象徵着春光乍现至春意盎然的整个时节:春桥水涨,莺鸣欲啭未啭之际;蔷薇吐葩、柳条青葱拂岸之时。碧水烟笼,乱红万点,身慵人懒,恰是室妇思春的时节,为全诗先做铺垫。这个方法极为成功,在《燕歌行》的其它名篇中所未见,集中体现了宫体的手法特徵。紧接着,第五句笔意陡然一转,点出亲人远征的内容,使用典故、军职等,语调随即趋疾。这样就为“妇人旷怨无所诉”的主题,谱写下感情力度极为强烈的前奏。“陇西将军”,说的是西汉名将李广,他是陇西成纪人,累立功勋,匈奴人为之闻风丧胆;“都护”是东汉、魏、晋时期统率诸将的军事首领。第六句中,“楼兰”是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校尉”是汉朝地位略次于将军的军职;“嫖姚”一作剽姚。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传》原为劲疾之貌。以上二句当然都非实指,说的是女主人公们的丈夫,一个个都是勇猛剽悍、惯于披坚执锐的将校。正因为如此,他们出征一别经年,而今杳无音信。下句的“春燕分”谓当初含泪话别,亦是在初春时节。《诗经》云“燕燕于飞”,夫妻如同春燕,原该双栖双飞,却因征战南北相隔,因而才引出一段旖旎伤感、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来。
前八句以下,诗歌所描述的,都是身居闺中的女子,思念征战的亲人时的各种想像。
铁骑戍边,征马出塞,亲人们此时是看不见故国的明月与关山,以及一片浓浓的春色了。触目所见的,该是大漠以北、蓟城一代的山峦风云吧。于是为思念所缠绕而无法入眠的妇女们,庚夜坐在织机前,要将淮南的溶溶月色,遥寄远方的亲人。这里,诗人了无痕迹地借用了前秦窦涛妻苏若兰织锦为璇玑图,以迴文诗遥赠远出不归的丈夫的动人故事。在“流黄”,即华美的丝绢上,妻子们织入了无限的担忧和关切:亲人为什幺经年不归、音讯全无?或者如西汉大将赵充国一般,在西北屯田戍边,因而滞留不还;还是像汉初的阳史,陷入匈奴的重围,而困于平城孤邑?那城下风暴弥天,飞石如蝗,连外出布阵都很艰难,又何论作战杀敌;荒漠沙丘上,一片皑皑白雪,可能在此安营扎寨?第十七句“雪浅”,与前句“风多”相对,指的是流沙上覆盖着雪层冰凌的严峻气候环境。
“属国”在汉代犹言边鄙之地。“属国小妇”以下六句,依然是闺中思妇的想像,意为:边郡地区居民村落的年轻妇女们,在这个时节当正在戍边的骑士们往来出没的防地附近採摘桑叶。当将校们遥听到她们所唱的《採桑曲》,一定会激起对乡里亲人的强烈思念,此时,那美妙的歌声想来要比悽厉的胡笳声,胜于百倍。每至暮色低垂,苍穹黯淡的傍晚,那阴森得撕人心肺的笳声令人神情颓丧,黯然泣下。此刻夫婿一定伫立孤月之下,延颈翘首,怅然南望,思念闺中的奴家吧!
最后四句依然是思妇的心理活动,然而却照应着篇首,是全诗的结尾。“桃花落地杏花舒,桐生井底寒叶疏”二句,又将笔意一转,回到景物节候中来。桃花落尽,杏花开放,这是季春时节,说明做妻子的,在漫长的春季里,无时不在思念戍边的丈夫。然而等待着,丈夫却依然音信全无,因此感觉自己宛如一颗植于井底的孤桐,枝单叶疏,寂寞孤栖。然而她却依然强作镇定地自慰自勉,相信终有一天会得到亲人回归或者殷勤问候的书信。最后一联,作者连用了两个典故。“上林雁”出自《汉书.李广苏武传》:汉室要招还苏武,汉使者诡称汉天子射猎上林,得雁,足有系帛书,言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不得不遣还苏武。诗中言看上林雁,作等待书信解。“陇头书”出自《荆州记》,吴地陆凯从江南寄给好友范晔一首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因此它也作书信解。只是两者含意略有不同。前者是即将归来的佳音,后者是表达思乡怀念之情的。这个结尾余音不绝,有绕樑三日的艺术效果,与整首诗相配,可以说是恰到了好处。
宫体诗与边塞诗一般人总认为是毫不相干的,其实在开始它们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係。这首《燕歌行》当然属于边塞题材,但作者特别花了力气,却在描摹“孀闺泪尽”的妇女心态。坦白的说,并没有写出对战争残酷的事实体验。或者说,是有意通过妇女的形象,并藉助一系列历史典故,间接地表现战争的。因而,此诗就与宫体诗距离更近了。至于在艺术手法上,我们亦可以发觉这种倾向:作者在景与物的描绘上,故意选用华丽的字眼、浓艳的色泽和轻柔的事物;在句式之间特别讲究对仗和用典,甚至不惜其凑合对偶句式;至于在七言诗中能于节奏之间体现得那幺流蕩走动,可以说除了庾信之外,其他人皆不能望其项背。最为突出的是王褒极擅长描摹妇女的心理——儘管这种描摹不似有些宫体诗那般过于轻浮,但这一切毕竟与宫体诗的技巧很相似。
就整体而言,王褒的《燕歌行》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这是由于它曲尽其妙地展现了一个丈夫从戎、独守深闺的军人妻子的複杂、细微的心理状况。儘管战争本身是诗人虚拟的,然而它依然是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具有极强的真实性与艺术感染性。作为七言乐府,《燕歌行》对七言诗的形成和边塞诗的发展都有过贡献。自曹丕开始,到唐朝高适写出他的“第一大篇”,中间有两块引人瞩目的里程碑,那就是王褒的《燕歌行》以及庾信的同名作品。

作者简介

王褒(约513~576年),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文学家。东晋宰相王导之后(第三子王洽一脉),曾祖王俭、祖王骞、父王规,俱有重名。妻子为梁武帝之弟鄱阳王萧恢之女。
王褒在梁时曾写过《燕歌行》等诗歌,描写征战艰辛,塞北苦寒,曾被广泛传诵和摹仿 。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