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牡丹区

牡丹区

牡丹区

牡丹区,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黄河下游南岸,北靠鄄城,东接郓城、巨野,南邻定陶、曹县,西与东明相连,西北一隅濒临黄河,与河南濮阳市隔河相望。介于北纬30°39″—35°53″,东经114°48″—116°24″之间,总面积1450平方千米,东北距济南市220千米。

牡丹区是是菏泽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 和“中国牡丹城”。是中国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

截至2018年,牡丹区下辖7个街道,12个镇。

截至2017年末,牡丹区总人口150.5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0.5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9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3.0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9.5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6:35.5:54.9。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牡丹区
  • 外文名称:Mudan District
  • 别名:中国牡丹之都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山东省菏泽市
  • 下辖地区:7个街道,12个镇
  • 政府驻地:东方红西街999号
  • 电话区号:0530
  • 邮政区码:274009
  • 地理位置:山东省西南部,黄河下游南岸,菏泽市中部偏西
  • 面积:1450平方千米
  • 人口:150.5万(2017年总人口)
  •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 着名景点:曹州牡丹园,百花园,曹州书画院
  • 火车站:菏泽站,菏泽南站等
  • 车牌代码:鲁R
  • 行政区划代码:371702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牡丹区前身为菏泽市(县级),因境内盛产牡丹,且被誉为“牡丹之乡”,故名牡丹区。

建置沿革

据安邱固堆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在境内繁衍生息。
曹州牡丹园曹州牡丹园
上古时期,牡丹区为尧舜主要活动地区之一。据牡丹区胡集乡(古成阳城)尧王寺村出土的文物和有关专家考证证实,尧及其母死后就葬在胡集乡尧王寺村。
西周为曹国北境,有鄸邑、郊邑。
秦属东郡。
西汉为句阳(今菏泽市小留镇))、葭密(今牡丹区葭密寨)、吕都等县地,均属济阴郡。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于今市区置乘氏县,属济阴郡。
北宋初属曹州,崇宁元年(1102年)曹州升为兴仁府,乘氏县属之。
金大定六年(1166年)废乘氏县入济阴县,大定八年(1168年)济阴县城为黄河水淹没,曹州与济阴县遂徙治所于故乘氏县城(今菏泽市区)。
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济阴县入曹州。洪武二年(1369年)徙曹州治所于今曹县城,洪武四年(1371年)降曹州为曹县。正统十一年(1446年)复于故乘氏县城置曹州。
牡丹魂雕塑牡丹魂雕塑
清雍正二年(1724年)曹州升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直隶州又升为曹州府,以原州治所在地置菏泽县以为府治。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菏泽县属岱南道(次年更名济宁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曹濮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隶于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国民党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抗日民主政权于巨野、菏泽毗连地区设巨菏县,属鲁西行政区第二专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于县境西北部、东明东部设立南华县,属鲁西南专区。同年12月巨菏县与郓南县合併为郓鄄巨菏四县边区(县),属晋冀鲁豫第十七(运西)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郓鄄巨菏四县边改建为临泽县,仍属晋冀鲁豫第十七专区(1944年8月改称冀鲁豫第八专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2月又分为临泽、郓巨2县,此临泽县在今市境西北部,时临泽与南华2县均属冀鲁豫行政区第八(运西)专区第二办事处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南华县复属鲁西南专区。
1949年8月南华、安陵县撤销,大部併入菏泽县,南华县之一小部併入东明县,菏泽县属新设的平原省菏泽专区。同年3月原属菏泽县的菏泽城关区升为县级,直属于冀鲁豫行政区,同年8月冀鲁豫行政区撤销,直属平原省菏泽专区,为专署驻地。
1953年8月改为菏泽城关镇,属菏泽县。1952年11月菏泽县随菏泽专区划归山东省。
牡丹区夜景牡丹区夜景
1958年12月菏泽专区撤销,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7月复置菏泽专区(1967年改称菏泽地区),菏泽县仍为专署驻地。1960年1月撤销菏泽县,设立菏泽市。1963年3月撤市复县。1983年8月撤销菏泽县,设立菏泽市。
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地区和县级菏泽市,设立地级菏泽市。菏泽市设立牡丹区,以原县级菏泽市的行政区域为牡丹区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6年,菏泽市辖37个乡、镇、街道,其中乡21个、镇11个、城区街道5个。
1989年2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撤销菏泽市马垓回族乡,将其行政区划归胡集乡,西马垓村划归都司乡。
1995年12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撤销牡丹乡、岳程庄乡,设立牡丹街道、岳程街道,其管辖範围和机关驻地不变。
1996年2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撤销都司乡、吴店乡、大黄集乡,设立都司镇、吴店镇、大黄集镇,其管辖範围及驻地不变。
2000年1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撤销李庄集乡,设立李庄集镇,其管辖範围和机关驻地不变。
2000年6月,国务院批覆,撤销菏泽地区,设立地级菏泽市,原县级菏泽市改设牡丹区,隶属菏泽市管辖。
2001年1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牡丹区36个乡、镇、办事处改设为24个。2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撤销佃户屯乡,设立佃户屯街街道其管辖範围和驻地机关不变。同时,将丹阳办事处、岳程办事处、佃户屯办事处纳入菏泽开发区管理。牡丹区所辖乡、镇、办事处减少至21个。
2004年9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撤销杜庄乡,以原杜庄乡的行政区域设立万福街道,机关驻原杜庄乡人民政府驻地;撤销何楼镇,以原何楼镇的行政区域设立何楼街道,机关驻原何楼镇人民政府驻地。
至2005年,牡丹区下辖2个乡、12个镇、7个街道。

区划现状

截至2018年,牡丹区下辖7个街道,12个镇。牡丹区人民政府驻东方红西街999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371702001000
东城街道
371702002000
西城街道
371702003000
南城街道
371702004000
北城街道
371702005000
牡丹街道
371702009000
何楼街道
371702011000
皇镇街道
371702100000
沙土镇
371702101000
吴店镇
371702102000
王浩屯镇
371702103000
黄堽镇
371702104000
都司镇
371702105000
高庄镇
371702106000
小留镇
371702107000
李村镇
371702108000
马岭岗镇
371702109000
安兴镇
371702110000
大黄集镇
371702112000
胡集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牡丹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下游南岸,华北平原的东南边缘。北邻鄄城县,东接郓城县、巨野县,南与定陶区、曹县接壤,西与东明县相连,西北一隅濒临黄河,与河南省濮阳市隔河相望。介于东径115°11′—115°47′,北纬35°02′—35°28′之间,总面积1450平方千米。东北距省会济南市240千米,北距鄄城县城37千米,东南距定陶区城22千米,西距东明县城33.5千米。南北纵距48千米,东西横距55.5千米。

地形地貌

牡丹区属黄河沖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沖积厚度一般为20—30米,地形西高东低,自北向南呈岗洼相间、东西向带状分布,海拔高度57.2—44米,地面坡降1/6000—1/10000。
牡丹区地貌类型有河滩高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3大类型:
河滩高地
主要分布在黄河滩地、赵王河故道两侧,由古河道长年淤积而成,呈条带状,两侧为较陡坡地,面积35.1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2.81%。
缓平坡地
分布在河滩高地与洼地之间,遍布全区各乡镇,面积较大,地面平缓,带状分布,面积为841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67.32%。
浅平洼地
分布在河套地区,呈阶梯相连状,地面平缓,面积为373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29.87%。

气候特徵

牡丹区地处中纬度地区,位于太行山与泰山、沂山之间的南北走向狭道之中,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春旱少雨,南北风频繁交替,气温回升快,春夏过渡迅速;夏季高温高湿,以偏南风为主,降雨比较集中;秋季雨量逐渐减少,以偏北风为主,降温较快;冬季雨雪较少,多偏北风,气候乾冷。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适于农作物生长,但降雨时空分配不均,异常天气较多。气温有偏暖走势,极端温度(最高、最低)有减弱趋势,大风时数和最大风速明显减小。
日照
牡丹区平均日照时数2298.8小时,最多2512.3小时(1986年),最少2081.8小时(2003年),平均日照百分率52%,全年日照百分率最大值57%(4月),最小46%(7月)。
气温
牡丹区累年平均气温14.2℃,年平均气温最高值15.1℃(1998年),最小值13.6℃(1986、1991年),年际较差最大值31.2℃(2000年)。全年气温平均日较差10.0℃,月平均日较差最大值11.3℃。春秋月平均日较差较大,为11.3—10.3℃。冬、夏月平均日较差较小,为8.7—11.1℃。极端最高气温40.9℃,出现于2005年6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16.5℃,出现于1990年1月31日。
降水
牡丹区平均年降水量593.6毫米,最大年降水量884.3毫米(出现于2003年),最少年降水量353.2毫米(出现于1986年),降水的年际变幅较大。一年内,各季、月雨量分布相差很大,夏季最多,平均341.5毫米,秋季次之121.8毫米,春季101.2毫米,冬季最少20.1毫米,冬春季降水年际变幅较大,冬季无雨、春季10毫米以下降水的年份较多。
牡丹区春夏两季(3—8月)盛行南风,按16个方位的风向统计,主导风向为S(正南)风,其次是SSE(南南东)风。秋冬季(9月—次年2月)盛行北风,主导风向为N(正北)风,其次是SSE(南南东)风。全年而言,南风略多于北风,最多风向是S(正南)风,其次是N(正北)风。

水文概况

河流
黄河流经牡丹区西北部,境内长14.9千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360亿立方米。牡丹区属淮河流域。境内河流经过多年连续治理,已形成了以东鱼河北支和洙赵新河为骨干的两个内河水系,共辖支流27条。境内乾、支流河道总长度419.23千米。
洙赵新河:境内长50千米,流域面积926.43平方千米。境内沥水汇入洙赵新河的支流主要有:渔沃河、经一沟、经二沟、韩楼沟、丰产沟、太平溜河、安兴河、徐河、洙水河、七里河南支、七里河北支、南底河、老贾河、黑河、老赵王河、临濮沙河、北韩楼沟、张海沟、沙土沟。境内总长度232.32千米。
东鱼河北支:本属东鱼河支流(东鱼河流经本区西南边境,长5.5千米,境内流域面积仅有14.49平方千米,故未列入境内水系),是接纳牡丹区南半部排水的唯一干流,境内长20.4千米,流域面积320.67平方千米。境内沥水汇入东鱼河北支的支流主要有金堤河、刁屯河、南七里河、沙河、贾河、王秀生河,经一沟南段、岗上沟。境内总长度111.01千米。
湖泊
牡丹区境内无自然湖泊。城区内“青年湖”,位于曹州路南侧,广福街西侧,占地面积14.35公顷。原属明代修筑城垣时遗留的取土坑。20世纪70年代命名为“青年湖”。后经连通、挖深、护岸,并建有供游船过往的拱桥和亭、台、禽雕,已成为重要的水上景点。“万花湖”位于城区东北牡丹办事处,是20世纪80年代在窑场取土坑的基础上开挖的人工湖,占地面积17.33公顷,因地处牡丹花卉基地而得名。

土壤类型

牡丹区境内有潮土和盐土两大土类,4个亚土类,5个土属,107个土种。潮土有褐土化潮土、潮土和盐化潮土3个亚类。褐土化潮土有7个土种,潮土有30个土种,盐化潮土有39个土种,盐土有9个土种。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牡丹区境内水资源总量30621.7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8316.3万立方米,地下水22305.4万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43379.7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231.9万立方米,地下水15613.8万立方米,客水(黄河水)25534万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
牡丹区可利用量地表水资源来源于大气降水,控制降水径流主要靠河道节制闸拦蓄和坑塘滞蓄。境内共有河道节制闸28座,一次拦蓄降水径流量1372.3万立方米,可利用量960.7万立方米。有可蓄水坑塘面积873.7公顷,一次蓄水量2118.6万立方米,可利用量1271.2万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
牡丹区可利用量地下水资源主要指浅层淡水。浅层淡水主要分布在地面以下2—60米之间,是境内的主要水资源。地下深层淡水,主要分布在地面以下100—900米之间。由于长期大量开採,补给非常困难,贮量急剧减少。

土地资源

截止2016年底,牡丹区(含开发区)土地总面积14.28231万公顷,耕地面积9.288131万公顷,园地面积560.35公顷,林地面积4627.57公顷,草地面积172.3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2.928786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6424.3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8199.59公顷;其他土地面积669.72公顷,人均耕地0.068公顷。

矿产资源

牡丹区位于菏泽市中心部位,区域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具有良好的地质背景。至2015年底,区内发现矿产资源主要有6种,分别为:煤、石油、天然气、地热、粘土、水气矿产等。
石油主要分布在李村镇和高庄镇,与中原油田相通,储量约2亿吨。
天然气储量约120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李村镇一带。
煤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与巨野煤层相连。地热资源较为丰富,划分为3个地热异常带,包括菏泽市中心地区、佃户屯地区、沙土地区,均属于中低温、地热田。
矿泉水资源不太丰富,已发现可饮用矿泉水1处牡丹泉,为含碘、锶、重碳酸氢化物型矿泉水。

植物资源

牡丹区常见农作物有禾木科、豆科、锦葵科、旋花科等,共23类,568个品种。还有柿、桑等树木和牡丹、芍药、木瓜、山楂、二红杏等以及野生植物和药材。境内林木植物有51科,106属,228种,其中乔木112种,灌木及小乔木108种,藤木8种。

动物资源

牡丹区境内畜禽品种资源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狗、猫、鸡、鸭、鹅、鸽、鹌鹑等,名特家畜家禽有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麻鸡、斗鸡等,其中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被誉为“三大国宝”。
水生动物资源常见鱼类有4目,12科,60种。其中鲤形目中的鲤科最多,青鱼、草鱼、马口鱼、赤眼鳟、鲫鱼、日本白鲫、银鲫、秋鲩、鲢、鱅等30多种;鲶形目中有鲍科、鲶科、鬍子鲶科等。鲈形目中有鳢科、暇虎鱼科、攀鲈科、刺鳅科等;含鳃目中有合鳃科。

人口

截至2015年,牡丹区常住总人口107.66万人。

经济

综述

2017年,牡丹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0.54亿元,增长9.4%,增幅全市第一,分别高于全省(7.4%)、全市(8.5%)2%,0.9%,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居全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9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3.09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159.52亿元,服务业总量全市最大,增长11.4%,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达到67%,拉动GDP增长6.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0.4:35.8:53.8调整为9.6:35.5:54.9,服务业占比全市第一,比去年同期提高1.16%(全市提高0.51%),提高幅度全市第一,服务业占比高于全市16.6%。
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牡丹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增长16.8%,高于全市6.8%。新签约过亿元项目83个,新开工42个,在建193个,市重点调度项目个数和建设进度均居全市首位。
财政收支
2016年,牡丹区完成民生支出143.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6.5%。
人民生活
2017年,牡丹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70元,比上年增加1682元,比全市平均水平(17222元)高1448元,居全市第二位,但比全省(26930元)低8260元。同比增长9.9%,收入增速稳步回升,高于全省(9.1%)0.8%,与全市持平,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9.4%)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0元,增长8.9%,高于全省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9元,增长9.7%,高于全省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8%。

第一产业

2017年,牡丹区粮食总产79.5万吨,实现“十四连丰”;经济作物面积达到55万亩,新增牡丹种植面积0.8万亩、林地面积1.5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88个、家庭农场401户、标準化养殖示範场6个、高效节水农田2.2万亩;发放农机购置补贴3250万元,新增各类农机1234台(套);新增规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市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3家、2家、1家,分别达到133家、36家、4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範园被评为国家级示範园。

第二产业

2017年,牡丹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亿元,增长9.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5.7%;完成进出口总额8.2亿元,增长12.2%。

第三产业

2017年,牡丹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完成83.54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2.37%,高于全市(51.6%)0.77%,比上年同期提高0.71%,提高幅度高于全市(0.4%)0.31%,全市第一。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及提高幅度居全市前列。腾讯“为村”上线596个,新发展淘宝镇2个、淘宝村19个,电商企业发展到3400家,活跃网店3.2万户,实现电商交易额266亿元、增长70.5%。
国内贸易
2017年,牡丹区四大商贸物流园区、八大专业市场、十大商贸综合体和20家商贸物流企业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亿元、市场交易额714亿元,分别增长10.6%、13%。
旅游业
2017年,牡丹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2亿元,增长13.5%。

交通运输

牡丹区境内京九铁路与新亚欧大陆桥在市区十字交汇,日东、济广、德商等高速公路于此呈“米”字型分布,与济南、郑州、曲阜等机场均全程高速贯通,可快速通往全国各大城市和世界各地。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16年,牡丹区取得科技成果110项,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市级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5家,院士工作站2家。

教育事业

2017年,牡丹区新改扩建城区中国小8所、农村中国小80所、幼稚园24所,招录教师470名,遴选优秀教师50名,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农村学校“全面改薄”任务提前一年完成,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

文化事业

2017年,牡丹区新建镇级综合文化站2处、文化服务中心120个、文化广场200个,新增农家书屋50家,免费送戏下乡210场、送电影下乡6084场,被国家曲协评为“全国曲艺之乡”,成功承办了东部10省市曲艺展演活动。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4万户,农村广播“村村响”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配发全民健身器材245套。青年湖广场、区生态广场等7处无线区域网路免费开放。

卫生事业

2017年,牡丹区牡丹人民医院通过三级乙等医院验收,13家镇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国医堂建设,创建国家级民众满意乡镇卫生院2家,基本公共卫生人均补助标準提高到50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全市率先启动。

劳动就业

2017年,牡丹区新增城镇就业121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开展就业创业培训9283人。

社会保障

2017年,牡丹区城乡低保标準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20元、每人每年3600元,“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準分别提高到5000元、3700元。

社会福利

2016年,牡丹区新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处、农村幸福院66处,农村五保人员集中、分散供养标準分别提高到4500元、3200元。

基础建设

2017年,牡丹区10大片区、42个项目、3.2万户的徵收工作完成,新开工项目19个,在建达到40个。纬一路完成改造提升,刘民路城区至吴店段完成拓宽改造,国花大道建成通车,西安路南延、北外环东延、广州路北延基本建成,环堤公园等重点市政工程启动实施。提升改造黄河路、八一路、东方红大街等城区道路10条,打通天香路、泰山路、大学路等断头路26条。新建停车场13处、健身广场8处、便民市场6处、垃圾中转站5座、城区公厕15座,七里河湿地公园一期投入使用,新增绿化面积12.6万平方米、道路保洁面积60万平方米,铺设供热管道7.8千米。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80千米,改造窄危桥110座,完成村级公路安全防护工程100千米;铺设、改造安全饮水管道2330千米,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8.3万人;完成改厕35090户、危房改造1088户、“气代煤”1.2万户;“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区级统筹全覆盖。建成美丽乡村16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範村5个。

环境保护

2017年,牡丹区433件上级环保部门督察反馈问题全部如期整改;提升改造“散乱污”企业147家、取缔159家,拆除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605台;45个建筑工地、29个拆迁市政工地全部实现“7个100%”和“5个100%”;城区1088家餐饮业户和单位食堂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或改用清洁能源,环境空气品质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98%,蓝天白云天数增加29天。全面推行“河长制”,取缔禁养区内养殖场112家,整治黑臭水体93处,埋设截污管道15.5公里,消除黑臭水体直排口69个,上级下达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指标顺利完成。高度重视依法集约用地,举证备案全天候监测图斑2661亩,拆除1025亩,组卷报征615亩,报批建设用地2390亩,通过2016年度土地卫片省级验收。
牡丹区二十二中牡丹区二十二中

历史文化

牡丹文化

牡丹在中国有数千年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从秦汉时以其药用而载入《神农本草经》开始,便形成了包括药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戏剧、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窥视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曹州牡丹曹州牡丹
从《诗经﹒溱洧》牡丹进入诗歌园地,牡丹即与文学发生了关係,秦汉时代以牡丹为药用植物而载入药物典籍,牡丹便与药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南北朝时,北齐画家杨子华画牡丹(或者早于北齐,民间画家),则牡丹便进入了绘画园地,自此后,画牡丹者代有人出,牡丹便与艺术紧密结合起来。历史记载,隋炀帝曾在洛阳建立西苑,并将牡丹移于西苑之内,自此牡丹进入园林,并与园艺学发生了关係。洛阳、菏泽等处牡丹,蔚为大观,其种植逐渐向着园林化发展,由此便大大提高了它的观赏价值。唐代特别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誌,种植、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习尚。唐代许多着名诗人都留下了无数歌咏牡丹的佳章妙辞。宋代除了歌咏牡丹的
诗词外,又出现了有关研究、记录牡丹的专着,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余鹏年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诗词文赋及明间通俗文学以及雕刻、音乐、绘画、服饰、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比比皆是,无可胜数。
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是几千年来围绕着牡丹而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但以文字、音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还有大量的以无形的、口头的或展览等形式表现出来,如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即是其一。
曹州牡丹有着浓厚的旅游氛围。明、清以来,曹州牡丹甲于海内。清承德乾《过毛氏园》诗云:“微吟小醉踏春行,瞥见园林百媚生。也有天姿曾识面,几多国色不知名。芳菲莫怪美人妒,潋滟应关花史情。坐久景闲心亦静,绿杨深处传流莺。”由此诗可见,曹走亦是文人学士雅会品题之所。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即有两篇写及曹州牡丹。

曲艺戏剧

牡丹区有“曲山书海”之称,是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的发祥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牡丹区曲艺的鼎盛时期,有专业曲艺队1个,业余曲艺队30多个。流行曲种牡丹区流行的代表曲种有山东琴书、山东快书、河南坠子、山东大鼓、山东落子、花鼓、竹板书、大鼓书、评词、弦子鼓、三弦铰子书、道情、莺歌柳书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办学的兴起,菏泽城区先后成立了菏泽中原艺校、齐鲁音乐学校等10余所艺术类学校,均设立了曲艺专业,都是以“说”的门类为主,主要有相声、小品、竹板书、山东快书等曲种。

民间艺术

牡丹区的民间艺术主要有麵塑、泥塑、骨雕、刻瓷、剪纸、木雕、雕塑等,主要代表人物有李芳清、李效普、赵继仲、赵东民。麵塑大师李芳清,为全国麵塑三大流派之一李派正宗传人,他和时振山一起获得联合国授予的民间艺术家称号。李效普是菏泽麵塑创新性代表人物,曾获得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奖,中央电视台作过专题报导。泥塑以赵继仲、赵东民父子为代表。赵继仲是着名民间彩塑艺人,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蒲松龄纪念馆等全国多处着名展览馆收藏。赵东民被“泥人张”收为徒弟,其作品《老农新话》等被收入中国雕塑年鉴。

风景名胜

牡丹区
曹州牡丹园“曹州牡丹园”建于1982年,面积1200亩,是世界上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的牡丹园,集中了曹州牡丹从古到今的发展成果,是曹州牡丹观赏、旅游、生产、科研中心。园内有参观点30余处。主要有牡丹主观赏区,包括品种资源圃、花色圃、花型圃。芍药大全圃,随着牡丹、芍药早、中、晚品种的调整,实现了牡丹、芍药花期对接。国花馆,一楼大厅铺装了大理石地面,在大厅正对入口处及厅东、西两侧镶钳了大型牡丹图案。大厅中央放置青铜铸牡丹宝鼎,两侧布设十二花神青铜雕塑,东为历史厅、西为文化厅。二楼为牡丹精品图谱。三楼为文化艺术厅。
牡丹区
曹州百花园曹州百花园占地面积约6.67公顷,植有九大色系、820余种、10余万株牡丹;另植有近300个品种、6万余株芍药。牡丹优良品种荟萃、名品众多是百花园的最大特色,特别是500余株百年以上老龄大株牡丹,枝繁叶茂,花朵累累。其中一株400余年牡丹,高盈丈,冠5米,花达400余朵,称为“牡丹王”。牡丹区自育自繁牡丹名贵新品400余种,从国外引种牡丹珍品40余种,国内培育的牡丹先后获国内国际大奖100余项,是菏泽牡丹重点观赏园。
牡丹区
曹州古今园为明初洪武年间王梨庄王氏先人王猛创建,经明末战乱,常年失修,日渐荒芜。到清乾隆年间,王梨庄岁贡王孜诵(号花村),捐资重修“万花村”花园,后因天灾人祸,花园又一度萧条。清末,以王愈昌为首再次重修花园。曹州古今园主要栽培牡丹,约有百余个品种,并植有多种花灌木,尤以桧柏编製造型(习称"松编")为其特色。编塑成城楼、牌坊、动物等造型,曾荣获全国第二届花卉博览会上获三等奖。在以大田牡丹为特色的菏泽,规模小巧的古今园颇具"小家碧玉"的韵味,略有江南园林情趣,特色较为鲜明。
牡丹区
凝香园凝香园也称“正春园”,位于菏泽城东岳程办事处岳楼行政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原为袁姓所有,称“袁家堂”花园,后来袁家败落,被明代万曆三十八年进士,工部尚书,菏泽城东何楼村人何应瑞购得,又称“何园”,着名的“何园白”、“何园红”牡丹,为此园所出。
牡丹区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菏泽市城区赵王河畔,是在杨得志、段君毅、赵健民等老同志的倡导和组织下,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得到国家和贵州省资助而兴建的一座大型跨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纪念馆题写馆名。朱镕基总理为纪念馆批拨了专项资金。该馆于1998年4月奠基,2000年5月建成开馆。占地13.2公顷,建筑面积11700余平方米,总投资4000余万元,集展厅、画馆、广场建设于一体。主体建筑由展厅和全景画馆组成。展厅分为序厅和星星之火、浴血抗日、逐鹿中原、革命儿女四个大厅。

地方特产

牡丹区
牡丹牡丹区以“牡丹”着称。菏泽牡丹,花大色艳,雍荣华贵,明清时已“誉满齐鲁”、“甲于海内”,有9大花系,10大花色,种植面积达12万亩,品种1237个,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
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菏泽牡丹夺得花卉类牡丹奖111枚奖牌中的81枚。
2002年,菏泽牡丹在首届全国牡丹花展中荣获总奖牌数128枚中的86枚。
牡丹区
曹州耿饼菏泽市栽培柿树有上千年历史,主要品种有九月青、八月黄、大二糟、小二糟、牛心柿等。柿子因顶面光洁平滑如明镜,被称为“镜面柿”。因菏泽古称曹州,所以又叫“曹州镜面柿”,曹州耿饼由镜面柿加工而成,产于菏泽市赵王河两岸。曹州耿饼肉质柔软,个大味美,含有甘露醇、黄铜苷、VC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降火、凉血、生津化痰等疗效。耿饼自生白霜,呈颗粒状,具有独特风味。

风味小吃

牡丹区
曹州烧饼鲁西南名吃之一,其状圆如月,红中透黄,外焦里嫩,香酥可口,其製作方法:选用小麦精粉,经和、发酵、盘、揉等道工序,按扁包上用香油、食盐、花椒、茴香面等多种佐料而成的油瓤,再经切花盘沿,涂上一层糖稀,表面沾上芝麻仁,贴入炉内烘烤而成。
牡丹区
水煎包
水煎包,鲁西南名吃之一,其状扁圆,上下呈金黄色,外酥里鲜,口感甚佳,因其馅不同,分为羊肉、猪肉、素菜水煎包多种,其馅无论是荤素均加葱、姜、五香粉、香油、细盐调製,皮为小麦粉面发酵,将包子放入平底锅内少许时间,再加面水,后浇香油,翻一遍出锅即成,成为深受欢迎的食品。

着名人物

东晋政治家卞壸
北魏文学家温子升
唐代军事家徐懋功
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郭子兴
明朝工部尚书何应瑞
明朝户部尚书郭允厚
清两江总督马新贻
民国国民党立法委员李汉三
民国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
抗日名将赵登禹
抗日名将姜玉贞
菏泽县独立营营长王登伦
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展征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晁楣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